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6] 提供有效答案,避免无效沟通

 跨境电商老魏 2016-12-21
出差中,同事打来电话,同事说发的一批货因为含有电池无法出货,货代已经通知了。同事打来电话是寻求处理意见的。

这批货的状况我是知道的,最近已经纠缠在这个事件上几天了,每天同事都会电话和我确认一些新情况,现在同事口中的货代已经是第二家货代了。

平时走电池的第一家货代不能走,就转到第二家,然后,信誓旦旦能走电池的第二家货代,以更高的价格收货,依然不能走。

所以,不要相信货代的承诺和发誓,满嘴跑火车谁都会,但遇到实际事情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一点担当精神都没有。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不是我今天想说的。

接着说这批货的事。

同事在电话中告诉我说,她又联系了另外一家货代,价格比较高,但对方承诺说电池确定可以走。这家所谓的能走电池的货代已经连续几天都被同事多次提起了。

我问,哪家货代呢?

深圳的一家货代。

货代名字呢?

额......我看看......

停了一会儿,同事说,我等一下发给你吧。

显然,同事既不记得这家货代的名字,也没能快速找到相应的资料。

可以想象,同事接下来会做的将是海量资料文件和聊天记录中的翻找,然后发信息给我。

我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形,对任何事情不做梳理不去记忆,永远是一堆素材杂乱无章的堆放在那里,当某一天,你自己需要时,或者上司找你要时,你开始慌了手脚,因为你既没有记得,又不能一下子找到存放的地方。

好,这就是我今天早上接了一个电话后想到的话题。

同事平时工作中一直很努力很用心,我甚至认为她的用心和努力超过绝大多数员工,可是,还是会出现前边我写的这种状况。

你觉得我是想批评她吗?

有点。

但为了批评一个人而写一篇文章公布出来显然是超出我的价值观范畴的事。

我更希望通过这个事件的引子来反思一下我们日常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和可以优化的地方。

同事给我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线索,可是在整个事情的跟进过程中,同事并没有记住或者明确记录下这条线索,这是其一;其二是同事不记得货代的名字,显然对这家货代的了解也仅是听货代方一家之言,他说好就好,同事并没有去搜索一下看看这家货代的口碑,去工商局的网站查询一下看看这家货代是否有注册在案等等,而这些信息都是做判定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可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其三、货代发货这件事,绝对不会出现只有一家货代在用的渠道,同事没有在本该进行信息对比核实的过程中进行比较,缺少比较就获取不了完整的信息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同事在跟进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显然缺少横向比较,那么获取的信息也必然偏面。

我这样分析,是想和大家聊聊,在一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处理流程和方法。

很多员工会抱怨老板太苛刻,工作任务多等等,但从来不去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有效,
不考虑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单纯的纠结于琐碎的事情上,甚至把琐碎当细节,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达到理想的工作结果,我们更应该在答案出现之前,做一些多维度的思考,总是单一维度的思考模式,往往会让我们获取的结果不完整甚至有失偏颇。

前文中我写到同事在跟进处理这件事的过程,其实我更希望看到同事的处理反馈是这样的:A家货代不能发电池,我又找到了B/C/D等几家,我做了对比,B家价格便宜而且在行业声誉也不错,在接触中,我也感觉到他们的整体服务比较到位,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

既给出解决方案,又给出多种方案的对比,同时加上自己对各种方案的判定,这才是我们在处理事情中应有的归纳总结提炼方式。

可结果往往却是,很多人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连一个最基础的信息比如对方的名字就没记住,以此为基础,根本也就谈不上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了。

昨天我在文章中写到,用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匠心精神,我们的用心哪里去了呢?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尾吧。

在尚未电话的时代,张三去拜访朋友李四,到了李四的城市却忘记了李四的住址,张三想到另一个朋友王五不久前刚刚来见过李四,应该知道李四的地址,于是,发电报给王五:你知道李四的地址吗?王五的电报回来:知道!

看似绝对正确的答案,却是完全无效的答案。

试着,让自己学会跳出问题看问题,从问题中看到问题背后的真实的需求。这也是个人成长和工作业绩提升所必须的一项技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