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斯说话”“瑞田观点”在本报推出专栏已整整十年了,两位作者每半月准时和读者相会,近五百篇言论,或评述热点,或剖析现象,或针砭时弊,敢说敢言,见证了中国书坛的风风雨雨,写出了书法人生的酸甜苦辣,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亲切地称之为“南斯北张”。至本期两人的专栏将告一段落,本报拟适时编辑出版他们的言论精选文集,并举行书法言论研讨会。今后,斯舜威和张瑞田两位作者还会以其他方式,继续与读者“见面”。 ——编者 思想,永远在路上 ■张瑞田 “老斯说话”“瑞田观点”持续十年,今日收官。十年,的确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十年,以书法的名义真诚说话,坦陈观点,于我来说,是学习,是交流,是批判,是自省,是发现问题,也是审视自己。 回味逝去的十年,感受最深的是对自己的要求。十年前,有很多火气,自命不凡、哗众取宠、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等等,似乎自己有浑身的力量可以改变什么,甚至有丝丝怀才不遇的感觉。今天明白了,我仅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能有几句话尤其是几句真话让人记得,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为此,还要奋斗十年、二十年。 十年的专栏写作,也是一堂大课。斯舜威、编辑、读者,就是课堂上的老师。斯舜威在《美术报》工作的时候,我就是他的读者和作者。记得我在回答《书法报》记者提问时曾说:“我与舜威是从文学写作转到书法批评写作的,我也办过报纸,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舜威的文章写得好,书读得多,给予我的启发非常大。” 当“老斯说话”“瑞田观点”成为《书法报》的两个专栏,这不仅仅是两个人持续的写作,也是我重要的学习机会。见贤思齐,这是古哲的教诲,遵循,也是超越。 写作过程中,编辑提示思索的方向,提供写作的线索,修改稿件,订正笔误,予文章以生气,以光彩。编辑与作者,也是一个整体,从稿件开始,共涉知识的海洋,共赴思想的盛宴,有时候还要互相鼓励,互相提示。追求真理的文章,难免有阻碍,好在我们不算老,坚持正义共识,维护生命尊严,胆量还是有的。 读者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自信。文章有掌声,是一种喝彩。说真话、讲真情的文章,会让读者觉得写文章的人有骨气,还没有堕落成谄媚者和小丑。尽管普天之下谄媚者和小丑如过江之鲫,至少我们知道什么是耻辱,人的底线在何处。有鼓励,自然也有批评,这很正常。对鼓励,冷静面对,对批评,认真倾听。“我不同意你说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话,是我们写作的指南,也是我们面对批评的态度。有的读者不同意我们的观点,驳议、商榷、批评,都是正常的文化讨论、思想交锋。仅有一种声音、一种色彩,是世界的悲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伟大民族的气质,也是一个强大国家的胸襟。既然我们敢于批评他人,当然也需要理性面对他人的批评。至于谁是谁非,读者懂得。 有人曾问,批评有什么用?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小儿科”。批评不求解决什么,批评作为一种现代文明,是社会良知的体现。只要社会存在批评的空间,这个社会就不会腐朽。对书法界以及文化界思考所形成的文章,是对反精神文明现象的揭露,是坚持批评强权、同情弱者、反省自我的现代价值观的体现。不管独立的思想、激烈的词语引起不满的程度有多大,写作十年,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斤斤两两。似乎勇敢,但缺智慧;有犀利语锋,无开张气度;作开启民智状,自身浅陋急需提高弥补…… 十年,中国社会风风雨雨,冷暖自知。在风雨中,也觉单薄、孤独,力不从心。“知耻而后勇”,在局限中寻找生命的永恒,终点不一定抵达,寻找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光辉。思想,永远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