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核心是什么?不在知识,而在思考方式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自学的,也有人讲授的,知识的掌握也是因人而异。一个人的一句话,一篇文章亦或者一个主题峰会都会或多或少的传递出知识给到我们。知识,简单理解就是思考所得。所以学习别人的知识,只是获得了别人思考的结果。面对各种不同类别的知识,在不同的时间与场景下,能被记住的有多少?记住后能吸收的又有多少?很多知识内容不是我们感同身受有时候很难被记住与吸收。 抛开自学与讲授的差异,我把自学与他人讲授排一下序,分享我对学习的看法。我认为,学习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学知识最终获得别人的思考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将别人的思考方式融合到自学的方式中,让自己博采众长走出一条专属的知识输出途径。 第一层次:通过学知识最终获得别人的思考方式 在我们的身边会有很多有能力的人,在他们的身上会折射出个人的思想魅力。我们一般只是学别人说出来的知识。掌握他们讲授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吸收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意识到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比既有的知识更重要。学思考方式就是学方法,有了方法你就能自己产出知识。很多时候,我都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思考方式?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意识,一种自我反问,能够激发你学习的欲望。 比如我们以往服务的一个客户,在内部探讨的时候,A领导会从客情层面去考虑问题,深入了解客户;B领导会从传播目的着手,去抓传播的本质;C领导则是从根上考虑,掌握客户营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探讨,除了让自己从一种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外,最大的冲击就是思维方式的冲击,看到了差距。这种冲击会推动自己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冲劲。 第二层次:将别人的思考方式融合到自学的方式中,知识输出 一个人不可能时刻陪着你给你讲授知识,他们都是你生活的过客,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只学一种思考方式。不同的人给予你的思考方式,需要进行融合,因生活习惯与环境的影响,我们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思考方式。融合就是自学的过程,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理解所见所感,然后输出知识给到周围的人。 综合以上两点,我的学习方式就是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让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后输出。在这方面,最终要达到的状态,我认为就是我总结提炼出来的列宁的特征“思想吸引人,热情感染人,并吸收别人的有点“。 图:输入(学别人的知识-学思考方式)——输出(我的思考方式-我的知识见解) 二、能力怎么增长?习惯是一切能力增长的核心 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在我看来,没有将计划变成习惯,一切都扯淡。能力的增长,应该也是积累的过程,需要学习技能,通过无数个小时的练习才能得到,也符合定量的积累到定性的质的飞跃。 而惰性是人的天性,加上工作与生活中各种事情对时间的挤占,其实我们很少有时间专门去增长一种能力。这个时候怎么办? 在我看来,在当下这样一种快节奏的环境下,需要的就是培养一种习惯,让自己不自觉的去学习,进而搜集一切能搜集的时间用于某种能力的学习中。我的方法是日计划表,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4年多。我会把我需要学的能力放到这个表中,进而挤出时间去学习。比如我原来不懂程序化的投放方式,那我就会将学会这种能力变成我的计划一部分。我记得当时,我是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微盘、各种相关报道、以及周边的朋友从DSP公司要方案,将知识点搜集整理去掌握这种能力。我的这个日计划表,核心不在我每天都要按时去做,而是把它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即我一有时间,就会不自觉的想着去做里面的事情。 其实日计划表已经改变了我的轨迹,要不是这个计划表,我不可能到现在会有上百页word的知识点,更不可能让自己一如既往的往前走。 我的方法仅供参考,你的方法是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