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系病症的辩证与治疗

 我是法权 2016-12-22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肝位于胁下,络胆,其经络绕阴器,布于两胁,向上连于目系;肝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色青而应风。肝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畅情志。疏泄胆汁以助消化。小儿肝气调达,则情绪正常,不抑郁,不烦躁;木以疏土,土能涵木,二者协调,土木繁荣,则保障消化、吸收和气血传输。肝也将军之官,胆为少阳春升之气,其性多风。由于小儿如春天草木,生长发育迅速,患病又多动,多惊风,故古人称“小儿肝常有余”。

二、肝系病症的辩证思路

  • 肝不藏血

    生理上肝脏储存血液、调节血液,使之循常道并安稳运行。

    1.各种血证,如咳血、便血等。

    2.肝脏本身及形体官窍失养,出现如右胁下隐隐作痛,双目干涩,夜盲,近视,肢体抽动、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 肝失疏泄

    1.不能疏泄气机以调情志:就小儿言,每遇七情变故,多不能持久,喜怒转变迅速,故古人认为小儿病因单纯,无情志烦扰。其实,小儿情志正在形成,早日关注和引导有益于小儿一生。

    2.情志失调可见小儿遗尿、夜啼胆怯等。可见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自闭证等。

    3.疏泄胆汁助消化功能失调,多影响脾胃,见小儿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病症。古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此之谓,故治疗上除了健脾,还宜疏肝以治本。

  • 筋失所养,筋脉拘急

    生理上筋脉有赖于肝血滋润濡养,故肝血充足,筋的其养,则筋力强健有力,运动灵活,耐疲劳。若筋脉失养,筋脉拘急,失去柔和之性,可表现为多动,肢体屈伸不利,麻木,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目窍不荣与雍塞

    各种目系疾病主要从肝论治,若肝血不足,则眼成像困难,可近视,弱视,视物不清,两目干涩;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三、肝系病症的辩证与治疗

①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喜叹息,食欲不振,胁痛,脘腹胀痛,嗳气口苦,大便不调,苔薄白,脉弦,指纹滞。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肝经,清心经,运八卦,揉膻中,搓摩胁肋。

②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胁肋疼痛,急躁易怒,夜啼,多动,惊风,口干,口苦,或呕吐黄苦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肝经,清心经,退下六腑,水底捞月,搓摩胁肋,分推腹阴阳。

③肝经风热

临床表现:目赤肿痛,迎风流泪,或兼发热,汗出,口渴,舌红,脉浮数,指纹浮。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心经,清肝经,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掐揉耳后高骨,捣揉小天心。

④肝血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爪甲无华,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夜盲,弱视,近视,夜啼,肢体麻木,骨节有时疼痛,舌淡脉细。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肾经,补脾经,揉二马,揉太阳,揉肾腧,摩腹,按揉足三里。

⑤寒滞肝脉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拘急,小儿因痛而哭闹,得温则舒,遇寒更甚,或见疝气,或兼见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指纹滞。

代表穴位与手法:补肾经,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推上三关,搓摩胁肋。

⑥肝经湿热

临床表现:面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倦怠乏力,食少,脘腹痞满,胀闷或痛,或皮肤疱疹,瘙痒,大便不调,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代表穴位与手法:清肝经,清大肠,清小肠,掐揉四横纹,揉板门,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下七节骨。

下一期我们聊聊肾系病症的辩证与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