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小礼堂后,沉睡九年之久的之江钟楼重新开放使用啦!她不是一位没有故事的“睡美人”

 开心的白头翁 2016-12-21


无论是在之江学习生活?,

还是登月轮山踏青游览?,

但凡到访过之江校区,

惊鸿一瞥,定是难以忘怀钟楼倩影。

  

近日,经过九个月的修缮,

沉睡了九年之久的“睡美人”——

之江校区钟楼面貌一新啦!


   钟楼始建于1935年初,1936年竣工落成,原名“经济学馆”,为史量才先生的夫人和儿子遵史先生的遗嘱捐助而建。因该楼顶四面安装塔钟,钟声鸣响,江醒校振,故称为钟楼。



深夜中的钟楼



有没有来钟楼前拍婚纱的冲动呢


钱塘江畔的见证者

(修缮后的钟楼可供大家登顶眺望钱塘江江景~

但请注意安全哦!)


之江·钟楼旧闻   
  浙大之江校区的前身是之江大学,建于杭州六和塔边秦望山麓二龙头,占地300余亩。校园建筑依山势而建,以三层为主,红砖清水外墙,红瓦屋顶为基调,是西方近代建筑糅合东方建筑而成,共有建筑40余幢。现仍保存有慎思堂、都克堂、科技馆、图书馆、经济馆、东斋、西斋、北斋、韦斋、上红房、下红房、绿房、灰房等20幢建筑,通常称之为二堂、三馆、四斋、四房,为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


从六和塔上西望之江大学校址(1916年)


1936年6月,一座横亘于之江大学中轴线南端起点的红色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钟楼。她位于校园最南端,由校门拾阶而上,穿过钟楼门庭即进入中心广场。同时她还是旧址的最高建筑,可俯瞰钱塘江及整个校园,加上红砖清水外墙与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她立于钱塘江畔令人瞩目。因楼顶安装有机械鸣钟,故被称为“钟楼”,自建成起便是最具校园标志性意义的建筑。

其实,见过她的人都知道,其外墙所题“经济学馆”字样才是她的真名。当然,她还有一个学名叫“同怀堂”,又名“邓祖询纪念馆”。这就要追溯到她的起源。



1936年校园全貌,最右为钟楼


同怀堂缘由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先生为之江大学复校做出巨大贡献。1931年,他被之江文理学院聘为董事会董事。后来,他将其子史咏赓送入之江文理学院深造并决定在校园最南端再捐建一座标志性建筑。然而,该计划尚未付诸实践,1934年11月初,史量才在回沪途中遭暗杀,史量才本人、邓祖询(史咏赓同学)和司机均不幸当场遇难。

  史量才遇害后,史量才的夫人和儿子史咏赓遵先生遗愿,也为纪念史量才与邓祖询,捐建了“经济学馆”。竣工后,校长李培恩亲笔为此楼题写“经济学馆”四个大字,镌刻于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镶嵌在大楼北侧的二层门楼正中位置。为纪念邓祖询,该楼又命名为“邓祖询纪念馆”。



“报业大王”史量才先生


“钟楼”往昔    

之江旧址,自1911年作为之江学堂启用以来,虽经历史变迁,时代更替,但始终作为办学胜地使用至今。钟楼曾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过一代代学长学姐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936年

建成初期,主要功能为教学和办公用房。其中:一层为教室、办公室,有会计、统计、打字教室、实验室、实习银行、消费合作社、接待室及校园办公室等;二层为经济系图书馆及主任办公室;三层为演讲厅。


1961年

之江大学旧址划归浙江大学所有,改称三分部。


1970年

一楼办公室迁往主楼等处,一层西侧改作实验车间。


1996年

撤销浙江大学三分部,成立浙江大学之江学院,为学校基础部,每年浙大新生在此进行第一学年的基础阶段学习。钟楼一层作为浙大基础部教室,二层三层为接待和会议室。


1998年

为浙大成人教育学院使用。


2007年

浙大成人教育学院迁出后空置至今,只有塔楼仍旧作为校园电子监控系统装置的放置点使用。


钟楼将来时   

  如今的之江校区,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次钟楼修缮工程,主要对文物建筑结构加以修缮,并为满足使用功能对钟楼内部加以装修。相信不少ZJUers最关心的是:钟楼修缮完善后,将由哪个单位入驻呢?

  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于2014年发文,2015年揭牌成立,是一个涵盖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国际化学术研究机构,立足于开展理论性、基础性和探索性的学术研究,致力于推动原创思想、形成理论发现、汇聚学术中坚、涵育人文风尚。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


高研院是浙江大学设立的一个学术特区,为学者们提供充足的经费、安静舒适的环境和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潜心研究,同时可以与来自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

  怎么样?有没有感觉非常高大上?目前的高研院暂时位于之江第四教学楼,小编自然没有错过这次拜访机会,让我们快来围观一下~


高研院学术交流空间


  高研院每周定期举行一场或两场学术报告会,每次邀请一名学者作主题报告,旨在促进学者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质量。目前,高研院共举办96场学术报告会,25场国内外会议及工作坊。

  每次学术报告会的报告内容与学者讨论都会被完整地记录在下图的小册子中,如今这样的小册子已经有五十多本啦~


  高研院采取“驻访学者”模式。截至目前,已接待来自国内和澳大利亚、德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英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驻访学者70余人、驻院研究员1人,学者年龄涵盖老、中、青三个层次,专业研究领域覆盖人类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一个跨学科、跨地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团队,有效激发了学者们理论发现的灵感。


  每当有学者进驻,Ta门外的木板上便会钉上这样一块充满文化气息的“名片”,厚厚的布匹记录下这里曾留驻过的一位位学者。


  高研院的张兴奎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其实张老师对钟楼也有着别样的情结呢:张老师1988年毕业于浙大外语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起在信电系教授英语,在当时,钟楼就是一个基础教室。1996年,位于之江学院的浙大基础部成立,所有的英语教学都在钟楼进行。“看到钟楼闲置了这么多年,现在又能用起来,我感到非常欣慰,”张兴奎老师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合理使用能促进钟楼这座文保建筑的维护,也希望未来能够在这里产生有重大意义的人文社科成果,向全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浮光掠影   

修缮前的钟楼


修缮中的钟楼


修缮后的钟楼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曾在之江校区取景:通过电影镜头,红色钟楼与主楼前的大片草坪红绿映衬,感觉就像油画。

  张静初饰演的地震幸存者和陆毅饰演的恋人正是相识于钟楼,图为剧照:报到完,陆毅同学带领张静初走出钟楼。



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月轮山麓,钱塘江畔

在梦中,时光荏苒

钟楼前,情人桥上,曾执手呢喃细语

——《你的名字牵动我的心,手绘百廿浙大美到窒息!》




学长学姐

学弟学妹

下次来之江

记得回钟楼看看~


今日话题:你有哪些与钟楼相关的回忆?

欢迎通过评论留下你的小故事~



 

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昨天的题目吧:


1、以浙江大学技术为基础研发的高速铁路用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被评价所达到的水平为:


A.国际领先  


2、血液是生命之源,失血过多是导致创伤死亡的最大原因。通常大动脉出血的伤员必须在出血后的黄金5分钟内有效止血,生命才有保障。战场上,一个士兵受了重度枪伤,血流不止,生命垂危,迫切需要紧急止血。以下材料可有效用于大动脉等中重度伤口的止血的是:


D. 沸石紧急止血剂


 


    



缤纷浙大

■ 黑白剧社新年大戏“六月的鲜花”即将上演啦!



感谢:后勤管理处、之江校区管委会、人文高等研究院

记者:朱楠 | 叶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