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兵器吧函人 宋王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军事力量孱弱可欺的朝代。比起盛唐时代远及中亚的洪大武功,宋朝的表现着实不怎么抢眼。不但没有辽东、西域等领土,甚至连幽云一线都未能控制在手中。那么,宋朝的军事实力真有那么糟糕吗?它在战争中的表现是否有可取之处呢? (南宋早早就丢失了北方的大片疆域,并因此一直被视为“积弱”王朝) 宋朝“积弱”一说的由来 宋朝积弱一说,多出于南宋文人之口。如王炎在与洪适谈及宋朝的周边局势时提到:“炎以为天下之事,强则易振,弱则难立,积弱则难立也滋甚,何者?势不便而气先索也(《武经总要前集》卷七)。” 又如,真德秀在理宗朝奏请强军时说:“圣明在上,躬履节俭,无横恩,无滥予,独不可举之以修武备乎?况以国势积弱之余,不若是,无以奋张而兴起之(《西山文集》)。” 可见,南宋的士大夫阶级都认为南宋军势“积弱”。对于这类观点,一方面源于南宋士人对北宋那段惨痛历史的反思,另一方面则源于对于自身处境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害怕步靖康之耻的后尘。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首都东京,抓获宋徽宗、宋钦宗、大量皇室、后宫妃嫔、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多年珍宝钱粮付之一炬,后世称之为“靖康之耻”) 从宋军的战果来分析其实力和特点 但我们也应清楚,士大夫阶层对于军事的理解往往幼稚浅薄,他们的思维相当于现代人口中的“不要怂,就是干”。如,宰相韩琦在看到朝廷不肯主动出击时,就感慨道:“屯二十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与敌。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客观地讲,宋朝军队确实不如先代强大,但表现也并非弱不禁风。我们仔细来对比一下宋朝的历次重要战役,就可以看出宋朝军事的长处与短板。 宋辽战争:宋主动发起的战争:高梁河之战(宋败)、雍熙北伐中三大战役——岐沟关之战、陈家谷之战、君子馆之战均惨败。宋攻幽州之战(败) 辽主动发起的战争:满城会战(宋胜)雄州之战(辽胜)辽军三路南侵(宋胜)、徐河之战(宋胜)、裴村之战(宋败)、遂城之战(宋胜)、望都之战(宋败)、澶渊之役(平,签订澶渊之盟) 宋西夏战争:宋主动发起的战争::三川口之战(宋败)、好水川之战(宋败)、定川寨之战(宋败)(注:这三场大规模会战虽然是由西夏入侵挑起,但在具体战役中都是宋军主动出击)、绥州啰兀城之战(宋败)、灵州之战(宋败)、永乐城之战(宋败) 西夏主动发起的战争:兰州之战(宋胜)、平夏城之战(宋胜) 宋金战争:宋主动发起的战争:岳飞第一次北伐(宋胜)、开禧北伐(宋败)、蔡州之战(宋胜) 金主动发起的战争:太原之战(宋败)、两次开封之战(宋败)、黄天荡之战(平)、富平之战(宋败)、和尚塬之战(宋胜)、饶凤关之战(宋胜)、仙人关之战(宋胜)、大仪镇之战(宋胜)、顺昌之战(宋胜)、郾城之战(宋胜)、柘皋之战(宋胜)、剡家湾之战柘皋之战(宋胜)、皂角林之战(宋胜)、 唐岛之战(宋胜)、 采石之战(宋胜)、海州之战(宋胜)、仆散揆攻宋(宋胜)、六合之战(宋胜)、枣阳之战(宋胜) 宋元(蒙)战争:宋主动发起的战争:京襄之战(宋胜)、虎啸山之战(宋败)、反攻江西之战(宋败)、 元主动发起的战争:沔州之战(宋胜)、真州之战(宋胜)、 安丰之战(宋胜)、阳平关之战(宋败).江陵之战(宋胜)、黄州之战(宋胜)、 庐州之战(宋胜)、大垭寨之战(宋胜)、余玠防蜀之战(宋胜)、寿春之战(宋胜)、纽磷攻四川之战 (宋败)、鄂州之战(平局)、钓鱼城之战(宋胜)、襄樊之战(宋败)、淮西之战(宋败)、郢州之战(宋败)、沙阳、新城之战(宋败)、第二次鄂州之战(宋败)、嘉定之战(宋败)、丁家州之战(宋败)、 岳州之战(宋败)、 焦山之战(宋败)、常州之战(宋败)、扬州之战(宋败)、潭州之战(宋败)、泸州之战(宋败)、静江之战(宋败)、崖山之战(宋败,宋朝灭亡) (钓鱼城古迹) 战争本身由攻防两部分构成。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宋军的对外战绩并非屡战屡败,起码防御战打得可圈可点。即使后期面对强大的蒙元,宋军前期也曾取得过辉煌的战果。虽然在长达45年的对峙中,蒙元向宋朝发动了一波又一波攻势,但并没有获得显著成效。宋军在巴蜀、荆襄、江淮一带有效的阻击了蒙元的铁骑,这其中的江陵之战、邓穰之战、黄州之战、安丰之战、寿春争夺战、嘉定会战,宋军都取得了大捷。特别是1259年王坚和张珏指挥的钓鱼城之战,使蒙古大汗蒙哥葬身于此。 (蒙古军队的回回炮) 宋军疏于进攻而强于防御的成因 造成宋军疏于进攻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其组织模式中存在严重漏洞。宋太祖时期制定的“更戌法”(所谓更戌,就是士兵时常更换戌边位置)虽然巩固了中央集权(“祖宗以来,诸军少曾在营,常分番出戍(《宋史》兵志二)。”),结束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将领无法像过去那样同士兵建立起稳固的从属关系,一方面导致将领在士兵面前缺乏威信,军令不易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又造成将领对士兵缺乏体恤,甚至加重了军政腐败。 除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管理问题外,北宋初期建立的“将从中御”传统也是一项严重的弊端。即打仗中的行军路线、排兵布阵都要听从皇上的指挥。行军前,皇帝用“阵图”制定作战方针;行军中,皇帝又用手诏号令诸将。尤其是宋太宗赵匡义时代,皇帝的瞎指挥造成了诸多无可挽回的后果。 正是出于上述两个原因,才使得宋军在战场上缺乏机动性与灵活性, 只善防守却不善进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