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之沙洲上。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其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魏源就是在这栋楼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魏源故居所在地,名曰沙洲,实则是一个台状的宅地,因其地形狭长如船,所以又叫“船形上”。四周为开阔的田垅,一条清澈的金水河从院后穿过,垅中有狮、象两山分立金水河两岸,狮山如奔,象山如扑,连着南端看似闸板高耸云天的五主峰,形成故居所在地有名的“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胜迹。南面远处矗立群山峻岭的中笔架山,是由三座大山的山尖并排而成的一个大笔架,正好与故居读书楼遥遥相对,据当地老一辈谈论:正因为沾了笔架山灵气,才出了魏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物。
现存的魏源故居是一座两栋正房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座西南,朝东北,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土围墙。通面阔约43米,通进深约54米,槽门位于正房的左前方,朝向北偏东20°,系过亭式木构架房子,曾毁圮多年,1994年按原貌修复。从槽门进入院内,是个晒坪。
魏源故居正门
过了晒坪,就是故居的主体建筑,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坐西朝东,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干打垒土围墙。平行排列的两栋正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正屋的一边是魏源父母的居室,另一边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后面正屋的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左侧厢房亦为平房,曾被故居内住户改建得面目全非,2000年维修时恢复原貌,现辟为魏源生平业迹展览室。右侧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五间正房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魏源就在这里启蒙读书的,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橙仍保留陈列在此。
魏源故居简介
故居右边横着一座小楼,上下各三间,门窗格局古朴,楼上镶着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间。魏源小时候就在这楼上读书,很少下楼。“偶尔下楼,家犬追咬”和“读书入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楼上。如今,楼上的一切如旧。讲堂的桌凳仍摆得整整齐齐,只是人去楼空;师塾和魏源的卧室一字排开,”遗物尚存,让人想起席间夫子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起满座哗然,学生智出“夕阳反照桃花岸”为之解窘的轶闻趣事。魏源学习时用过的那个背面镌有“墨有宝,书有香,一亩田,足稻粱”的砚池和一块刻有“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的压书竹片,听说已被收藏;卧室陈列的墨砚和刻着“学而习时之”的镇纸是代之而设的。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古式以屉桌和桌上那盏桐油灯,无不露出历经沧桑的痕迹和色彩。许是“墨有宝书有香”的缘故,诱得老鼠把桌子的抽屉啃出两个拳头大的洞,像历史的一双网洞察未来的眼睛。听说,魏源一向“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因此,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上别开生面,好友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湖南邵阳人。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
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故居内的匾额和对联也都是当年魏源亲手撰写的。故居的遗物不多,看上去简单朴拙,可走进去,就像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宝库。故居门口厅柱上悬挂着一副副古色古香的牌匾对联,无不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爱国襟怀。“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使人勾起对魏源一生许多回忆和联想。
据说魏源祖辈建有一座“望烟阁”,每天早炊去阁楼一望,发现哪家不冒烟了,马上送粮去救济。因而,周围百姓又叫它“观音阁”、魏源受其祖辈乐施好善的影响,十分关心民众疾苦,为官每到一处,都要贴些对联表达自己的态度。据说在江苏兴化任县令时,其正堂联日:“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已过不闻。”“厅柱联日:“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他在兴化抗洪、筑堤、立碑启坝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在一栋宽大的院落里,正房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看着有些眼熟。仔细一想,原来这是魏源的好友龚自珍晚年归乡时路过扬州,在魏源的扬州故居秋实轩里,看到魏源新刻印出来的《皇朝经世文编》后,为他的朋友写的一副对联。如今,却挂到了这里。
魏家当年办的家塾,招收村中的孩子来读书,17岁的魏源就以补禀生的资格当了私塾先生。大约20岁时,他来到省城的岳麓书院,半年后,他随父进了北京,这之后的27岁时,他回乡接取家小和母亲坐船去上海定居,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在中国近代史上,龚魏齐名声震天下。这原因主要是他们都才华横溢、蔑视权贵、讲求经世致用的共同点,其实他们俩个人性格完全不同。龚出身于名门世家,魏出身于乡绅地主;龚喜欢嘲讽骂人,魏则温文尔雅;龚为文锋芒毕露,魏为文含畜内敛。龚自珍在北京当小京官混了大半生,终年穷困潦倒;而魏源则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各地的大小衙门里当幕僚(师爷),处理过满清王朝地方上的各种财政上的棘手问题,同时参与贩盐赚了大钱。
幕僚可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特色,它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特别是清代,幕僚几乎成了官府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一群人。
幕僚一词,在民间往往都叫成“师爷”。在中国的小说和戏剧里,常常把他们描绘成獐头鼠目、奸诈狡猾、欺软怕硬、贪得无厌的无耻之徒。分析个中原因,大概是因为这群人代表官府直接与老百姓对话,凡征丁征粮、课税派捐、缉私拿犯等全是这伙人。结果,老百姓就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一股脑地发泄在“师爷”身上,“师爷”便有了这个让万人憎恨的丑陋形象。
清代的幕僚制度,最初是因为满族贵族入关,各地多是满族官员统治汉民,对地方上的事务非常不熟,只好像明代一样,聘用一些他们信得过的汉人到官府来替他们办事。后来延续下来,随着人口增加,要办的事务越来越杂,幕僚也跟着多了起来。清代官制规定,每县只定一名知县、一名主簿、一名典史、一两名巡检是朝廷正式官员编制,其余人员全由县官自己“招聘”。就是府道大员直至大学士(宰相)衙门里,也是雇用的幕僚在具体办事。这些雇用的人员没有名额限制,国家不给发工资,他们的工资全由首席官员在自己的俸银或衙门里的其它收入中列支。幕僚没有工作年限,随时雇用随时走人。这一点好像时下中国政府的“临时聘用人员”,但比现在的还要灵活得多。
尽管幕僚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好印象,但中国历代幕僚里却藏龙卧虎。从孟尝君的三千食客,到刘邦幕中的张良,到刘备帐下的诸葛亮,到李世民手下的魏征,到朱元璋军营里的刘伯温,一个个都是人才了得。清代幕僚中,当属曾国藩手下的左宗棠最为有名。晚清宰臣李鸿章的幕僚竟然多达数百人,他们中有高级翻译、有军事家、有工程师,有懂算学、天文、洋务之人,可谓人才济济。
魏源,就是清代千百万幕僚中的佼佼者。他从21岁进京和龚自珍一起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馆于侍郎李宗瀚家开始,直到他52岁考中进士以东台知县用,大约有30多年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社会基层历练,其中最多的职务就是在各种官衙里当幕僚。也许正是他这种在社会底层的历练,才造就了魏源这位举世闻各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