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香港新片,有种(不是「树大招风」)

 木头1018 2016-12-21

总是有人牵挂星爷的好搭档,吴孟达,不止一次要Sir聊他。




今天终于被Sir找到机会,说说他的新片。


这年头,“低头族”太多。




每天,数以万计的资讯海啸般袭来,但真正能抓住眼球的只是凤毛麟角。


于是,“点击率”成了令无数媒体夜不能寐的一座大山。


在信息过剩的网络时代,什么样的媒体,才是好媒体?


吴孟达主演的这部新片,就在聊这个——


《导火新闻线》




电影由同名港剧改编而成,从演员到制作单位,从故事背景到取材,都是不折不扣的香港范鹅(此处体现了Sir非常标准的香港京腔)。


之前的电视剧,低调却高分,豆瓣评分8.7




不仅是HKTV2015年度的收视口碑双料冠军,还被有“香港天涯”之称的高登论坛讨论区高票评选为“2015全年最佳电视剧”。


Sir去年推荐过,回顾请戳——全世界都在唱衰港剧,我不同意


IP,够硬。


而电影版《导火新闻线》将主角之间的感情线撤掉,讲了一个全新故事。


很明显,它想很硬气地专注于一个新问题:


什么样的传媒叫健康,什么样的媒体人叫道德。


剧情主要围绕吴孟达饰演的智叔展开。




在电影中,达哥饰演一位老年痛失爱女的父亲。由于香港有“一罪不可二审”的法例,当年的奸杀案凶手得到特首包庇,逍遥法外。


在漫长的七年里,多番伸冤无果。


虽然媒体有过对此事的相关报道,却放在了报纸的21版……类似于闲得蛋疼的杂闻版。


媒体的头版长期被娱乐八卦占据,没有人会在意一个无助父亲的呼唤。


即使用绝食抗议,也无人问津——你想饿啊,那就饿死好啦。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父亲采取了极端手段。


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意图促使政府高层修改法例,他只有一个单纯而坚决的想法:


还我公道。


现在,这一桩本来无人问津的事,性质就变了,变成重大突发事件了!


成了报纸争抢的香饽饽了!


对它的报道,成为《囧报》跟《闪报》对决的焦点(“囧”和“闪”这种报纸名,真的好讽刺)


电影的主线之一就是本地两大报的正面刚。


《囧报》,恰恰不囧。


它一身正气,虽然受同行挤压,还面临裁员和倒闭,但始终恪守职业道德,追求社会公义与良知。


都说香港记者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Sir算是见识到了


记者多方奔走,尝试联系多年前判决奸杀案的与会人员……一句话,想还原真相。


同时,还用新颖有趣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互联网上持续报道案件进展,呼吁各方关注。




而它的“死对头”《闪报》,呵呵,你懂的。


一身贱骨,为了销量和点击率,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的做事准则是,追求星、腥、性。


什么叫顶级标题党,你欣赏一下:


头条“肥婆大叔当街抱摸亲”

第二条“偷拍裙底达人经验分享”




没有新闻也没事,随便编。




为了将新闻闹大,还不惜制造冲突,激化矛盾。


采访到绑架人质的智叔后,《闪报》记者开始编造他女儿的黑历史。


想刺激他,促使他做更出格的事。



而下面这一幕,在现实中也被我们反复讨论——


为了抢新闻,《闪报》摄影记者眼看脚手架要掉下来砸到小女孩,也只是举起相机在一旁等待,只为拍到掉落瞬间。




记得不,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那张经典照片《饥饿的苏丹》,很类似。


照片中,一名苏丹女孩因为饥荒跪倒在地,而秃鹰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 




到底是该先救人还是先拍照?


一方面,从人性出发,怎么说记者都应该救人。


另一方面,记者报道真实的专业性,又促使他们按下快门。


之前《生门》导演陈为军对类似事件的回答,也有他的道理:


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公道


我明白,在正常环境下不该拍了。但我知道,农村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结婚生子。她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孩子还小,她就已经受尽磨难,即将死去。这是悲惨的经历,把她的人生记录下来,对她是一种公道。


我们没办法说,哪边就一定对。


但回到电影中,《闪报》的出发点并非客观记录他人,而是通过对耸动性新闻有意地剪辑,放大,炮制爆款。


这,不仅违背追求真实的新闻专业性,更从根本颠倒了职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


所以从这个出发点指向的很多行为,自然是——错。


同样的案例,在那部炸弹挟持人质、要求总统道歉的韩国电影《恐怖直播》里,也有。


《恐怖直播》中,台长利欲熏心,为了升职,为了得到70%的收视率,用各种手段逼迫男主播播报放弃人质的消息。



《导火新闻线》中,社会阴暗面也被无情揭露——资本操纵舆论,官官相护,真相被利益掩盖……逼得人们只能走上街头声援。




有一种说法,新闻人是民主的看门狗,专业的新闻人,起到的是监督功能,而不是顺从权贵意志,迎合公众娱乐。


《导火新闻线》里,既有《闪报》主编的冷漠、无底线,也有《囧报》新闻工作者方凝的果敢,辉爷的求真。


“哈巴狗”与“看门狗”之间的对抗,也是对今天逐步崩坏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追问与重建。




最后,必须为吴孟达愈发纯熟的演技叫好。


大家都知,从影三十多年,达叔向来是喜剧片中的“万年配”,演活了一个个鲜活的市井小人物——


《楚留香传奇》里喜欢打抱不平的胡铁花。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里又贱又骚的二当家。




《喜剧之王》里刻薄小气却又硬派十足的场务阿毛。




实在太多,估计十个妹纸借手给Sir,也数不过来。


这次达叔难得独担大梁,果然不令我们失望地,奉上了影帝级的表演


这个角色,是复杂多面的。他既是无助、绝望的父亲,又是被社会遗忘的糟老头,还是追求公允的香港公民。


你看他演得多有层次——


面对女儿的施暴者,他悲愤,还要克制。




得知爱妻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绝,还要保持理智。



释放人质后,他坐在警车里,看着周围声援的群众,在泪光闪烁的感动中,还露出那么一点历经磨难后的欣慰。




能做出这种级别演出的演员,都有一种无形的霸气,让人气颇高的其他几位主角,也变成点缀的绿叶。


这十几年,可能因为媒体环境的突变,反映媒体从业者的电影也越来越多。


媒体人关注热点,热点也开始聚焦媒体人。


比如有女记者追踪特大毒品犯罪案,遭到敌方暗杀的《毒家新闻》。




还有为了一己的成功,像土狼般奔赴犯罪现场,甚至不惜造假的《夜行者》。




还有顶住各方巨大压力,调查和揭露神父性侵的《聚焦》。




这些电影里,有好的新闻人,也有坏的记者。


但Sir以为,只以好、坏来界定,可能太脸谱化。


坦白说,不管是还原真相,还是抢个独家爆个热点,都需要勤奋、付出的记者。


就像梅尔文·门彻说的话——“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一样,都需要雕琢之功。


但这份雕琢,不能用错了地方。


在中国,经常一条大新闻出来,大小媒体都在报道,就有网友骂“趁势”“消费”……


但其实,这世上怎么会存在远离新闻的媒体。


而什么是报道,什么是消费?


像《囧报》一样,追求真相;还是像《闪报》一样,消费热点?


这个出发点,就代表了黑白。


举个栗子。


前段时间引发全球热议的韩国政坛丑闻,率先由韩国有线台JTBC爆出。


随后引发韩国民众大规模示威,促使朴槿惠被要求下台。




搞出这么大个新闻,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影响,本可以骄傲一番。


可作为JTBC电视台报道局局长的孙石熙,却给职员们发送邮件,要求记者“谦虚并且自重”!



图片来自微博@奋斗在韩国


在《导火新闻线》中,也有类似的媒体态度,来自新闻人方凝写的一段话: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阐释:


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他们都在反思:有了大新闻,但你有没有与之匹配的媒体良心?


没有守住这个媒体良心,什么专业度、社会责任、媒体导向……都是屁。


坦白讲,在看《导火新闻线》过程中,Sir屡屡坐立不安。


一方面,种种丑陋的情节与现实高度重叠,却因为司空见惯,而无法反驳。


另一方面,我们的电影作者何尝不想拍出这样具有社会意义的电影,甚至我们的素材、角度能做到比其更厚重、锋利,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必须交给以“娱乐”著称的香港电影完成,这不吝于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据说《导火新闻线》原定年底内陆公映,但没有过审)


在某种方面,电影,不也是媒体?


感谢香港电影,在习惯“下跪”的中国主旋律中,拍出一部挺直腰杆的好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