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馆之宝丨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汐钰文艺范 2016-12-21



1957年、在西安西郊一号唐墓中出士了一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墓主人鲜于廉,出身军伍,死时官至将军、上柱国。这件驼载乐俑的驼峰平台上有乐手四个,舞俑一个,多为深目高鼻的胡人。载乐俑以胡乐、胡舞的新颖题材,三彩釉的鲜明色调,别创一格而引起轰动。


两年之后,由西安郊区中堡村一座普通的唐墓中,又出土了一批唐三彩,其中同样有一件骆驼载乐俑,也就是本文介绍的这件,其形体虽不如一号墓出土者高大,但所载舞乐俑多达八人,不仅阵容庞大,而且乐器齐全,有助于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尤其是在西域舞乐对内陆的影响方面,加深了实感性的了解。




中堡村唐墓出土的驼载奏乐俑,通高56厘米,长41厘米。其载体骆驼站在长方形的底座板上、高49厘米,四腿强劲直立,挺颈、昂首、张口,作嘶鸣状,一变“沙漠之舟”笨拙呆滞样子,而使之有轻健之感。


驼身作白釉色,颈部上下、前腿上端及尾部生有长毛处涂以储黄色釉。


驼背部垫有一椭圆形的蓝色毯子作鞍,在双驼峰上设木架平台,铺有一条多彩长毛毯向两侧下垂。


毛毯周边作辫线状,垂丝装饰涂茄紫色彩,毯身刻划菱形图案上徐储黄、紫、白三色釉。


驼背平台上有七个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盘腿环坐于驼背的毯上,中间立一歌舞女俑。


在七个乐俑中,前端两乐俑,一人捧笙、一人手执箫,作吹奏状;右侧两乐俑,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手拿箜篌,皆作弹奏状;左侧两乐俑,一人手托笛,一人手拍板;平台后方一乐俑,背前面后而坐,执排箫作欲吹奏状。


中间立俑高11.5厘米,丰颊肥体,是一个中年女俑,高发髻,身着宽衣长裙一,袒胸,仪态丰满,平视前方,右手前举,右臂后撤,作歌舞状。


这件载乐俑出土时,旁边还有牵骆驼俑,高鼻深眼,头系软巾,身穿大翻领深黄衣长至膝部,束腰带,内衬白绿黄色短衣,足穿长筒靴,两手握举作牵驼状。


这组舞乐俑,从其形态、风格分析,可以确定是盛唐时的作品,乐俑所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胡乐,而舞乐者均是穿着汉人衣冠的汉族。


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特点,指出这组舞乐俑的形象有别于胡舞,应是盛行于开元、天宝时的“胡部新声”。


这种“胡部新声”开始是新疆地区的舞乐,后来传至甘肃河西一带,经河西汉族人民加以改造后一度流行长安。


看到这组舞乐俑的立体形象,使我们想起以长安为起点,横穿亚洲的丝绸之路,想起了在这条友谊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作为当时国际都会的繁荣。


盛唐时代,西域的音乐、舞蹈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上,风尘仆仆的骆驼队而传入内陆,大量的丝织品则通过这些沙漠之舟运往西方,从而使中国获得“赛里斯”(丝国)之称。


西郊一号唐墓所出土的载乐三彩俑,是地道的胡舞、胡乐,他们跋涉了漫长的沙漠路,来到丝路的起点,献奉给东方的人民。中堡村唐墓所出的载乐三彩俑,却是经过汉化、改造了的“胡部新声”,整一装待发的明驼,正准备启程返回产生这种舞乐的第一故乡。


往事越千年,当我们闭目遐想这色彩斑斓的骆驼驮送“胡部新声”西出长安都门,载歌载舞行进在洒满丝路花雨的旅途上时,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的融化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