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友沈聪建议:“我觉得不适合总是对王阳明的思想咬文嚼字,这样思想迟早要干枯,应该把王的思想和现实意义结合,结合当前的情况分析。将一些和现实相关的,普通人看到都可以有切身体会和感受的,王的理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普通人一看就懂,有利于心学的传播,更多人受惠,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理论才有生命,文章越是艰涩难懂,离群众就越远,受众就越小,影响力越弱。对理论加以现实应用才是让心学复活。” 对以上建议,我深以为然。羞愧之间难以多言!以下文章即为沈聪推荐,欢迎各位踊跃提建议,推荐接地气的作品。共同弘扬心学! 在《不含敌意的坚决》里讲到:王阳明有一句哲言“此心不动,随机而行”。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作出行动。”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这句话很有意思,让我思考了很久。 然后,我就开始找王阳明书读,慢慢解读这句话,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下面这篇文章,觉得更有意思了,就发上来分享给大家。 “有没有可能,我们在心中建一座足够坚固的墙,足以抵抗一切打击?” 最近,去一家咨询机构做关于灾后心理干预的讲座时,一位听众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我们本能上都是抵触改变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拆掉这堵自恋之墙。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不可能坚强到“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另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这堵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建立起真爱的关系,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并顺从这个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并获得真正的解脱。 并且,在自己构建起来的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扬扬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 例如,看起来最谦逊的人,骨子里也是谦逊为荣的,看起来最痛苦的人,也是一边痛苦一边自大的。 所以,我们本能上都是抵触改变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拆掉这堵自恋之墙。 王阳明不败的秘密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动,随机而行。”是指一种心态,只有心单纯,才有可能集中思维做到真正的淡定。只有心不动,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行动。 王阳明的心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东西,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和王阳明较劲的对手们不管多强大,最后都败给他,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行”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这时,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然而,作为对手,如果王阳明的心也处于同样的“妄动”状态,他一样也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 然而,王阳明的“心”可以不动。如果他的心不动,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而其致命缺陷就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从而可“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相反,如果我们的心先动了,并且还对自己的念头特执著,那么就会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下低级的错误。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体现王阳明抚剿并作、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达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王阳明心学 | 铸造心学思想传播第一平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