中国的绘画艺术一向专注于自然。写山写水,为自然山川造像,山水画作中常蕴含着画家放眼风物、寄托自我、况味人生的多层意味。无论古今,人们都认同一个道理,就是大自然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于丝绸之路重镇古城凉州的苏虎文,幼年即酷爱文字表达和图画,常绘涂不止,在西北这片文化之乡三十多年来孜孜以求。 在苏虎文眼中,绘事是物我交融后激发出来的那个艺术境界,是一个带有天赋秉性的生命体,在大自然的美的驱动下高度发挥全然释放的过程” 。 古意山水 绘画创作是人类内在精神和深层心理的外化,是传播画家思想的手段,“艺术家要用独特绘画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山水画的创新,应秉承精于传统、勇于创新的宗旨。”因此,在苏虎文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创新的影子,而且还能充分感受到他厚重的传统绘画修养。可以说苏虎文的山水画是南北两派山水画境画意的自然融合,这种人文背景在他的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他和那种阴柔秀美的画风拉开了距离,自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朴厚”与“苍拙”的风格。 水阁清幽 偶作 山水画最讲究气韵,画中的气韵,是由画家的生命意识散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生命意识的观照,那么画家画的山水必无气韵。“观摹一件作品,我们不应仅仅看作者在画面上画了什么,或写了什么,而应该透过表面看本质。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向观者传递一些作品以外的信息。所以说,好的作品是作者与观者共同完成的。”此言可谓精辟。除了传递气韵,画家创作的永恒课题是变化——艺术手法的变化、笔墨技法的变化,以及立意构思、置阵布势、疏密聚散、枯湿浓淡的变化等。但这些变化不是刻意求新,而是画家厚积薄发的结果。画家虽然不是思想家,但不能是没有思想的画家;画作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却不能是缺乏文学底蕴的画作。苏虎文就是这样一位每一笔都是用心灵、用心血去酝酿的画者。 秋山行远 为艺之道,也是为人之道。苏虎文“浑厚”与“苍拙”的绘画风格亦如其人。画学即人学,画品即人品。只有人品高尚,才能使作品脱去俗气、火气、匠气,达到厚而不腻、大朴不雕的境界。 苏虎文,出生于甘肃武威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 军旅画家, 石齐艺术研究会画家。本科毕业于甘肃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国画专业。 曾从事军营美术创作,举办两次个人书画展,并为队创作巨幅山水画作,众多作品先后发表于部队及全国专业艺术期刊。现居北京,潜心山水画创作 参展记录: 2016年 参加“爱国者·为祖国添彩”首届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代表作品展(北京吴东魁艺术馆) 2014年 参加全疆庆祝建国65周年中国画邀请展(新疆现代艺术馆) 参加“艺术品消费时代50谈”经纪人提名展(北京博宝艺术馆) 2012年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中国画作品展(北京) 获奖经历: 2016年 全国第一届爱国节被评为“十佳爱国书画家” 2014年 全国当代山水画艺术大展优秀奖 出版著作: 收藏记录: 翠屏烟岚(220X70cm) 新疆现代艺术馆 2013.5.9 |
|
来自: 百了无恨 > 《现当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