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与人争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形孤影单 2016-12-22








人们常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就源自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人间训文本中的一个典故:

在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有匹骏马无故逃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人们都对他们的不幸表示安慰,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那匹马竟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众人都恭喜他们,老人却说:'这怎么不会是灾祸呢?”家里有了许多好马,儿子爱骑,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折断了大腿。众人对他们的不幸表示安慰,老人又说:“这怎么不会成为福气呢?”过了一年,北方的胡人进攻,身体强壮的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战斗。上战场打仗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这个人的儿子因为瘸腿,免了从军,父子的性命双双得以保全。




得失无常,纵然费尽心思得到的蝇头小利,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好的。而暂时失去的东西,最终却带来福报也未可知。

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这句话是曾国藩教育弟弟不要与邻居争宅地时家信里写到的。古代有句话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也不要忧伤,一个人被抬举得愈高,人们排挤他就一定愈加严酷。荀子说,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太过看重得失的人,又会终日在患得患失中闷闷不乐。




不患得患失的基础是:得固欣然,失亦可喜。”把得到的都看做命运的眷顾,失去的都以平常心态等闲视之。眼前得失等云烟,身后是非悬日月。失去不一定是坏事,而得到也不一定是好事。想通了这些,又何必在一点蝇头小利的得失中斤斤计较、忧心忡忡?

当你面对人生的取舍时,只要做到合乎情理即可。中国古代讲究“经权之道”,经指不变的意思,而权指指变化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权变”。经就近似于我们说的“理”、而权就近似我们说的“情”。有原则、有底线、懂取舍、懂变通,这就是我们说的“合乎情理”。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鱼与熊掌只能得到其中一个,生与义也只能得到其中一个,面对这样的选择,孟子选择了“义”,有原则、懂取舍,这就是合乎情理的表现。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一个做事合乎情理的人,一定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这样的人一定可以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内心安然无愧,又怎会不快乐?

得固欣然,失亦可喜,持经达权,合乎情理。能做到这一步,也就能看到人生的大境界了。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