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临摹与创作技法要点

 脩心 2016-12-21

  刘广迎 编著


 

一、概述

什么是行书?唐张怀瓘《书断》云:“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小伪就是小变的意思。他还说:“夫行书,非真非草。”清周星莲说:“大率变真以便挥运而已。”(《临池管见》)。也就是说,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简便快捷的书体,俗之称为“连笔字”。

 

关于行书的产生,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行书作品基本上都在东晋以下,一般认为行书起源于东晋。实际上,行书至少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刘宋羊欣说:“刘德昇善行书。”(《采古来能书人姓名》)刘德昇是东汉时人。专家椐此推论:“行押书的产生早于楷书。”“行押书是隶书真体的行写,却正是形成楷书的根本原因。”这是极有有道理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的规矩一点儿,兼真谓之行楷;写的放纵一点儿,带草谓之行草。行书又是一种变化很大的书体,尽管在点画上依附于楷书体系,但在结构和意趣上,却是采撷(xié)多方,自成规范。同时行书又是一种综合性的书体,几乎篆、隶、楷、草诸体笔法在行书中都能遇到。行书之中夹杂有楷书和草书,此即为王献之所谓“破体”,所以真正要通彻行书,最后还得要致力于草书,于真、草两头下功夫,行书方能臻于完善。

 

行书在形体上流畅自如,古人评王羲之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米芾书法为“风樯阵马,狮子搏象”,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行书能够充分表现胸臆,抒发性情。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凡欲以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书为主。”可见行书在书法中的地位。行书是最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书体,不仅在当前手写汉字时应用最多,也是历代书法家最钟爱的一种字体,所以时至今日书坛,也以行书最为流行。

 

 二、行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从书法史的发展沿革乃至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来看,可以把行书按其书写风格大致分为六类。

 

1、二王行书

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二王书风,体态疏朗,用笔劲健,字字挺立而笔势连贯;潇散飘逸,典雅蕴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极得中和之韵致,代表了晋人的书法审美风尚,成为历史上行书的顶峰。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王羲之的行书风范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乃至其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二王行书名帖尚有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清蒋衡云:“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学字之祖。”

但真正继承二王的,是元代的赵孟俯、鲜于枢和明代的董其昌等人。

 

属于这一派书风的代表作品还有:晋王珣《伯远帖》,唐陆柬之书《文赋》,唐李邕书《李思训碑》、《麓山寺碑》

 

2、颜体行书

唐颜真卿向以楷书著称于世,其书法以朴茂丰润、气贯通达、宽博宏大为主要特征。然而其行书成就似乎更高。

 

颜体行书用笔融篆、隶笔法于一炉,筋肉丰实,骨力雄强,结体宽博,笔势厚重,在二王流美书风之后,开创了雄强刚健、大气磅礴的新风格,以致成为继“二王”之后的第二大行书流派。如果说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如田园牧歌,那么,颜体行书则有如沉郁顿挫的杜甫史诗。

 

颜书最出众的,莫过于以“三稿”(《祭侄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为代表的行书作品,其中《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刘中使帖》亦被奉为“书法中神品第一”。

 

颜体行书自五代杨凝式以后越来越被效法,影响也逐渐加大。观杨凝式《韭花帖》之用笔结体,正介于颜氏楷行之间,宋四家则莫不受其影响。

 

3、苏黄米蔡行书

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宋代“尚意”书风,虽然来源并不相同,但在创作风格上却有共同之处。苏、黄、米、蔡的行书都是直接取法晋唐的,由于颜真卿对二王法规的突破,再者宋人不喜或不能作正规的楷书,恰好与颜氏行书风貌达到某种契合,并把它融入到了二王体系之中,表现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逸”,这正是苏黄米蔡“尚意”书风的真正含义。

 

此类书风的代表作有:1、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2、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尤其《蜀素帖》更是米芾有生以来的最佳杰构,对后世影响颇大;3、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卷》等等。(御云按:蔡襄书法面目基本没有脱离二王,特色不明显。)

 

4、明代之浪漫书风

明代中后期崛起的一种新书风,以“尚势”为代表。其代表人物有:徐渭、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等人,他们在创作技法上各具特色,富于创造力,整体上都表现为风格强烈,激情奔放,个性发挥淋漓尽致,标志着书家个性精神的解放。

 

而王宠、文徵明等则以传统二王为规模,略出己意。

 

5、碑派行书

碑派书风,是自清代以来碑学兴盛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书风格。实际上它是碑体楷书和二王行书结合的产物,它把写碑的技法与行书的用笔方法结合起来,其风格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取法广泛、面目众多;二是线条厚重、体势茂密。

 

代表人物有:金农、郑燮、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伊秉绶、何绍基、康有为等人。康有为认为沈曾植是碑派行书的后劲,是集大成的人物。

 

6、简牍及民间书风

简牍和民间书风的兴起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这种书风,主要取法于简牍、文书残纸和出土的墓志、刑徒砖等,具有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野逸、荒率,是这种书风的主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在当代比较多。

 

三、行书的书体特征

行书的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解散楷法,变省笔画,放纵体势,强化联系。”这是与楷书相比较而言的,具体说:1、行笔增速;2、点画多恣;3、笔顺变化;4、结构上以欹侧代平正;5、楷草相间;6、篆隶互参。

 

行书与楷书相比,在结体上,楷书较为平直,行书比较灵便;楷书是静的字体,行书是动的字体;楷书静穆,行书奔放;楷书字字独立,行书讲究气息脉络之连贯畅通,注重气势。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对行书说来就显得更为突出。

 

就分行布白来说,行书极讲究脉络、气息,所以除要求单字精严之外,又要求分布讲究。唐孙过庭说:“一点者一字之规,一字者通篇之准。”一幅行书好似一幅图画,其布白的自由大小、偃仰向背,前后呼应,左右顾盼,要在参差错落中求一致,在矛盾中求统一。孙过庭有“纤纤乎如初月指出天涯,落落乎如群星之列河汉”,正是书法章法分行布白最好的说明。

 

 四、用笔与结体

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法则是行书结体和用笔的基本原理。诸如:徐疾、轻重、藏露、方圆、虚实、疏密、斜正、大小、长短、干湿、浓淡。具体而微,全在心悟。

 

行书的点画用笔主要体现在笔势的变化上。可以说是在楷书笔画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增加牵丝和动势。

 

行书的结体、用笔非常灵活,篆、隶、楷、草其他各种书体的结体与用笔,都可以借鉴到行书中来,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以有人称这种章法叫作“破体”。但是,也不是随便任意乱加就算行书,行书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比如:行书当中加楷加草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中间忽然跳出一个篆字或隶字来,这就显得不伦不类。而某个字的某处笔划使用篆书笔法或隶书笔法却是可以的。如某个字的捺脚采用章草写法,格调上就显得高古。

 

五、章法

行书的章法布局,主要依靠“气脉”贯通。亦即积点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首尾呼应,上下衔接,左右顾盼,相互映带。从而达到自然和谐,浑然一体的效果。

 

大概有几种形式:

1、纵有行,横无列。

2、纵横皆无列。

总之要严守法度、高度熟练、活脱灵动、强调变化、灵活变通、追求品位。最终,还是看作品的整体效果,如果效果不好,便要及时的调整。

 

建议学习行书者多写一些书札,对增加书法作品的灵动之气会有很大帮助。


 点查看原文链接》》》典典书画艺术社交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