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三大殿上的书法非皇帝御笔,出自谁之手?

 吴梅枫 2016-12-21

书法网按 丨故宫是皇权的象征,各个宫、殿、门上的匾额都是由皇帝的御笔亲题,象征皇权至上,即便不是皇帝亲自书写,那也应该由翰林学士、进士来担当此重任。然而也有例外,其中“太和”、“昭德”、“贞度”三大殿并不是皇帝御笔,那是是谁写的,那又是谁特批的呢?

故宫三大殿匾额

故宫太和殿远观

故宫太和殿近景

大殿内景

▲故事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命彩画故宫三大殿,更换匾额,招各地书法家试笔,仅翰林院就有20多位学士、进士应试,谁知皇上都不中意。此时48岁的王法良也来到京中,他苦练几十年之后,临苏帖,仿隶书,皆能神似,他的颜体字能够乱真。翰林院大学士李鸿藻和王金台是同乡世交,他见王法良功力不凡,便向操办故宫彩绘的翁同龢推荐。于是王法良便前往一试。未试之前,有一天,王法良把自己仿颜的字帖喷上黑豆水,又揉搓几遍,拿到“荣宝斋”书画店,掌柜即以400两纹银买下。再说翁同龢这日闲逛,信步来到“荣宝斋”,见到王法良的仿颜帖,暗暗叫绝,竟以500两纹银买下。进得翰林院正遇李鸿藻,便拿出这幅仿颜帖对他说道:“此乃颜鲁公真迹,若有人有如此功力,皇上保能满意。”李鸿藻细看笑曰:“此乃王法良所书,不信揭开宣纸”。翁半信半疑,揭开上下层宣纸果见“弼臣书”之印,不禁大喜,忙禀报光绪帝,光绪遂命在三殿门前高搭彩棚,请王法良献书。慈禧又下旨“门字不准提勾,恐皇上出入有伤龙体”。王法良受旨后,高登棚台,蘸足笔墨,稳住笔锋,“太和”、“昭德”、“贞度”三匾额一一挥就。皇上一看喜不自胜,爱不释手,连连称赞。自此,王法良名声大震,慕名向他求书写碑者接踵而至,应接不暇。慈禧下旨重赏王法良,并赐他以高官厚禄,都被他一一谢绝。此后,王法良回归故里,整日闭门研习书画,为家乡父老撰文写碑,直到晚年,1909年,王法良在老家病逝,享年61岁。

故宫昭德门

王法良丨(1848--1909),字弼臣。出岸村人。清代书法家。其父王金台,咸丰癸丑科(1853)进士,官至云南司郎中加二级,平生好书法。王法良幼时聪敏好学,受父亲影响,尤其酷爱书法。为将其培养成才,王金台便将'学业宏达,书法尤工'的家乡教书先生王斌请到北京,做为家庭教师,指导王法良学习。王法良在王斌指导下,终年临摹颜鲁各帖,终至炉火纯青。他模仿同代颜体书法名家钱南园书写一联,就连非常熟悉钱南园书法的人也难辨真伪。后来,王斌经王金台举荐到礼王府任馆师,王法良谨遵师命,学习更加刻苦。中年以后又临苏帖,作隶书,皆登峰造极。曾与精通颜体书法的钱南园、何子贞有'三鼎足'之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皇帝下诏书写清宫太和、昭德、贞度三门额。经同乡世谊前辈、吏部尚书李鸿藻引荐,光绪帝批准,由王法良书写,但令'门'字不准提勾。王法良受旨后,三门额一挥而就。自此,名声大震。朝中名公巨卿请其书写碑、匾墨迹者接踵而来。遂为当时书法名家

故宫贞度门

编辑在网上搜索到了两幅王法良的书法作品,这些无从考证其真伪,但从王法良的学书之路可断定是走碑派一路,尤其是颜体。从以下两幅作品看,书风有何绍基之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