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讲记》李新异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6-12-21

《大学讲记》李新异

2011年3月。本人在中和教育培训中心大厅给老师、家长、学生讲解《大学》,讲了四堂课,又因为事情忙,所以没有再讲下去。这四堂课讲的录音,老师们早已经做了文字整理,我又因为没时间去看而一拖再拖,只到今天才把第一节课的前面一部分整理出来,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对与不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李新异老师讲《大学》-----2011.3.14

我们全体师生重新开始背诵学习《大学》已经有两周了,我说过当你们读熟后我会抽时间跟大家讲这个《大学》,今天晚上我来给各位老师、家长还有我们可爱的孩子们讲我对《大学》的认识。

 

大家通读《大学》很多遍了,应该七十多遍了。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通读了这么多遍的老师继续下去,通读完一百遍以后能够背诵下来的老师,可以继续通读《中庸》。通读的目的是尽量能够背诵,耳熟能详。只要集中精神,很快就能背诵下来。我过去总是讲读书一定要通读,因为通读能够形成一个周天循环,形成一个玄机。能够成为经典的文章书籍,其背后皆有与宇宙能量融为一体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读能保证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因素不会散乱,不会落下。

 

早上开课前和中午开课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这个事情也考验大家的自觉性。我们教人者,首先要自己学习、了解经典。《大学》读多了,我们会看到“单纯”是宇宙的特性之一,越“单纯”其实能量越大,而不是能量越小。

 

最近3月11号日本发生大地震,我们看到这个惨状,人面对自然灾害时都很悲惨,很无力。但是日本的社会秩序没有乱,人们在灾难中保持了很好的自觉性来维护公共秩序。所以这几天我跟熊老师反复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熊老师去过几次日本并在日本生活过。熊老师跟我分享讲到他在日本工厂工作时看到的现象。其实日本人很单纯,中国留学生去到日本,看到日本人以后,就觉得日本人很傻,傻乎乎的,好像什么也不懂。干一份工作好像只会干一份工作,旁边出了什么事情就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而中国留学生去到日本公司呢,不管哪个地方出了问题都能够去解决。因为中国人聪明,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是他们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被制止。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很强调管理,每一道工序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个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人比其他人是更专业的,所以日本人一定会等待这个专门的人来处理这个事情。中国人就觉得,这屁大的事情,我随便就搞定了,还要等这么长时间,真没有效率。

 

但日本人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你暂时提高了效率,但你破坏了秩序。秩序出现了问题,将来会导致更严重后果。所以他一定要等专门人员来处理,哪怕停工一天也要等待,而且是坐在自己岗位上等待生产秩序的恢复。

 

中国人一旦出现了故障,就会离开自己的岗位,我要抽烟啊,我要上厕所啊,这样那样的一系列的借口,秩序就乱了。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很讲“单纯”,就是“简单”。因为人越单纯,其实越能跟宇宙能量沟通在一起,越复杂效率越差、越低。但是,中国人不敢单纯,害怕单纯,因为害怕单纯会被人欺负。

 

所以日本人你单个看他没有什么力量,你跺跺脚他可能都会吓得直哆嗦。他一个人害怕就会找到另一个人壮胆,两个人害怕就会找到第三个人一起壮胆,然后直到形成十个人抱成团,就会立刻攻击你,打败你。因为单纯会使他们相互信任,结成团伙,就有了强大的力量。

 

中国人呢,我们看每一个人都很有力量,很有思想,很不单纯。就体现出这个有这个的主意,那个有那个的主意,是不是这样啊。最后当我们面对强敌时,谁都想当老大,各怀鬼胎,就形不成战斗力,直到被单纯的人吃掉。所以我们经常讲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就是因为缺乏单纯,也就缺乏信任,缺乏执行力。

我们今天在座的老师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看你教得不好,我来这样教;我看你做得不好,唉,我来。那就出问题了。所以说读书也好、教书也好,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说在我们的岗位上完成好我们的任务就是最好了。

 

我们读这个《大学》,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零七年下半年我讲《中庸》讲了半年,后来大家要我上广州电视台去讲《易经》、《道德经》等等,我一直不想讲,今天我就跟我们中和自己的员工、家长及孩子们分享分享《大学》。

 

大家不要以为李老师有多大学问,好像知识很渊博,其实这些传统文化与各门经典我一个也没有读过,但是大家看到我都能把他解释出来,而且很多地方解释得好像过去没人讲过,好像更精深。什么原因呢?其实一切学问均是从宇宙生命的本性里来的,我在我的著作《棋与道》里面讲,喜马拉雅山只有一座,从喜马拉雅山上流淌下来的不同的河流,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所以真理是不相违的。当你踏入了生命的本性里面,自然知道经典讲的是什么,没有什么稀奇的。

 

我们今天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的这个名称,其实就是从《大学》这篇经典里面来的。一般对《大学》的解释,都讲是“大人之学”,“大人的学问”。但是我认为这个《大学》呀,就是“大道之学”,这是我个人的认识。

我老是说《大学》、《中庸》是儒家的心法所在,也是大道修行的心法所在。儒家的核心在《大学》、《中庸》上,而《中庸》的核心又在“中和”上。“中和”本身包含了极高的境界,包含了内圣外王,包含了觉悟与和光同尘,更包含了宇宙的和谐,所以我把我们的机构取名为“中和教育培训机构”。

 

《大学》一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亦。”

 

儒家经典它有个特点,写文章都是开宗明义,刚开始就把它境界的东西都写出来,然后再逐章论述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其实我讲课也习惯于这样,到不是学了儒家的,好像就应该这样去讲。

 

这个“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发现、发扬、表现、体现、做到。后面的“明德”是指生命内在本质的光明,明白万物本性,明心见性,佛性等等。还包括光明的德行,美好的行为,我们的心性,我们做人的标准,我们怎么样与人为善,我们怎么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达到一种祥和,提升自己的境界,直至那个本性真如的体现。

 

如果剖开来说,那就是讲修行。用中国文化讲,那就是跳出三界外。这个跳出三界外就是“在明明德”,也叫做自觉觉者,也就是讲得到罗汉果位了。

 

所以说“在明明德”是讲你的自我觉悟。如果说一个人的本性自我还没有觉悟,你就想要去“亲民”,就是想要去救人、帮人啊,不是说不行,但很有可能出现一个问题,就如同你自己还没学会游泳,就想跳去惊涛骇浪中救人一样,心是好的,行为是好的,但却救不起人来。所以古人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讲上古时期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向内去找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赶快提高自己。今天的修行人或者学者,一听到什么道理,首先想到的是我家谁谁谁要学,那个谁要赶快来听李老师讲课,他最需要了。可是,他自己完全忘记问问自己需不需要先改变。这其实是个对待修行,对待学习的态度。自己还没有搞懂,就想先帮助别人,肯怕有些困难。

 

所以首先讲要去自我达到觉悟的状态,赶快往上走,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停顿。没有这个自我的提升,后面的工作很难做。今天有很多学佛的人呢,做了很多菩萨行为,救灾、赈灾啊,表达他们的善心。其实有的人是有一个目的,有的人是为了积德。当然积德不是坏事,改变我们的内心嘛,改变我们的内心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由刚开始的想积一点功德,慢慢也把积功德这个心也把它放下,那就更好更纯了。所以中国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质高!”没有求任何因素的心我就是自然而然地去做,那是很高的德行了。

 

佛家还讲积阴德,什么叫积阴德呢?不是去照顾死人的意思。就是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记报答就是积阴德。因为佛教讲你一留名就是得报了,就等于你这个做的好事就算报答了。你扬名了嘛,就是讲这个意思。积阴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求来世得好报,或者为来世修行积累资粮。其实都是信心不够的表现。

 

我们不讲什么积阴德。你做了什么好事,不想去宣扬,那说明你没有这个显示心,你也没有这个欢喜心,做就做了,这是我的本性,我自然而然做了,我自然而然与人为善了,我自然而然宽容别人了,也不用去说什么,或者没把这个当回事。

 

但是儒家讲呢,对社会有益的,我们可以去宣扬,宣传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对整个社会有益。其实就是把小我的得失放到大环境的得失里面,着眼于大处。

 

因为人都有跟风从众的心理,有的人本来想做点好事,一看也没人带头,或者做了也没有人知道,可能就不去做了。孔子遇到这种情况,那肯定就会引导大家朝利国利民的方向去做。鲁国当年打战失败了,很多人被俘虏了去当奴隶,要去赎人就要花钱,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大财主,就花钱把这些人买回来了,买回来后想起我这做好事不能留名,就没有去张扬宣传。但孔子说,这样一个好的品行,做了如果不去宣传表扬,那以后还会有谁来做好事呢?

 

所以说每个事情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心态是最关键的,跟你的出发点很有关系。你是抱着有求的目的?还是抱着无私的目的?这个完全不一样。

 

所以说“在明明德”是发现、发扬我内在的光芒,觉悟我内在的智慧。因为这个智慧是生命本身就具有的,只是被后天观念与习气蒙蔽住了,所以要去打扫,要去展现,发现他,重新证悟他。

 

今天的人往往把习气当成我们自己,什么叫习气呢?我的性格是什么,我的脾气是什么,我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我脑袋里想的东西是什么,其实这些东西都可能是习气与观念构成的。人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中,离开了这些会活得很没有意思。但你要做一个有大学问的人,那就是要去证悟自己的本来面目的人了,就不能把习气与观念当成自己。宗教讲生生世世的习气,以及在这一世中形成的各种习气和观念连带在一起的,那么就与本性脱离得比较远。

 

所以说“在明明德”的“明”还包含对自我的反省。我哪个地方做得不好,去发现自己做得不好的东西以及习气,然后去改变它。这样就会越来越表现出他接近生命本性的光芒来。如果不做这个反省工夫,后面的东西就都是假的。你谈我要去救人啊,说白一点那就是妄念。为什么是妄念呢?因为他构建在一个虚无的基础上,或者构建在习气的因素上,构建在各个层次的观念的基础上,而不是用真本性在面对事物,就谈不上救人。我这样讲大家能不能接受得了啊?(问大家。)“可以”(大家回答)

 

举个例子说,禅宗讲棒喝。这个禅师一问:“你是谁?”那我就会脱口而出:“我是李新异!”嘣!一棒子就敲过来了。这打了一棒子就会想了,哎呀!这个回答错了吗?我爸爸妈妈给我取的名字就叫李新异呀,那我不叫李新异叫什么呢?于是就要去参了。参什么呢?参他问的这个话头“你是谁?” 他明知故问必有原因。

 

大家记得我在《棋与道》里面写了一个网友问我:“你是谁?”这句话的目的其实是带笼子,就是想把你带入我执里面去解释,他想看我上当。修行人之间会经常问些这样的话来斗法,好玩的同时也是检验一下你学佛的成就。结果我说:“我是谁?秦始皇说,朕即天下!”他马上就说:“你的我执太大,宇宙万物是一体的,没有什么你我之分。”

 

其实能把“你是谁”参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但他不知道其实我的回答里面反带了他一个笼子,给他下了一个套。因为“朕即天下”一词,人的本性未开时都会用观念去理解,用人心去理解,那肯定是很我执的表达,再加上一个被认为我执心很大的“秦始皇说”,那就更容易上当。其实:“朕即天下”跟“万物一体”是一回事,你说我跟宇宙万物一体,换个方式用朕即天下不都是一样的吗?

 

所以说禅宗的棒喝是叫你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本性,不要你带着人的观念,你只要带着人的观念,这个觉悟了本性的禅师就“嘣”一棒子打过来。因为你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性的时候,你回答的都是不着边际的,你就会以为这个习气的东西是自己。

 

中国古人在这里(指《大学》)也是这样去讲的。就是逐渐把你的习气、你的观念去掉的时候,你的真本性就体现出来了,你的真本性就是这个“明德”,它就越来越体现出来,你“明德”这个东西没体现出来,你说的话就是人的话。那我们会问,我们就是人,我们在人间生活,不说人话难道说鬼话?

 

人间的生活是人间的生活,这没错,而觉悟者说的话是要你不要用习气观念去说话。但是你不觉悟,你去强调自己的东西,等于你画虎谋皮,就相当于这个意思。就是你戴着一个帽子,然后说这个帽子就是我的脑袋一样。所以宗教讲,这个人觉悟以后和没觉悟,做同样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体现。因为到“亲民”这个境界,就是到菩萨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他是已经证得了无私无我的境界,我们结合佛教的东西讲一讲。你首先是无私无我,你证得了,那你就不会堕落了,你的真本性已经看到了,就是明心见性了,那再往前走,就会越来越好。

 

我们有的人呢,他不是这样一个次第来走,他是一边做自我觉悟的功夫,一边做善事帮助别人。好当然是好,我看到很多人是这样走。很多人不愿意先“明明德”,就是不愿意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却愿意先在别人的身上下功夫,就是修别人。什么叫做修别人?就是“亲民”嘛,你赶快提高啊,你赶快如何啊,自己却在那里原地踏步。

 

你要不断地跳出你的东西,你的观念,你的习气,你的认识,你才知道别人应该怎么做,别人如果也达不到,也不悟呢,那你们就搅和在一起,搅和来搅和去,最后两个人下一世再见,下一世再见不到,那就再下一世,生生世世轮回去。

 

习气的东西不改变,习气就永远影响你。习气会自然用它的观念去思考,因为你把它跟本性混同在一起,什么时候改变,什么时候去掉,那就是轮回的种子。

(文章还有五部分,请点击原文李新异老师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