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个好友验证都懒得写,这就是你所谓的「连接」?

 李涣 2016-12-21

Dec.

20

把时间浪费在现阶段还高攀不起的一些人身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花在与同能量的人抱团共同成长上。

作者 | 秦阳

如今互联网讲究「连接」,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了所谓的「连接」:

四处加好友。

貌似明明加了很多人,为什么没有发生「连接一切可能」啊?

且不说其他,大部分人在连接的入口就已经出局。原因起码有三个:

如何做好「连接」?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不提其他,就举一个小例子:

你加别人时,有认真写过「好友验证」吗?

很多人要么用默认昵称,要么干脆不写,如果连你是谁、来找我做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放心通过呢?连几个字都懒得写,怎么能看出来诚意呢?

通过别人分享的名片或者二维码加别人,默认会用自己的昵称,于是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很多人的微信名是昵称,但是初次认识的人不一定能把昵称跟你本人对上号啊。

曹将写过一篇文章叫《他为什么不通过我的好友申请?》,里面他讲到一个小故事。

刚工作的时候,有次去深圳一家公司做交流,当时跟一个人聊得很投机,于是要了名片,回去后就通过手机号发起了微信好友申请。

可是当天晚上他没有通过,第二天等了一整天,也没有回音。

第三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同事。她告诉我说,那人有加她。

她见我一脸震惊和惆怅,赶紧给那个朋友发了微信,一会功夫,我的好友申请通过了。

我没憋住,问他为什么一直不通过。

他的回应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因为我不知道你是蒋志超啊!

也是,我的微信名为曹将,那时的头像也看不出是谁,我只是发起了好友申请,并没有注明我是**公司的蒋志超。

对于陌生人的请求,一般人还是会选择忽视。

而我,只是站在方便自己的角度去操作,完全没考虑对方的感受,那被冷落和拒绝也是理所应当。

从此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发送好友申请的时候,一定注明自己是谁。

网红的昵称都有可能对不上,更何况是常人呢?

另外一种情况是通过微信群加人,默认会是「群名+昵称」,于是就可能出现了这个情况。

得嘞,连昵称都看不到了……

这就是你所谓的「连接」?连正常的「联系」都算不上……

除非两个人是线下当着面加,因为就在眼跟前或许不用那么麻烦,但如果两个人只是通过线上来加好友,验证语相当于第一次打招呼,连这「第一次」都不认真,我还能指望你能跟我「连接」出啥?

在我看来,能认真写验证语的,至少证明三点:

那申请语怎么写可以更容易通过呢?

我从我个人通过微信好友的角度总结了四个思路。

Test:你会通过这些人吗?为什么?

如果我看到你是通过我朋友推荐而加我为好友的,当然会通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当于有充当中间桥梁的「牵线人」做「担保」。

在线下社交场合,我们想认识一个人,经常会请一个中间人介绍,其实在线上加好友,这个规则一样适用。

Test:你会通过这些人吗?为什么?

如果看到了官方的Title一般也可以通过,哪怕可能还不够了解,但起码不会担心是营销号或者微商。

所以要添加别人的时候,若双方之间没有共同的交集和中间人,也可以在表明自己身份的同时,用自己的企业或者品牌为自己增加印象分,一般名头越响亮也越容易通过。

Test:你会通过这些人吗?为什么?

显然也是秒通过,因为清晰看到了加我的目的。

既然陌生人来申请加好友,肯定带有目的,我们并不怕一个人加我们有目的,而是害怕有不可见人的目的。

所以在申请加好友的时候,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添加好友的目的,也会有助于对方快速判断是否通过。

Test:你会通过这些人吗?为什么?

这两个人我也是秒过。

可能外人看不太懂(所以才叫「暗语」嘛),我来解释一下。

有时候在讲完课之后,会有现场的一些听众来加好友,这个时候,就算每个人都写了Title,但因为都比较相似,所以也不一定记得住是谁。

但为什么像这两位朋友,我直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呢?

我在华农给研究生院讲课的时候,当天嗓子特别不舒服,讲课过程经常会咳。小贾在第一排,他很细心地发现了这一点,就找了纸杯给我倒了热水,而且每当我喝完就立即续上。

讲完课之后,微信上多了几十个「华农研究院 张××」、「刚在华农听您课的李××」、「秦老师好,我是华农研究生王××」……大家都很有礼貌,验证语也都很清楚,但是由于大家都是这个格式,所以也就成了无效信息,但是小贾多写了一个「下午倒茶水的男生」的信息,我立即就对上了,至今都没有忘掉。

第二个「打断情怀」的老李是怎么回事呢?我在国网上海分公司讲了三天课,在最后的时候,离别之际,我说了一段非常煽情的话,但是这个老李两次插话提问PPT的问题,大煞风景……

我就开玩笑说「你看这位同学,总是打断我的情怀,我都忘词了……」后来我在去机场的路上,打开手机看到这个好友验证,会心一笑,秒懂秒过。

所以,如果你们曾经在另外的某一些场景下引起过注意,留下过正面印象,这个也可以借用,不过注意得是「正面」的哈,如果是「负面」印象,拉黑还来不及呢。

另外要注意两点,一是验证语不要写的太长,一行字看不完还得点进去那就太夸张了,要简明扼要;二是不要出现笔误,引起误解或者尴尬,这是@秋叶 大叔收到过的一个验证,这位朋友把「老师」打成「老婆」,你说该不该通过……

如果与对方之前已有交集,那么打招呼即可,如果对方对你完全陌生,还是要有一个得体的介绍。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跟别人有多熟,一定要有自我介绍——此规则不仅仅适用于微信,而是适用于所有社交,就跟生活中与别人初次见面要发名片、握手一样,属于基本礼仪。

另外这也是为了减少沟通障碍,因为好友通过后,正是对方在线而且对你最好奇的时间点,可谓相互认识的最佳时间段,也方便对方备注,做好「连接」的准备,所以一定要请珍惜这黄金三分钟。

——不然,我连你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怎么「连接」啊?

那这黄金三分钟应该如何对自己做介绍呢?有四个建议。

微信里或多或少就有这样一些人,加你为好友后至今一句话都没有说过……你连Ta是谁可能都不清楚……

最可恶的一种情况是,是当我主动去问的时候,反过来被问:

这个时候心中真的是飘过一万只羊驼啊……到底是谁加的谁啊……

自我介绍的风格多种多样,可以卖萌,可以严肃,可以幽默,因人而异。但初次打招呼,在对对方还不是特别了解的情况下,保险起见还是收敛一点,过于夸张或许会引起不适。

另外自我介绍切忌过长,用100字左右阐明重点就好。最基本的要点:

「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价值」+「一点礼节性的寒暄」。

秋叶老师加黄铁鹰老师,秋叶老师的自我介绍——

有人觉得上面两个例子,要么出过书,要么写书评,没这些本事怎么办?

也可以快速翻翻对方的朋友圈,一方面看看他的兴趣、爱好、特征,另一方面看看评论或点赞,能否找到共同好友,以这些共同的交集为出发点来作为开场,也有助于双方更快进入熟悉状态。

如果你平时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加好友比较频繁,每次重新打字费时费事,可以写成几条常用的自我介绍存在手机的备忘录或印象笔记中,需要使用的时候,局部进行针对性的修改,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在好友通过后及时反应,自己也可以省事,而且也可以随着效果的测试不断优化。

上一条里为什么要强调在自我介绍时注明「我能提供的价值」,因为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最好的方式是「互换」而不是「施舍」。

两个人连认识都不认识,刚通过好友,上来第一句就是「给我发个PPT模板」,这跟突然敲开一个陌生人家的门,问「能不能给赐我一碗饭」不是很像吗?这哪里是「互联网思维」,明明就是「互联网乞丐」啊。

而且一旦不回复或者告诉他网站让他自己去下载,还要反问你:「我要是能找到我还问你干嘛?」「我关注你这么久,你连一个模板都不愿意给?」这简直都是「互联网强盗」了,不,简直比强盗还不讲理啊。

其实有时候来者登门求教,有礼有节,有困难有需求,也都好商量,关键是拿着一个「互联网连接和共享」的旗号好像就站在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制高点颐指气使,你哪来的这份上帝视角?不好意思,就是不愿意惯着你。

我记得一次在成都讲完课,有个教声音的老师加我为好友。

她先是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说明来意:在课上看到老秦课件中一个效果非常喜欢,回去尝试了多次一直没有研究出来,只好贸然来请教。非亲非故请秦老师亲自指导很不礼貌,那天听秦老师讲课内容很精彩,正好我自己是教声音的,可以给秦老师的演讲在声音方面给予一些建议作为互换,不知可否?

这个时候,来者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不敢怠慢。

我在《一个PPT主义者的成长故事》中谈到过一个「互换思维」:自己想要什么,先看别人需要什么,用「我有的」去换「我要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只关注「我要什么」,而从不考虑自己「我有什么」。

所以总有人问迷茫的时候做点什么?好好去打磨一技之长,不论能不能直接给你变现,至少是个「互换价值」,这就是一份自己的安全感。

我们与其天天喊着「连接」,把时间浪费在现阶段还高攀不起的一些人身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花在与同能量的人抱团共同成长上。

这个专业、圈子的价值越大,未来换来的价值才可能会越大,「连接」的含金量才更高。

「验证申请」、「自我介绍」、「提供价值」……这并不是「连接」的全部,但这是一些基本常识。又之所以会经常被忽略,或许是惰性,或许是意识,或许是思维惯性。

有的人觉得这些琐碎之事不重要,但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中,总结了一个不成熟的规律:我们经常可以从细节看一个人,就拿微信加人这件小事来说,主动加别人但不认真写验证语,通过后也一直不打招呼不理会不互动的,这一类人大部分质量都一般。

如今,最值钱的货币,是社交货币。

一个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越多,他的社交货币就越多,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无论是你要连接人脉、维护关系还是做服务,都不能缺少最重要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信任。

「信任」怎么体现?

不就是通过这些细节吗?

拿出一些诚意去「连接」,拿出一些价值去「连接」,攒一点社交货币,让你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自己的金字招牌。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