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健艾灸:面瘫怎么艾灸?面瘫的艾灸治疗方法!

 阿凤ok 2016-12-21

面瘫【病症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古称“口僻”,俗称“吊线风”,“歪嘴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表现为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口角下垂向健侧倾斜,流涎,示齿困难,口腔齿颊间常有食物残渣存积等,部分患者在耳下或乳突部有疼痛感,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多由经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

保健艾灸:面瘫怎么艾灸?面瘫的艾灸治疗方法!

【病理阐述】

本病发生的原因,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调,经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

保健艾灸:面瘫怎么艾灸?面瘫的艾灸治疗方法!

1.络脉空虚

或因劳役过度,或思虑过多,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致使人体气血两虚,经气不足,营卫失调,经络空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2.风邪入经

或因迎风睡眠,或电风扇、空调对着一侧面部吹风过久等,风寒外邪侵袭肺卫,腠理开合不利,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寒性收引,凝滞经脉,不能濡养头面,而致面瘫。如《诸病源候论·风口候》所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

【灸疗辨证】

1.风邪外袭

(1)症状表现:突然口眼斜,面部感觉异常,或有蚁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耳后(乳突部)隐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颈项发紧不适。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亦有见弦细脉象者。

保健艾灸:面瘫怎么艾灸?面瘫的艾灸治疗方法!

(2)灸疗原则:祛风通络。以取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

(4)随症加穴:①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者,加大椎;②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③耳后痛者,加翳风;④味觉减退者,加廉泉;⑤口歪者,加燕口、夹承浆、牵正。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3~7壮,艾炷如半枣核或蚕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蒜泥灸:将鲜大蒜捣如泥状,取蒜泥少许涂于穴位上(穴位处头发须剃去),上置艾炷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1壮,艾炷如黄豆大(艾炷内可掺入少许麝香),灸后局部有胀痛感,不经处理即可消失。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2天。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2壮,或5~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⑤蓖麻仁敷灸:取鲜蓖麻子仁10枚,捣如膏状,加生姜汁适量调如糊膏状,摊于油纸中央,敷于患侧面颊部,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每次敷灸7~10小时。

⑥蛋壳苇管器灸:艾团制法:先取纯净细软艾绒30g,然后将巴豆皮0.6g,白附子0.3g,香白芷0.6g,生川乌0.6g,苏薄荷0.6g,炙全虫0.3g,细辛0.6g,炙蜈蚣0.3g,共研细末,均匀散入艾绒之中。最后将艾绒等分7份,制成艾团备用(以上为1次用量)。灸器制法:先取空鸡蛋壳1个,将蛋壳之上方小头处打去四分之一,另在蛋壳侧面打如毛笔杆粗细的小孔一个,再取长约4寸,两端开口的芦苇管一根(如毛笔杆粗细),将苇管一端插入孔中,四周用薄纸密封,勿令漏气。待干后即可用。灸治时嘱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向上,然后将“灸器”(苇管的一端)轻轻插入患侧耳内,再将一个艾团放入蛋壳中点燃施灸。施灸过程中,医者可用一根苇管徐徐吹动艾火,使其燃烧,并使烟和热气窜入耳内,如此连续施灸7个艾团即可。间日治疗1次。

(6)方义说明:风池祛风通络;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温经散寒,疏通气血,濡润温煦筋肉;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之远取要穴,既可疏邪解表,又能和营通络;加用大椎以助风池、合谷祛风解表之力。

2.虚风内动

(1)症状表现:口眼斜,面肌掣动,面部麻木板滞,伴有头痛眩晕,言语不清,每于情绪激动或说话时发生口眼抽动,或闭目难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灸疗原则:养血熄风。以取足阳明、手阳明、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髎、风池、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太阳;②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散笑。

(5)灸疗方法:

①牵正膏敷灸:将蓖麻仁10g,松香30g,分别研为细末,备用。取净水2斤煮沸后,倒入蓖麻仁细末,煮5分钟后,入松香,小火煮3~4分钟,倒入已备好之冷水盆中(水2斤),捻成收膏。切成块状(约3g)备用。敷灸时先取药块一个,用热水烫软后,摊于小圆布上,敷贴于患侧下关或颊车穴上,胶布固定,每5天换敷1次。

②马钱子敷灸:取马钱子适量,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敷灸时取药粉0.2g(每个穴用量),撒于消炎镇痛膏(或胶布)中央,敷于面部患侧穴位上,每次敷贴5天,至痊愈。

③芥子糊敷灸(即针挑加芥子糊外敷法):先用30%硼酸水(食盐水亦可)含漱口腔后,于麻痹侧内颌线上,相当于第2臼齿及其前后各0.3~0.5cm处3今挑刺点,及此3点上下各约0.5~1cm平行线上各3点,由浅而深地每点雀啄挑刺10~30次,深度可达粘膜下,挑刺出血后漱口。然后取芥末面20~30g,以温水适量调成糊膏状,摊于纱布(或油纸)中央,厚约0.5cm,散于麻痹侧地仓、下关及颊车穴之间,胶布固定。视病人面部感受情况,敷数小时至数天后取下。敷灸1次不愈,可于3周后进行第2次治疗。如局部起水泡,可按烫伤处理。如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④皂角敷灸:将皂角500g,田三七30g,共研极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每次取2汤匙药末放入铜勺内,加米醋适量调如稀糊状,放于文火上熬成膏,摊于布上,趁温敷于患侧。每次敷灸3~7天揭去药,不愈可贴第2次。

⑤鳝鱼血敷灸:取活鳝鱼1~2条,麝香少许,备用。先于健侧口角外约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再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或用三棱针挑刺),将麝香少许放入刺破口内。然后用刀迅速将鳝鱼头割去,将鱼身的断端,立即对紧刺破口处片刻,再取净白纸一小块,用鱼血浸湿,紧紧敷贴在挑刺口上,最后以鱼血涂纸上一遍即可。一般5~7天治疗1次。

(6)方义说明:取穴以调补局部气血,近取面部腧穴为主。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髎诸穴采用棱形透刺针法,轻刺激,久留针,加温灸,以调和气血,濡养肌肉,舒缓筋脉,解除痉挛;配风池熄风解痉治标;足三里补气益血以固本。远近结合,标本兼顾,气旺血行,则虚风自熄。

面瘫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取穴配穴灸法施灸量

风邪外袭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者,加大椎;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口歪者,加燕口、夹承浆、牵正。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3~7壮,艾炷如半枣核或蚕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

艾炷隔蒜泥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1壮,艾炷如黄豆大。

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2天。

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2壮,或5~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蓖麻仁敷灸每日敷灸1次,每次敷灸7~10小时。

蛋壳苇管器灸连续施灸7个艾团,间日治疗1次。

虚风内动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髎、风池、足三里。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太阳;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散笑。牵正膏敷灸每5天换敷1次。

马钱子敷灸每次敷贴5天,至痊愈。

芥子糊敷灸视病人面部感受情况,敷数小时至数天后取下。敷灸1次不愈,可于3周后进行第2次治疗。

皂角敷灸每次敷灸3~7天揭去药,不愈可贴第2次。

鳝鱼血敷灸一般5~7天治疗1次。

【补充说明】

1.在施行灸法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不用冷水洗脸,外出时也尽量戴较大口罩,避免寒冷再度侵袭患部而影响疗效。

2.面部施灸时艾炷不宜过大,壮数不宜过多。如灸后局部起泡,按外科常规处理,谨防感染。灸治时可采用一种方法,也可2~3种方法同用。

【文献摘要】

(一)古代灸疗文献

1.《千金方》

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2.《肘后备急方》

治中风口,巴豆七枚,去皮烂研,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即便正,洗去药,并频抽掣中者亦效。

外台秘要治卒中风口,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大醋和,右涂左,左涂右,干又傅(敷)之,瘥。

又方,灸脐中,百壮也。

又方,灸鼻人中,三壮也。

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

3.《补辑肘后方》

治卒中风诸急风喑不得语方:治中风口僻者方:衔奏灸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丸,右灸左也。又有灸口法,此后也。

4.《医心方》

治中风口方:《僧深方》治风着人面,引口偏者着,牙车急,舌不得转方……又方:翳风穴灸三壮。

《小品方》云:口唇动,偏,皆风入脉故也……又方灸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风乘不收处,灸随年壮,日日报之,三报且息,三日不效,复三报之。

5.《普济本事方》

卷一:灸中风口眼斜不正者,家藏方,于耳垂下麦粒大灸三壮,左引右灸,右引左灸。

6.《银海精微》

卷上:风牵喁斜者……治法:急用风膏擦摩面部,更以沙弓刮所患风一边,手臂通刮,或通身亦可刮,用大磁青碗捣碎入磁石多寡搜面糊为饼,烘热贴面对鼻一边,右贴左,左贴右,贴至扯口眼正,其药起;又可灸颊车、耳门穴,开口取之,太阳、人中、承浆,左灸右,右灸左。

7.《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地仓治偏风口,目不得闭,失喑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艾炷如粗钗脚大。艾炷若大,口转,即灸承浆七七壮即愈。

承浆,疗偏风口……,日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灸即血脉通宣,其风应时立愈,其艾炷不用大。

8.《扁鹊心书》

附窦材灸法: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口眼斜:治法:当灸地仓穴二十壮,艾炷如小麦粒大,左灸左,右灸右,后服八风散、三五七散,一月全安。

9.《本草纲目》

中风斜,用瓜蒌绞汁,和大麦面作饼,炙热熨之,正便止,勿令太过。

10.《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风口:风口,灸列缺二穴。《甲乙经》云,手太阴络,去腕上一寸五分,别走阳明者,灸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中风口僻,灸口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炷。

11.《儒门事亲》

卷二·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辨: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正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

12.《张氏医通》

卷八·七窍门上:风牵出险睑证,乃脾胃受风毒之证,睑受风而皮紧,脾受风而肉壅……斜者,灸颊车、耳门,开口取之。太阳、人中、承浆。左灸右,右灸左。

13.《医学入门》

卷五·外感:风邪初入反缓,正气反急,牵引口眼僻,或左或右,急掐人中,拔顶发,灸耳垂珠粟米大,艾三五壮。

14.《针灸资生经》

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向右者灸左,左灸右,艾炷如麦粒大,各灸二七壮。

15.《卫生宝鉴》

卷八·中风灸法:风中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良。

灸风中脉口眼斜,听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者宛宛中,开口得之。地仓二穴,在夹口吻旁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凡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凡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于右,脉得浮紧,按之洪绥……先于左颊上灸地仓穴二七壮,次灸颊车穴二七壮,后于右颊上热手熨之。

16.《景岳全书》

上卷·杂证谟:口眼斜:听会,灸眼;客主人,灸眼;颊车,灸口;地仓,灸口,承浆,灸口;合谷。

17.《续名医类案》

颍长吏病口眼邪(斜),张疗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夹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泻,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内经曰陷下则灸之,正谓此也,所以立愈。

18.《针灸大成》

卷八·乾坤生意:中风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周,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灸左,左灸右。

19.《古今医统》

卷七·针灸直指:中风口眼斜,听会、颊车、百会、地仓。左则灸右,右则灸左,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口眼目正为止。

20.《串雅外编》

口眼歪斜,巴豆三粒,麝香三分共研,将热水两种,药藏钟底放手心,右斜放左手心,左斜放右手心。

21.《医学纲目》

中风:[子和]一长吏,病口目斜,予疗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气邪所陷,故宜灸,所以立愈。

注:此乃脉急斜,故灸之愈。若筋急斜,非灸可愈,必用服药及用燔针劫刺其急处,或用马膏徐法,可愈。故承泣、地仓、人迎皆足阳明,阳明四脉之所发也。

22.《证治准绳》

卷一·类方·中风:口眼斜……夫口筋急者是筋脉血络中大寒,此药少代燔针劫刺,破恶血以去凝结,内泄冲脉之火炽。

杂病·诸中门:筋急斜,药之可愈。脉急斜,非灸不愈。目斜灸承泣,口灸地仓,如未效于人迎、颊车灸之。

23.《针灸逢源》

卷五·中风门:口眼斜,此由邪犯阳明、少阳经络、水沟、承浆、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听会、客主人、合谷。凡口向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向左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

24.《神应经》

诸风部:口眼,列缺、太渊、二间、申脉、内庭、行间、通谷、地仓、水沟、颊车、合谷。

25.《神灸经纶》

口眼斜,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凡口向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向右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炷如麦粒。

26.《类经图翼》

十一卷·诸证灸法要穴:中风,口眼斜,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凡口斜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向左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可矣。

27.《勉学堂针灸集成》

风部:口眼斜:合谷、地仓、承浆、大迎、下三里、间使灸三七壮。

又方:以苇筒长五寸,一头插于耳孔,以泥面密封筒之四畔令不得泄气,其一头上安艾灸七壮至二七壮,一如右法换治。

偏风口:间使左取右,右取左,灸三七壮,立瘥神效,灸后令患人吹火则乃知口正,此其验也。

古代灸治面瘫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灸法来源

耳孔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方》

手心、脐中、人中、承浆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脐中,百壮;人中,三壮;承浆穴十壮。《肘后备急方》

吻口横纹间、手中指节上一丸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手中指节上一丸,右灸左。《补辑肘后方》

翳风、吻边横纹赤白际翳风穴灸三壮;吻边横纹赤白际,随年壮。《医心方》

耳垂下麦粒大灸三壮,左引右灸,右引左灸。《普济本事方》

颊车、耳门、太阳、人中、承浆太阳、人中、承浆,左灸右,右灸左。《银海精微》

地仓、承浆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艾炷如粗钗脚大;承浆七七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地仓地仓五十壮,或二七壮,左灸左,右灸右,《扁鹊心书》

患处敷灸《本草纲目》

列缺、口吻口横纹间、手中指节列缺灸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炷《圣济总录》

承泣、地仓、人迎《儒门事亲》

颊车、耳门、太阳、人中、承浆左灸右,右灸左。《张氏医通》

人中、耳垂灸耳垂珠粟米大,艾三五壮。《医学入门》

听会、颊车、地仓向右者灸左,左灸右,艾炷如麦粒大,各灸二七壮。《针灸资生经》

听会、颊车、地仓左灸右,右灸左,灸二七壮。《卫生宝鉴》

听会、客主人、颊车、地仓、承浆、合谷《景岳全书》

承泣、地仓、人迎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续名医类案》

听会、颊车、地仓、耳内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针灸大成》

听会、颊车、百会、地仓左则灸右,右则灸左,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古今医统》

手心敷灸,右斜放左手心,左斜放右手心。《串雅外编》

承泣、地仓、人迎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医学纲目》

承泣、地仓、人迎、颊车目斜灸承泣,口灸地仓,如未效于人迎、颊车灸之。《证治准绳》

水沟、承浆、颊车、地仓、听会、客主人、合谷口向右者,宜灸左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向左者,宜灸右陷中二七壮。《针灸逢源》

列缺、太渊、二间、申脉、内庭、行间、通谷、地仓、水沟、颊车、合谷《神应经》

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口向右者,宜灸左陷中二七壮;向右者,宜灸右陷中二七壮,炷如麦粒。《神灸经纶》

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凡口斜右者,宜灸左陷中二七壮,向左者,宜灸右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可矣。《类经图翼》

合谷、地仓、承浆、大迎、下三里、间使、耳孔合谷、地仓、承浆、大迎、下三里、间使灸三七壮;耳孔灸七壮至二七壮。《勉学堂针灸集成》

(二)现代灸疗文献

1.针柄上燃艾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70例疗效观察 李志明等 中国针灸 1983,5:9

治疗方法:主穴: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颧髎、四白、攒竹、风池、合谷(健侧);配穴:迎香、阳白、人中、承浆、牵正。每次选用5~7穴,上述穴位交替应用。均按针上加灸法操作。针刺手法采用平补乎泻,手法不宜过重,以防出现痉挛。在留针过程中,用1寸长的艾条套在下关和颧髎穴的针柄上,点燃施灸。每次1~2壮,以施灸处皮肤红润为佳。早期病例每日针灸1次,持续6~7天,病情好转后可隔日针灸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为了观察本法治疗效果,在门诊随即分配观察与针刺法和激光穴位照射的对比治疗。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170例用针上加灸治疗后,痊愈者129例,显效21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治愈率占75.88%,总有效率为98.82%。作者指出,病程愈短,则治疗效果愈好,病程在半月以内者较半月以上者疗效高,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次数在30次以内者治愈率高,31次以上者较差,经统计学处理(P<0.001),强度——时间曲线检查表明,无失神经支配者疗效好,恢复时间短,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次之,重度完全失神经支配者效果最差,针上加灸组与针刺组、激光穴位照射组比较,针上加灸组比其它两组治愈率为高,经统计学处理(P<0.005),有显著性差异。

2.针刺加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胡红筠 刘锦丽 程锦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7(5):61

治疗方法:选穴:取少阳、阳明经穴,即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四白、阳白、完骨、合谷;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操作方法: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1.5寸毫针刺翳风、合谷,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以1.5寸毫针刺完骨,用轻刺激;余穴以1寸毫针浅刺,轻刺激(发病7天内不宜用重手法),留针20分钟。针刺完毕,用艾条2根,点燃后以阳白、完骨、颊车、四白穴为中心进行热灸15分钟。热灸结束后,待局部皮肤温度与其他地方皮肤温度相等后,拔针。10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暖,配合面部功能锻炼。

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48例,占80.0%;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尚有患肌少力感)9例,占15.0%;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恢复)2例,占3.3%;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未见改善)1例;总有效率98.3%。大部分患者治疗3~5次症状即改善,1个疗程后显效。

3.针刺加隔药物饼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 丁丽 刘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21(4):100

治疗方法:针刺患侧阳白、太阳、攒竹、四白、颊车、地仓、颧髎、下关、迎香、牵正、夹承浆、翳风,对侧合谷、双侧太冲,毫针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的华佗牌直径为0.35、长度为10~30的毫针,根据不同穴位,针刺深度不同,留针30分钟;隔药物饼灸:采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等药物研末,以黄酒调成膏状,制成直径为1㎝、厚2㎜左右的药饼,置于阳白、四白、颧髎、下关、地仓、夹承浆、翳风等穴位上,再用艾绒制成直径为8㎜左右的艾炷,置于药饼上,以线香点燃,燃至以患者耐受为度,取下更换第2炷,每穴共灸8壮。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治疗结果: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4.针灸——红外线照射治疗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何敏 重庆医学 2007,36(6):548

治疗方法:针刺主穴:牵正、颊车、下关、四白、地仓、合谷;配穴:阳白、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人中、承浆、迎香,每日选主穴4~5个,配穴3~4个,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下关、牵正、四白、人中、合谷、承浆等穴用25㎜针直刺,地仓透颊车用75㎜针,阳白透鱼腰、攒竹或丝竹空用50㎜针,每次留针20分钟,局部用250W红外线灯离皮肤20~40㎝加热,灯距温度以舒适不烫皮肤为准。取针时捻动针柄,刺激神经,局部有酸胀、放射触电感即可;取针后局部按摩,手法:三指轻弹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指揉下关、迎香、太阳;大鱼际揉面部、下关、颊车、太阳穴;大拇指按揉合谷。

治疗结果:30例面瘫患者中,22例1~3个月,6例4~6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症状消失,有2例2年后随访仍可见眼闭合不严,微笑时口角下垂,功能恢复85%,治愈率93%,有效率100%。

5.灸法结合贴胶布治疗面神经瘫痪的简介 中共西昌地委党校医务室 新医药杂志 1974,2;81

治疗方法:用艾条或香烟灸患侧耳门、听会、下关、颊车四穴,每日2次,每次5分钟,并用胶布(宽4厘米,长14厘米)贴患侧,方法是以一端先紧贴于嘴角,将嘴角及面部肌肉推平,一边推一边紧贴胶布,然后将另一端紧贴于耳后乳头部,每隔1~2日换胶布1次。

治疗结果:采用上法治疗后,一般都能在2周左右痊愈。

6.歪嘴风丸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冯立毅 浙江中医药杂志 1975,2:40

治疗方法:选用穴位:听宫、颊车(均患侧),每日敷贴1次,每次每穴各1丸。

治疗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获治愈。其中最短敷灸1天,最长41天。在敷灸过程中,如遇局部出观皮疹,稍停两天,即可自行消退。

7.药灸、发泡灸治疗面瘫 王志芳等 新中医 1985 ,(6):34

①治疗方法:取斑蝥3只、巴豆3枚(去壳),研粉,用植物食用油调成糊状,将药物涂于无菌敷料上约5分硬币大小,敷于外地仓及下关穴部位,医生用手指牵拉患者颜面不同部位,观察鼻唇沟稍移向患侧,或手指牵拉太阳穴附近,观察眼裂闭合至最小时,以指压处定为贴药部位,疗效更佳。敷药后夏秋季保留5小时,冬春季保留8小时,去敷料后即可见大小不等之水泡,待其自行干燥结痂脱落即可。每7天敷1次,每次敷两个部位。治疗结果:患者13例经1~3次治疗后,痊愈12例,好转1例。②治疗方法:取斑蝥1~3个,巴豆2~3粒,麝香0.02g,鲜柳枝头(带叶3~5片)1枝,鲜生姜1块(约5~10g),共捣为泥,贴于患侧下关穴或太阳及颊车穴。当贴药处有热性刺痛感时即将药物除去,起水泡后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每隔7~10日贴药1次。

治疗结果:75例经贴药1~3次后治愈7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3%。

8.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李志明等 中医杂志 1982,12:47

治疗方法:均按苇管器灸耳道法操作,每次施灸3~9壮,10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51例灸治后,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肌完全恢复正常)33例,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面部表情肌有显著改善)8例,好转(症状及面部表情肌有好转)9例,无效(经治疗5次后症状及面部表情肌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治愈率为64.7%。本组10例强度——时间曲线检查患者,无失神经支配者1例,28天治愈,部分失神经支配者8例,5例治愈,3例好转,治愈天数平均为54天;重度完全失神经支配者1例,经治疗54天无效。

9.隔姜灸加推拿治疗顽固性面瘫38例 幸小玲 山西中医 2005,21(6):35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太阳、四白、地仓、颊车为主穴,合谷、太冲为配穴。操作方法:取患侧主穴施揉扪混合术。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于穴位皮肤进行环形按揉,使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一起做圆形转动,平揉一小圆周,每穴揉40~60 次(注意:手指尖不能离开穴位中心)。扪法:用手指扪按于穴位上,用指力按压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得气后逐渐减轻指力,每穴扪按2min。配穴施点捏法,用指尖对准穴位往下直捏,用平补平泻手法。要求用力均匀,每按一下,不要马上抬手,在原处保持一定时间,左右两侧可交替施治,每穴1~12min,治疗次数患侧多于健侧,患侧手法稍重,健侧稍轻。灸法: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cm(约5分钟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连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患者觉灼热时可更换姜片,使湿热之气透入皮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4天,连用3个疗程统计疗效。对照组:取患侧颊车穴透地仓,阳白透鱼腰,牵正,颧骨,下关,太阳,翳风,风池,合谷(健侧),足三里(双),针刺得气后接喜鹊牌G6805电针仪(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生产),每次选用2对穴通电,取断续波或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轻微跳动为宜,通电20min,每日1次,疗程同上。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容端正,眼睑闭合如常,大笑时口角无歪斜者;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面容平静时正常,眼睑基本闭合,谈笑时口角仍有少许歪斜者;好转:症状和体征比治疗前改善,但仍有部分闭眼不全,口角不正者: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治疗组38例,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18例,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2.22%。

10.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96例护理 谢建丽 中国中医急症 2009,18(6):1025

治疗方法:将黄连5g,苦参5g,栀子10g,竹叶10g,金银花10g,大青叶10g磨成粉状,加米醋30m1,凡士林100g,调成糊状后均匀涂抹在艾灸部位(即以患侧牵正、地仓穴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厚度约2mm。然以后将艾条固定在艾灸器上,将另一端点燃后对准上述穴位进行熏烤,以患者感觉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日1次,每次30min。15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蹙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经过15~30d治疗,96例患者中痊愈67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6%。

11.艾灸配合手法按摩治疗青少年周围性面瘫22例 李桂静 刘小刚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2):127

治疗方法:灸法:取患侧的地仓、颊车、迎香、合谷、太冲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泪加阳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风穴。点燃艾条,施间接温和灸,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地仓穴为主,轮流温灸各个穴位,治疗大约15分钟,每天治疗2次。按摩法:取穴:百会、印堂、睛明、太阳、颊车、地仓、迎香、翳风、风池、人中、承浆、肩井、太冲。手法:以患侧为主,辅以健侧采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擦法、按法、拿法。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头前,点按印堂穴,再用一指禅推法,自睛明、迎香、地仓、下关、颊车、人中、承浆穴,往返推5次,随后推按百会穴。医者两手拇指末端掌侧对置于面部,其余两手小指分别附于面部两侧,微加固定,从额部、颧部、颏部中点向左右两侧拇指施用按法数次。医者用拇指和食指前后拿定面部肌肉后,施用较轻的揉法,施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垂直向上提拉,医者感有滚动感。以手掌小鱼际行擦法,使之有热感即可,但应防止擦伤额面部皮肤。上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治愈:眼睑闭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基本恢复;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22例患者全部治愈,最短5天,最长14天全部恢复正常。

12.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彭建 叶萍香 中医外治杂志 2006,15(5):15

治疗方法:取穴: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合谷、太冲。如有露睛、流泪加阳谷,耳后疼痛加翳风。在所选穴位上放一块约1mm 厚的生姜片,然后点燃艾条,在生姜片上温灸,在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下轮流温灸各个穴位,大约15min 1次,1d 2次。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说话或笑时口角仍有轻度歪斜,闭眼欠佳;无效:临床症状与面部外观无改善。本组38例,痊愈23例,占60.53%;有效15例,占39.47%。总有效率100%。

更多艾灸知识、学习艾灸请关注微信jiudaotang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