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心的“解剖” “塞纳河畔风景真美!” “买了新车,空间大就是不一样!” 自从有了微信,我们似乎更加了解别人 从最开始联系人里多是熟识的同事、朋友 到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陌生人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累觉不爱?生活悄悄被朋友圈绑架 刚用微信时,联系人里多是熟识的同学、朋友,量少而精,私密感强。大家时不时在朋友圈里晒照片、吐吐槽,气氛轻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悄悄“变了味”,曾经熟悉的朋友突然摇身一变,卖起了东西,锲而不舍地推送他们精心制作的代购商品的图文。 如今的朋友圈似乎成了“视觉绑架圈”,广告刷屏、集赞送礼、秘方养生、海外代购、抒情文艺……各种“派系”让朋友圈早已不是昔日纯纯友谊的“净土”。这也让很多人起了“逃离”的想法。 国内一项调查采访了2000余人,其中有近54%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作和交流带来了便利,有47%的人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相增加了工作时间,加大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除了繁杂的工作,朋友圈里充斥的各种微商、广告、鸡汤文也让人“累觉不爱”,不少人表示想“静一静”。 朋友圈晒出5种心态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每个人在朋友圈里的表达习惯不同,可分为5类,在现实中也有原型。不妨看看自己属于哪类,能更好地觉察自己,完善自我。 秀幸福型 “好幸福,吃到了朋友做的曲奇饼干,巧克力豆可是来自意大利的!”有人常在朋友圈里“秀幸福”,从早到晚,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能在微信上找到。 这类人往往内心安全感较高,心态积极乐观,源于其父母的乐观向上。也有些人的人际关系欠缺,希望通过“晒”获得认同、满足自我,积极地建立人际关系。这类人往往会给朋友带来积极的情绪。但每天发太多类似信息,时刻期待别人点赞,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可能招致反感。不妨积极参与现实活动,建立稳定的社会圈子,增强自我价值感。 万事通型 每次转发信息都要奉上几句热辣点评,在评论里也常能有独到的观点。从军政、体育到娱乐,有些人就像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 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不断获取信息,在交际中获得发言权,从而拓展自己的圈子,是一种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也是自卑感强的表现,希望通过独到的观点获得认同,从而降低孤独感,获得社会支持。他们可能在童年人格发展期间没有获得父母的表扬和尊重。建议分析自卑的来源,与身边积极乐观的人建立固定的朋友圈。也可主动与父母建立更为积极的关系,弥补幼年时期缺失的关爱。 发泄型 “报告还没写,连续几天没好好睡了,快挺不住了!”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常常散播负面情绪,满腹牢骚,对生活和社会现象常常不满。 偶尔宣泄对生活的不满能减压,但常常如此就要注意调节情绪了。这类人的不满更多源于内心负面情绪的投射。他们常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让人不喜欢。建议这类人多找身边最亲近的人倾诉,获取理解和包容,缓解焦虑,释放压力。 看客型 不少人为了不落伍也用微信朋友圈,但一般只看不发。 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当大家都玩微信时,从众心理会促使人们赶潮流,避免落后,体现存在感。也有人不自信,不愿发表意见,担心自己的见解得不到认同。不妨尝试适当表露自己,不但能缓解孤独,提升幸福感,还可强化和拓展人际关系。 正能量型 生活中积极乐观的郝娜,也喜欢在朋友圈里传递各种正能量,常常发布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图片、令人感动的温情故事、提高心性修为的佛学禅道。读她发布的信息,你会不由会心一笑,心生温暖。 这类人往往积极乐观,喜欢分享,希望让更多人获益,别人的幸福是其快乐之源。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较强,虽对一些负面事件不满,但希望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来改变现实。但万事过犹不及,这类人要避免过度追求完美,对现实生活也不要过于苛求,要学着尝试接受不完美,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开始学着转化幸福 如果被一些“垃圾信息”所困扰,不妨找个时间给朋友圈来次清扫,果断屏蔽“垃圾制造者”。然后,调节自己的心态。对过多信息感到烦躁,说明你的心累了。此时不妨放下手机,出去走走,放空自己,给精神世界留一个空间。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比如面对面地交流,维护好线下的朋友圈。 更注重现实生活,关注自己的事情。只通过网络交流,很难充分了解他人。平时接触亲人、同事时,应多面对面沟通交流,理解和体谅他们的难处,同时看到别人生活好的一面和难的一面,过好自己的生活。说不定在别人眼里,你的生活也是被别人羡慕的。 简单说来,就是要善待自己。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爱惜身体。我们习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工具,却不注重保养它。如果身体不好,幸福度会大大降低。 多点“我时间”。国外有个说法是“Me Time”,是指留给自己的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等被动休息方式容易让人更空虚,而散步、冥想、听音乐、阅读、画画等主动休息的方式有更强的参与感,会让人觉得更有意义。 对“更好的自己”抱有期待。相信自己能配得上更好的生活,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而不是陷入“生活太苦”的悲叹中。 享受过程。做事过于看重成败,被忽略的不只是路边的风景,还有人生的体会,也容易让自己身心俱疲。▲ 编辑: 落光 心理智囊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任 肖震宇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汪冰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