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2016-12-21 | 阅:  转:  |  分享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8每题1分,9-16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海水晒盐 C.玻璃破碎 D.蜡烛燃烧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干冰 B.空气 C.海水 D.石油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煤 B.氢气 C.天然气 D.汽油



4.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熄灭酒精灯火焰 B.

氧气验满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蒸发食盐水



5.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 C.过滤 D.沉降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沸点 B.颜色、状态

C.密度、硬度 D.可燃性、还原性



7.常用化肥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发生反应:NH4HCO3NH3↑+CO2↑+H2O,该反应属于()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8.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其主要成分是K2CO3,它属于()

A.钾肥 B.磷肥 C.氮肥 D.复合肥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于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金属铜制作电路板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10.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11.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A.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

D.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元素



12.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

B.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C.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

D.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13.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

B.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

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D.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1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

C.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15.下列关于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归纳中,存在错误的是()

A.化学与健康

①食用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②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B.化学与生活

①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

②防止食品受潮﹣用氧化钙做干燥剂

C.化学与安全

①重金属盐中毒﹣喝鲜牛奶解毒

②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

D.化学与环境

①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

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污染



1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中和反应

B.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所有合金不一定具有金属的特性

C.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7.按要求从氧气、硫酸钡、碳酸、氨气、氢氧化镁、氧化钙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____

(2)一种难溶于水的碱__________

(3)一种能供给呼吸的单质__________

(4)一种易分解的酸__________.



18.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请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

在面料中,属于有机合成纤维的是__________.区分羊毛与涤纶的简单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选填“观察光泽”或“灼烧闻气味”.

(2)请列举合成橡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用途:__________.

(3)塑料常用于制作食品保鲜膜及方便袋等,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量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请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





19.某化工厂的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某同学取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质量的镁粉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请填空:

(1)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__________.

(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至少含有__________种金属.

(3)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__________(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



20.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为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_____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13分)

2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1)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



22.在实验复习课上,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溶液鉴别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 A中__________

B中__________

C中无明显现象 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

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

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上述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将A、B、C三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得到滤液①.为确定滤液①的成分,同学们进一步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2) 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部分消失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

__________(填写溶质的化学式) (3) 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__________种溶质.

【实验反思】(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四、分析与计算(共2小题,满分8分)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Na-23S-32Ba-137Cl-35.5

23.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从蔬菜、水果中摄取.请计算:

(1)维生素C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___.

(2)若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3%的维生素C溶液1000g,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4.实验室中有一瓶含有少量氯化钠和可溶性杂质的硫酸钠样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样品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溶入足量水后过滤得到滤液;再向滤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并称量.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称量项目 甲 乙 丙 所取样品的质量/g 15 15 20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150 100 100 反应后所得沉淀的质量/g 23.3 23.3 23.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同学(选填“甲”“乙”或“丙”)所取用的样品与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该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保留到0.1%)

(3)若欲计算出样品与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上述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8每题1分,9-16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海水晒盐 C.玻璃破碎 D.蜡烛燃烧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水结成冰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干冰 B.空气 C.海水 D.石油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B、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石油中有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煤 B.氢气 C.天然气 D.汽油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燃烧的产物分析.氢气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结合生成水,不会造成污染,而且放出的热量高.

【解答】解:A、煤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烟尘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故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正确;

C、天然气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

D、汽油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能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熄灭酒精灯火焰 B.

氧气验满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蒸发食盐水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蒸发与蒸馏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大气压强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应该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氧气的验满应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应伸入瓶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 C.过滤 D.沉降

【考点】水的净化.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蒸馏可以将水转化成水蒸气,然后再液化得到纯净的水;

B、吸附会除去异味和杂质;

C、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进行分析;

D、沉降会除去颗粒较大的杂质.

【解答】解:A、蒸馏可以将水转化成水蒸气,然后再液化的一种操作,得到纯净的水;

B、吸附只会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不会除去其他可溶性的杂质;

C、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小的杂质,不会除去细菌和可溶性的杂质;

D、沉降只会除去颗粒较大的杂质,不会除去其他的杂质;

综上所述,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是蒸馏.

故选:A.

【点评】首先分析各种操作的净水效果,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沸点 B.颜色、状态

C.密度、硬度 D.可燃性、还原性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熔点、沸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B、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C、密度、硬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D、可燃性、还原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7.常用化肥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发生反应:NH4HCO3NH3↑+CO2↑+H2O,该反应属于()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由题意,化肥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发生反应:NH4HCO3NH3↑+CO2↑+H2O,该反应的反应物是1种,生成物是3种,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化肥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发生反应:NH4HCO3NH3↑+CO2↑+H2O,该反应的反应物是1种,生成物是3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其主要成分是K2CO3,它属于()

A.钾肥 B.磷肥 C.氮肥 D.复合肥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于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金属铜制作电路板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发生了化学变化,利用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利用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C、用金属铜制作电路板利用的是铜的导电性,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利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正确;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0.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考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碳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②氧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故不需要原子的重新组合.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实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A.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

D.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元素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A正确;

B、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故B正确;

C、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故Mg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故C正确;

D、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

B.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C.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

D.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纤维素的功能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

C、根据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但不能每天都服用保健品去分析;

D、根据淀粉在人体内不能直接的吸收进行分析.

【解答】解:A、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的有害物质.故错误.

B、煤气中毒主要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故正确.

C、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所以我们每天都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但不是每天都服用保健品;故错误.

D、馒头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转化成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是错误的.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历来是考查的热点,特别是关于食品加工及安全,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化学元素、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生活经验或常识等.



13.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

B.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

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D.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镁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为3,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是12,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核内质子数不变,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6,表示原子序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

C.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因此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30g+100g=130g,不是150g;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因此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30g+100g=130g,不是150g,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升高温度可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当甲物质中含少量乙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下列关于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归纳中,存在错误的是()

A.化学与健康

①食用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②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B.化学与生活

①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

②防止食品受潮﹣用氧化钙做干燥剂

C.化学与安全

①重金属盐中毒﹣喝鲜牛奶解毒

②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

D.化学与环境

①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

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污染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新鲜黄瓜富含大量维生素、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进行解答;

B、根据根据常见的安全常识进行解答,氧化钙的俗名为生石灰常用做食品干燥剂;

C、根据重金属中毒的原理、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D、根据汽车尾气的危害和产生、水体污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新鲜黄瓜富含大量维生素,所以不能补钙;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故A错误;

B、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减少车内有害物;氧化钙常用做食品干燥剂,故B正确;

C、重金属中毒的原理是破坏人体内的蛋白质,而鲜牛奶、豆浆含有蛋白质,所以可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故C正确;

D、乙醇汽油是较清洁的燃料,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污染;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中和反应

B.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所有合金不一定具有金属的特性

C.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的分类;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合金的概念以及组成来分析;

C.有些含碳化合物在组成和性质上与无机物相似,化学上常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无机物;

D.根据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A.中和反应都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中和反应,推理正确,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故正确;

B.根据合金的概念,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混合物,故错误;

C.有些含碳化合物在组成和性质上与无机物相似,化学上常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无机物,如CaCO3CO2等;故错误;

D.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中和反应、合金、有机物以及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等,不能用类推法来学习化学,要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7.按要求从氧气、硫酸钡、碳酸、氨气、氢氧化镁、氧化钙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

(2)一种难溶于水的碱Mg(OH)2

(3)一种能供给呼吸的单质O2

(4)一种易分解的酸H2CO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化学式为:NH3.

(2)氢氧化镁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碱,其化学式为:Mg(OH)2.

(3)氧气是一种能供给呼吸的单质,其化学式为:O2.

(4)碳酸不稳定,是一种易分解的酸,其化学式为:H2CO3.

故答案为:(1)NH3;(2)Mg(OH)2;(3)O2;(4)H2C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8.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请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

在面料中,属于有机合成纤维的是涤纶.区分羊毛与涤纶的简单实验方法是灼烧闻气味(选填“观察光泽”或“灼烧闻气味”.

(2)请列举合成橡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用途:汽车轮胎.

(3)塑料常用于制作食品保鲜膜及方便袋等,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量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请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废弃塑料回收利用.



【考点】合成纤维及其应用;合成橡胶及其应用;白色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解答,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解答即可.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点燃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填:涤纶,灼烧闻气味;

(2)合成橡胶可以用于制成汽车的轮胎,故填:汽车轮胎;

(3)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能减少白色污染,故填:废弃塑料回收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9.某化工厂的废液中含有硝酸银、硝酸亚铁和硝酸锌.某同学取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质量的镁粉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请填空:

(1)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Zn(NO3)2、Mg(NO3)2、Fe(NO3)2(填写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AgNO3.

(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至少含有Ag、Fe种金属.

(3)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镁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能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铁,能和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硝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

【解答】解:(1)将一定质量的镁粉加入样品中,镁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亚铁反应,最后和硝酸锌反应,若得到的滤液为浅绿色,说明硝酸亚铁没有完全反应或没有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银和镁反应生成的Mg(NO3)2、没有反应的Zn(NO3)2和Fe(NO3)2;

如果镁的量很少,则硝酸银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反应,因此可能含有AgNO3;

(2)若得到的滤液为无色,说明硝酸银和硝酸亚铁已经完全反应,硝酸锌是否反应无法确定,因此滤渣中至少含有Ag、Fe种金属;

(3)镁和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Mg+2AgNO3=Mg(NO3)2+2Ag,Mg+Fe(NO3)2=Mg(NO3)2+Fe,Mg+Zn(NO3)2=Mg(NO3)2+Zn,

2421624562465

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反应前加入镁粉的质量.

故填:Zn(NO3)2、Mg(NO3)2、Fe(NO3)2;AgNO3;Ag、Fe;大于.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0.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为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

(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硝与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

【解答】解:(1)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两电极上分别产生氯气和氢气,并在溶液中生成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离子;2NaCl+2H2O2NaOH+Cl2↑+H2↑;

(2)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故填: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以及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三、实验探究题(13分)

2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1)图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集气瓶.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装置序号,下同).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时,发生装置应选用A,收集装置应选用D或E.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制取,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根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反应原理和甲烷的性质选择所需装置.

【解答】解:(1)①是酒精灯,可以用作加热的仪器;②是集气瓶,主要用来收集气体;

故填:酒精灯;集气瓶;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用B装置;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B;CaCO3+2HCl═CaCl2+H2O+CO2↑;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属于“固固加热型”,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甲烷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可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所以选择收集装置为D或E;

故填:A;D或E.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在实验复习课上,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溶液鉴别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 A中出现白色沉淀

B中有气泡生成

C中无明显现象 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

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

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上述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将A、B、C三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得到滤液①.为确定滤液①的成分,同学们进一步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2) 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部分消失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

Na2CO3Na2SO4(填写溶质的化学式) (3) 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

滴入足量酚酞 溶液变红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4种溶质.

【实验反思】(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净滤液中①的Na2CO3,防止对下一步结果产生影响.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化学实验;科学探究.

【分析】本题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A中出现白色沉淀,B中有气泡生成,C中无明显现象,结论是: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二中,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消失;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Na2CO3、Na2SO4;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4种溶质,即Na2CO3、Na2SO4、NaOH、NaCl;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净滤液中①的Na2CO3,防止对下一步结果产生影响.

【解答】解:(1)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三种溶液各少量,然后再各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A中出现白色沉淀,B中有气泡生成,C中无明显现象,结论是:A中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溶液,B中的原溶液是稀硫酸,C中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沉淀;有气泡生成;

(2)实验二中,取少量滤液①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沉淀和滤液②,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消失;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①中含有Na2CO3、Na2SO4;故答案为:Na2CO3、Na2SO4;

(3)取少量滤液②于试管中,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据实验现象可知,滤液②中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滴入足量酚酞;溶液变红;

(4)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滤液①中共含有4种溶质,即Na2CO3、Na2SO4、NaOH、NaCl;故答案为:4;

(5)向滤液①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净滤液中①的Na2CO3,防止对下一步结果产生影响;故答案为:除净滤液中①的Na2CO3,防止对下一步结果产生影响.

【点评】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四、分析与计算(共2小题,满分8分)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Na-23S-32Ba-137Cl-35.5

23.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从蔬菜、水果中摄取.请计算:

(1)维生素C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9:1:12.

(2)若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3%的维生素C溶液1000g,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为3g.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

【解答】解:(1)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故填:9:1:12;

(2)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3%的维生素C溶液,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为1000g×0.3%=3g.

故填: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实验室中有一瓶含有少量氯化钠和可溶性杂质的硫酸钠样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样品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溶入足量水后过滤得到滤液;再向滤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并称量.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称量项目 甲 乙 丙 所取样品的质量/g 15 15 20 加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g 150 100 100 反应后所得沉淀的质量/g 23.3 23.3 23.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同学(选填“甲”“乙”或“丙”)所取用的样品与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该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保留到0.1%)

(3)若欲计算出样品与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上述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水的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化学计算;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1)根据甲、乙比较,100g氯化钡完全反应,乙、丙比较,15g样品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然后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3)根据计算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甲、乙比较,100g氯化钡完全反应,乙、丙比较,15g样品完全反应,所以乙同学所取用的样品与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钠为x,

Na2SO4+BaCl2=BaSO4↓+2NaCl

142233

x23.3g

=

x=14.2g

所以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4.7%;

(3)计算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溶质质量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生成的氯化钠和硫酸钠,然后求出样品中的氯化钠;溶液质量需要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质量减去沉淀的质量即可,但是反应物不知道水的质量,所以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乙;(2)94.7%;(3)水的质量.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进行计算即可.



















































献花(0)
+1
(本文系英才学生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