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顶式与水压式上颌窦内提升利与弊

 sunbeyond001 2016-12-21


       上颌窦内提升已成为口腔医院,诊所常规开展的诊疗项目,术式可以分为敲击冲顶式和水压,气囊等提升,随着水压,气囊等新技术的改良,原有余留骨高度小于5mm需做外提升的适应症已慢慢动摇,有余留骨高度仅2mm都有学者在尝试使用水压,气囊做内提升,同时术中选择加骨代用品或者不加骨代用品,也是众说纷纭,参加过很多培训,讲座,讲师们有中规中矩加骨代用品的,有加明胶海绵的,有加胶原蛋白膜的,有加庆大霉素粉剂与红霉素软膏混合物的,有加若干ml生理盐水的,还有什么都不加的,均有详细的术中精彩记录,缺憾的是大部分无术后CT,仅仅是一张根尖片或者全口曲断片,基本无5年以上术后CT片供参考学习。

       希望本文能吸引来各路高手踊跃将自己上颌窦内提升病例共享,包括各类术式,上颌窦内加骨或者加其他的病例,有远期的随访,CT片最好,旨在开坛,活跃论坛气氛。


一、冲顶式提升(osteotome)

       经牙槽嵴顶预备种植孔,在预备至接近窦底时,改用专用的骨凿将窦底骨敲击,造成窦底骨板青枝骨折,同时冲击顶入窦内,提升窦底黏膜。根据所提升的高度,选择植入骨替代品后植入种植体,或直接植入种植体。

       一般来说,所需提升高度约3 mm及以下时,采用这种术式是较为安全的;在预期提升高度为4~5 mm 时,有经验的医师仍选择这种术式,但穿破窦底黏膜的可能性增加,一旦穿破窦底黏膜后,难以进行补救;

       优点:植入的骨代用品能保证位于以种植体顶端为中心的位置;

       缺点:提升过程中需要敲击冲顶,会对患者产生较为明显的不适和恐惧,上颌窦膜破裂。

       不光患者对此术式心存恐惧和反感,也许有部分医生对此术式也是没有好感,

       “我敲了啊”~~

       “咚”

       “......没有破......,我敲了啊”

       “咚”

       “......没有破......再来一下啊'

       '咚'......

       '咚咚”

       “咚咚咚”

       '好了好了,穿了穿了.....”


       仿佛又回到10年前在公立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拔牙时,此起彼伏的榔头声,到处都是喊”劈一下“,”敲!!“,以及手提榔头来回巡视,随时准备上场的美女护士们 .


     言归正传,其实敲击冲顶式内提升目前随着超声骨刀的应用 ,创伤越来越小,用超声骨刀磨除临近窦底的皮质骨,仅余留一小薄层骨质,轻轻的一下就可以穿入,敲击冲顶式内提升手术时间短,创面暴露时间少,相应的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优点也许是其他几种方式无法达到的,就是植入的骨代用品能保证位于以种植体顶端为中心的位置,也就是术中如果植骨的话,术后CT片会显示骨粉呈蘑菇盖状覆盖包绕种植体穿入部分,效果完美,为什么其他方式达不到,下面再说,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敲击冲顶式做为首选的依然很多。


    敲击冲顶式病例一例


   王XX       女       A7B7D7缺失,要求先行B7D7种植

   术前CT


治疗计划:B7敲击冲顶式加骨内提升,D7常规种植。

   术后CT


术中仔细检查窦膜完整性,捏住患者鼻孔,嘱其轻发“嗡'的声音,植体窝内血平面可随患者发生微微波动,无气泡溢出,则为窦膜完整,植骨或者种植,如有气泡溢出,胶原蛋白膜填塞植体窝,停止种植,严密缝合软组织,术后抗感染以及收缩鼻腔毛细血管的滴鼻液使用,择期再种;


水压加骨内提升一例


 刘XX   女    B5缺失

术前CT


手术过程(碧兰麻局部浸润麻醉,当然涂表麻先)


牙槽嵴顶偏腭侧切开

翻开腭侧牙龈,可见持针器处裂隙缺损

先锋钻定点

4.1mmCAS钻备至6mm处

CAS钻上的骨屑备用,与骨粉混合回填

探查器探查,不可大力探查,轻轻探查洞底,如有窦底穿破,可感觉到勾住探查器

未探到穿破处,换7MM  CAS钻,转速300

探查到颊侧有勾住感,因上颌窦底不是平的,最低点先穿破

生理盐水抬升窦膜,打入0.2ml,回吸0.1ml,回吸有血,已穿入上颌窦腔,再打0.5ml,回吸0.2ml,打1ml,回吸0.5ml,打水要温柔

捏住患者鼻孔,嘱发“嗡”的声音,轻轻发,可见植体窝内血平面颤动,无气泡溢出,窦膜完整

骨屑与BIO-OSS骨粉混合

回填入植体窝

骨粉压实器轻轻压入,止动环采用第一次探查到穿入的止动环减去1mm的环,也就是6mm

重复以上步骤,再用CAS旗钻采用5mm止动环搅拌填入的骨粉,使其均匀堆积,然后准备植体植入

深度骨下1mm(韩国oss-tem TS3 5.0X10mm)

上覆盖螺丝,可见颊侧裂隙

颊侧皮质骨球钻备孔,开放骨髓腔,有助成骨,覆盖骨屑与骨粉混合物

覆盖BIO-GIDE骨膜

牙龈减张,对位缝合,冲洗,术毕

术后CT

可见植体顶端及颊侧骨粉均匀覆盖

术后:口服抗炎,止疼,消肿药物5日,滴鼻液使用1周,术区冷敷,严禁擤鼻,不适随诊

术后24小时回访:略痛,不过可以承受

       总结:在做了多例水压提升后,发现水压提升弊端,就是对患者上颌窦内要求略高,水压提升可能无法达到冲顶提升的优点,就是水总是往阻力小的地方流动,如患者有上颌窦膜增厚或者粘结,就不容易达到冲顶提升后骨粉均匀堆积的优点,植入骨粉是向着水压提升的空隙,也就是窦膜阻力小的地方去,一部分患者术后CT会显示植体没有被骨粉均匀包裹,而是堆积在近或远中或颊侧,腭侧很少有大量被抬升,也许是因为腭侧骨板疏松,更易粘连的原因,恰恰关键点就在这里,上颌窦内需要成骨,就需要丰富的血供,上颌窦内血供主要来源于腭侧疏松骨板,所以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手术预后也好,外提升也好,腭侧窦膜抬升很关键,这也许就是各有利弊吧。

        腭侧窦膜的抬升不是越高越好,过高抬升腭侧窦膜,窦膜翻折后会堵塞上颌窦与下鼻甲的开口,术后引流不畅,引起窦内感染,手术易失败。

        冲顶式内提升除了患者的不适感觉外,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耳石症,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类美尼尔综合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头部撞击导致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滚到半规管里,称为耳石脱位,如果患者坐起,躺下或者翻身转头的时候,耳石的移动就会刺激壶腹嵴,产生剧烈的眩晕,耳石症简单的治疗方法,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度,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度,与原仰卧位成135度,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

      不过随着超声骨刀的应用,冲顶式内提升已越来越微创,很多医生也慢慢的又操起老本行,相信大家都会随着设备,技术的更新,做的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稳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