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教育离不开这两个字

 360化学 2016-12-21


文/冬平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个孩子的妈妈


周末带女儿去朝阳大悦城的蓝天城,这里有各种儿童职业体验,消防员、警察、快递、医生、珠宝师、魔术师……孩子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扮演各种角色。当女儿在排队等待扮演医生的时候,我听到旁边一位妈妈训斥孩子的声音:


“刚刚你说要做这个,现在又不做了,时间都被你浪费掉了。我们进来大半天了,人家别人都玩好几个项目了,你看看你,才玩了一个,这钱都白花了!气死我了!”


这样的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我在不同的场合听家长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快点快点!还有好几个景点我们没去看呢,你在这儿玩半天树叶,我们的钱不是白花了?”


“我们可是花了整个园区的门票钱,那就要通通都逛一遍,像你这样磨蹭,只能逛几个地方,那钱可都打水漂了啊!”


或者温柔点的:“宝宝,这儿的沙子有什么好玩的,你玩一会儿就行了呗,我们现在去鹦鹉园看鹦鹉好不好?”


虽然我自己没有对孩子说过这些话,但我发现,其实潜意识里我也希望门票钱花得值当,希望女儿可以多体验几个项目,我也在拽着她的小手从一个地方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地方。


用“有用”的事情填充时间,

孩子得到了什么?


在我们的眼里,如果花同样的钱,在有限的时间里,走的地方越多就越“划算”,玩的项目越多就越“赚”。当孩子没有“高效”地达到我们预定的目的时,我们就会不耐烦地催促、引诱甚至逼迫孩子更快速地行动,以完成我们预先计划好的目标。


在我们的眼里,时间和金钱一样,要花得物有所值,我们才觉得心满意足;我们总想用更多“有用”的事情来填充孩子的时间,而不允许孩子用“没用”的瞎玩“浪费”时间。


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上各种早教班、兴趣班,我们希望孩子充分利用时间,最好精通十八般武艺,这样将来才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于是我们越来越忙碌,孩子也越来越忙碌,忙得没有玩耍的时间,没有运动的时间,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据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2016年9月份对7435名家长的调查研究显示,8.93%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16.62%的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于30分钟。


在步履匆匆中,我们忘记了一点:匆忙不是成长应有的方式。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对于现在的生活,兴趣正浓正厚,而教育者偏要用这种预悬将来目的的教育方法,实在是一件最不合自然、最反乎常理的事。”


当我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对这个世界自发的好奇心就无处存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孩子可能成为了我们想要的模样,但却唯独失去了他自己。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空心病”,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如何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尊重,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和陪伴,而是像一台跟时间赛跑的机器一样,追逐各种功利的教育成果,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从何而来?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将如何保障?


我发现,有时候放下“有用”的期待,做些“无用”的事情,停下匆忙的脚步,跟随孩子的节奏,我们和孩子的幸福感都会大大增加。



耐心,

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前两天读到一篇谈自然教育的文章,作者常常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自然教育课,一次一个初一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诱拍黄鼬”,竟然提出在红外相机前挂个鸡翅,作者很是震惊,他不禁问道:“是什么样的春风能在一片纯洁无瑕的心田上种上如此妖艳的花草呢?”


在自然中与动物相处,最重要的是耐得住性子等待,而非捕、诱。作者与一只香鼬共度一个下午,拍下了逼真的照片,也曾守了一个通宵,拍下蝉的羽化过程。热爱自然,享受自然,对自然充满无限耐心,自然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BBC的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第二季在2016年11月初重磅回归,其制作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历时3年多,历经117趟摄制之旅,走访40个国家,才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画面。这背后隐藏着制作团队的什么品质?


除了热爱和执着,我想还有两个字:耐心。拍摄山猫捕食鸭子和松鼠,拍摄南极洲企鹅爸爸妈妈长途跋涉为宝宝捕食,这些精美绝伦的镜头,这些恢宏壮观的场面,没有耐心怎么可能拍得出来?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耐心,而且是极大的耐心。我相信每一个做家长的都经历过孩子对自己耐心的考验,而且你会发现,这种考验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上个月的一个周末我和老公带着儿子和女儿去汽车博物馆,那天天气晴朗,是北京难得的一个没有雾霾的清爽天气,到了博物馆已是上午11点,在博物馆外面有一个空旷的大场地,两个孩子就开始在太阳下转圈玩,他们开心地转着,笑着,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忽然我感到一种焦虑不自觉地浮上来,因为儿子下午3点钟还要上书法课,我们的时间不多,博物馆那么大,如果我们不尽早进去,逛不完怎么办?我开始催促孩子:“好了,快点走吧,我们要去博物馆了,一会儿出来再玩吧!”


于是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的转圈游戏就被我这样中断了。进了博物馆,果然好大的展区,四个楼层,我们带着孩子匆匆地从一个展区走到另一个展区。其间有一个公交车是孩子们可以坐上去体验的,当我们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楼层时,女儿提出想再坐一次公交车。但老公希望能多参观一些地方,至于重新返回去重复已经体验过的东西,就算了吧,我们终于在预定离开时间前走马观花地把博物馆游览了一遍。


我们似乎达到了目的,走完了所有展区,但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哪个都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哪个都是匆匆一瞥的感觉。为什么我没有耐心陪孩子再体验一次公交车呢,即使她已经坐过了又怎样?重复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更可况,“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二次体验跟第一次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




意大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在《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中说道:“我认识到耐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对时间的完全不同的感知方式。”


我发现,在耐心这所学校里,我也在不断地犯错,需要不断的反思,是孩子教会了我耐心的意义。


和孩子在一起,我正在学习全身心地付出,让自己更有耐心,因为“耐心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爱的方式”。



以孩子为师,

放下焦虑,活在当下


一棵树、几块石头、几片树叶、一片沙地,孩子可以在其中徜徉半天而不知疲倦,而我们却常常觉得单调而乏味,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会出现各种“重要”的事情:房子、车子、股票、没有处理的工作、待做的家务等等,我们的身体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思绪却已经飘到了各种过去的和未来的事情上。


最近几天,女儿常常对我说:“妈妈,看着我,眼睛盯着我,不许离开。”然后她就开始做各种她自创的动作或者游戏。她的话在提醒我,我陪伴她时确实有时会心不在焉,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向我指出来,并把我拉回到当下,让我回到现场,回到全身心的陪伴。




和孩子在一起,我正在学习放下焦虑,放下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幻想,让他们带着我去感受当下鲜活的体验。


和孩子在一起,我正在学习欣赏他们的创造和智慧,而不是把我有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因为我发现,孩子的思维往往比我教条的主张更灵活,他们才是我的老师。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爱心树绘本《小狐狸买手套》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