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制厂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12-21

作者简介:土木工程学博士、哈工大特聘教授、亚洲混凝土协会工业化建筑体系委员会主席、我国大专学院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缔造者之一;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住宅建筑及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工业化践行者。


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建筑工业化或装配式建筑,各地纷纷考虑建设混凝土预制厂,有的地方动用数千万乃至上亿元,购买自动化生产线,以此来取得当地政府的赞许,博得投标某些项目的有利条件。

不是所有地区建设预制厂都值得支持,不是预制厂规模越大越好,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必须根据本地条件,事先做好可行性研究,确定产品品种、产量、生产方式和自动化程度。这里简单介绍建厂可行性研究方法。

1

确定产品方案

产品方案是指本厂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这是确定生产工艺和投资的主要依据,必须取决于本地和供应范围内的实际需要。

 首先要做的是,从本地政府主管部门了解到近五年的建设规模,住宅、公共建筑或工业建筑的平方米数。一般每平米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部品需要约为0.4~0.5m3, 假如每年建设规模为100万平米,则全部部品的总量为40~50m3,但是,必须考虑到三个%:⑴装配式示范建筑的%,一般地方上开始不要过于追求示范性装配式建筑的高比例,比较稳妥是从30%开始,逐年提升到40%~50%;⑵预制率,也就是预制构件占全部部品的%。不要盲目地跟从主管部门对预制率的要求,应从设计部门了解到标准设计中的预制率;⑶目标达到率,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预计到上述目标逐年达到的比例,一般每年提升30%比较可靠。 

这样计算下来,每年建设100万平米的地区,开始建设的预制厂规模也就是2m3左右,这个数字可在本地装配式成功发展后逐年提高到3~5m3

产品品种和数量统称为产品目录,即产品方案,必须根据当地和供应半径地区的设计需要。预制行业并非一定是设计行业的追随者,某些条件下,预制行业可以引导装配式的发展。笔者曾在2014年第7期的《建筑技术》发表“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文(此文被评为第七届《建筑技术》优秀论文),提到最易于生产的预制部品是隔墙板、楼梯和楼板,这三种部品可以达到全部部品的35%~45%,一般地方开始时宜于从这几种部品开始。

2

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

在产品目录和工厂组成确定之后,即可以估算出厂区面积。切记,选择厂区位置必须考虑到原材料运入的成本和产品运出的费用。假如建厂地点偏远,即使土地价格低廉,道路的建设和长期运输的支出也会提高产品成本。

总平面布置要考虑到工艺流程的合理性,从原材料存储到成品堆放和运出,避免倒流水。各车间之间距离要满足防火、卫生和通风的要求。如果厂区附近没有固定劳动力资源的话,必须辟出生活区,包括工人宿舍、食堂和活动区。现在流行一种模式,就是劳动力外包,由专业的“包工头”组织劳动力,他们属下的工人流动性很强,大都未经过系统培训就上岗,队伍的责任心差,对质量没有要求,单纯为完成任务拿钱,这不是工业化预制厂应该有的工人队伍。

只要条件许可,预制厂应有自己的“工匠”队伍,从建设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工人眼看自己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起的厂房,日后转为生产工人,必然有归属感,对技术用心学习,成长为工厂的主人。

3

确定工厂组成

一个预制厂不一定是大而全,包揽生产所有建筑部品和各个配件。产品的钢筋可以从已有的预制钢筋厂购得,预拌混凝土可以从已有搅拌站运来,模具可以委托他人加工。在今天供给侧如此健全的条件下,要求自己全部加工,虽然看来是“肥水不外流”,实际上是增大了投资,延长了建厂时间,提高了产品成本。

几个组成车间内,最重要的是成型车间,它是核心。其他钢筋车间、搅拌站、机修,可以自备,也可以外购。有些产品必须在室内生产,有些可以在露天生产,以此决定工厂组成。 

另有一点重要的是,不要追求在一个厂内生产所有部品,追求全能化,应该考虑专业化的生产。比如有的厂专门生产标准构件,另外的厂生产非标构件。现在常常是一个厂完成项目的所有部品,这实际上是工业化初期的思想。试问。要像造汽车一样的造房子,有没有汽车厂可以包揽生产玻璃、轮胎和发动机所有部件?有没有汽车厂从小轿车到大货车一概供应的?

4

计算建厂投资

有了总平面和工厂组成,就可以做建厂的投资预算。一般可以单计入厂房和设备的一次性投入,不必考虑土地的购入费用(当然开发费用是要考虑的)。在做装配式预制构件的初期,不必要求厂房多么精致,多么宏伟,只要能够生产出产品即可。如果当地装配式发展顺利的话,将来扩建和改造的机会大把,没必要在初级阶段就投入过多资金,尝试一个不熟悉的技术领域。 

根据本人经验,目前建预制厂的投资大约为200~400/m3产量,也就是说,初期产量定为2m3的话,资金投入约400~800万元。绝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机械化、自动化很高的流水线,不但增大投资,掌握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和施工各环节)的过程也很长,在初期企业亏损是必然的,投资越大,风险越大,“小心驶得万年船”,开始时还是保守点好。

5

估计产品成本和盈利

有了产品规格、原材料用量、基建投资和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按产品目录计算每种产品的成本。根据成本和目前市场可接受的售价,可以估计出产品的经营盈利或亏损,从而得到企业全年的盈亏。 

根据本人经验,做可行性研究时,十有八九的结论是企业可以盈利,但实际上情况相反,亏损的几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各地的设计还没有定型,标准化程度不高,甚至项目签了合同,生产过程中会改图纸,报废模具、报废成品的可能性很大,处于“找饭吃”的预制厂没有能力追究业主或设计院的责任,“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结果弄了个辛苦又赔钱。 

预制部件要想在开始时就和传统施工的价格竞争,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可能的,有报导介绍,哪里哪里预制成本低于传统施工,那是掩盖了前多少年的亏损历史。不要以为某些产品价位高(比如外墙板)就趋之若鹜,想在这类产品上盈利。外墙板是装配式住宅难度最大的部件,因为它和结构紧密联系,又必须满足建筑物围护结构对热工、防水、防火、美观等诸多要求。制造时还要和阳台、遮阳板、空调支架等配合,构造复杂、安装不易。如果装配式建筑的推广面积不大,外墙板各个地区又不可能标准化,一个住宅也会有多种规格,而同类数量有限的外墙板因模型周转率低而成本极高,不但无法凸显工业化的优越性,也会把预制厂搞得焦头烂额。

目前流行一种观点,就是装配式发展初期政府允诺补贴差价,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做法,不可能持久的政策。预制厂试制初期,第一、二年亏损是常见的事,或许第三年可以持平。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翻身”。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预制厂和施工总包属于同一实体,预制厂的亏损可在施工环节得到弥补。最不好的办法是预制厂为独立企业,“找饭吃”,产品还要交税,企业负担沉重。

6

组织好评审会

可行性研究报告写成之后,必须组织评审会,由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对可行性认真讨论,听取正反面意见,以决定下步行动。主管部门不要有意引导,不要有倾向,不要听不得不同意见,专家不要当“顺风”专家,看领导的眼色行事,生怕提了不同意见,以后没人找你。参加可行性报告评审人员对结论是有责任的,事先说清楚,不鼓励“给钱听好话,出事无人担”的局面。

7

防止几种倾向

切勿好高骛远,一开始就搞高难度产品

 选择产品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上段提到应从隔墙板、楼梯和楼板三种部品开始生产,千万不要拿外墙板当成装配式的切入点。外墙板预制了可以免除了人工砌筑外墙,看来等同于装配式。但难度很大,也是与传统施工差价最大的部品,隔墙板国内外都有标准规格,产品也有生产规范,很容易生产,是地方学习装配式建筑的好起点。不要追求“土法上马”,以低投资换取预制率。不生产则已,要生产必须高质量,以巩固装配式的声誉。

楼梯也容易标准化,只要楼层高度和楼梯间的平面尺寸确定,使用预制楼梯是非常方便的,而预制楼梯比现浇楼梯的优越性非常突出,是装配式的好起点之一。 

楼板只要求预制,也不要追求预应力楼板。在许多地区混凝土自然养护的条件很差,预应力楼板必须达到预定强度方可切割和吊起,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在室外用长线法生产的。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高机械化、自动化 

有些地方从技术人员到工人,熟悉预制生产的资源有限,特别是从传统施工方法“转行”过来的,已经习惯于粗放式的作业,习惯于“墙面不平抹灰补”,“隔夜砂浆加水用”,他们如何能驾驭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线?有人出国参观,看到那里流水线效率非常高,回来很想照搬。岂不知人家的工人是开着汽车上班的,在自动生产线上工作多年,对机械部件了如指掌,对故障应付自如。我们的农民工怎么可能和他们相比。

 

不要“喜新厌旧”,把过去的技术完全推倒

 过去建筑业熟悉的新型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工具式模板,是各地多少年来,几代人研究的成果,今天不能因为推行装配化而统统丢弃,把那些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技术积累统统“打入冷宫”,全盘否定而另搞一套。技术发展有个连续性,积累性,为赶时髦而另起炉灶,另搞一套,最终吃亏的是行业本身,是整个从业人员。

 

不要幻想“救市”,要“自己救自己”

前面说了,不要寄希望于政府补贴,这是靠不住的。中国人习惯于听从长官意志,跟风,一呼百应。有人说了要搞装配化,各地不考虑自身条件,技术储备,经验积累,就怕“落后”,“紧跟形势”,结果背了个包袱,欲上上不去,要下下不来,尴尬局面只好自己承担。我们国家这样的教训太多了,现在中央提出追究领导责任,即使是过往工作中的过失,希望主管部门心存畏惧,严格把关,不要为一时的“政绩”而留下后遗症。决定要建厂,需在建厂过程中培育队伍,健全技术和管理制度,不要建厂时一班人,建成后管生产是另一班人。经验是无数次教训和失败中积累起来的,“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自己培养的人才才是“贴心的”,靠得住的。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经验写成,从构思内容到文章写成时间很短,不少观点是“冒风险”写出的,或许与潮流趋向不合拍,错误多多,尚望同仁指正。如按此文建议投资建厂,无论亏盈,与本文作者无关,特此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