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导语: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寒冷的冬天来临…… 宋代 李之仪《蓦山溪·采石值雪》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 平生选胜,到此非容易。弄月与燃犀,漫劳神、徒能惊世。争如此际,天意巧相符,须痛饮,庆难逢,莫诉厌厌醉。 冬日之雅趣,踏雪寻梅最得其乐。冬溪寒钓,千鸟飞绝。唯有雪中梅香。古有高濂“踏雪溪山,寻梅林壑。忽得梅花数株,便欲傍梅席地,浮觞剧饮,沈醉酣然,梅香扑袂,不知身爲花中之我,亦忘花爲目中景也”。 梅谱 水墨最能表现梅花的凌寒斗雪,铁骨冰心的风神骨气。梅的种类很多,画梅的表现方法也不同,有圈梅、墨梅、红梅、粉梅、白梅、绿梅之分。画梅以圈梅最难,不下功夫难以入格。因此临本以圈梅为主,同时兼顾红梅、绿梅的画法。圈梅法是一种用线条表现梅花的方法,这种方法由来已久,到南宋时已出现了专门的圈梅画谱《梅花喜神谱》。 画谱按梅花画谱按梅花不同的生长周期,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到“烂漫”、“欲谢”、“就实”等八个阶段,画出了不同姿势动态的梅花一百幅,圈梅法发展到现在已是一种非常基本技巧。 圈梅最重要的就是线条的组织,因此在圈梅时不仅要按花卉的生长结构描绘,还要从线条的疏密虚实、穿插布白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发挥出中国画线条特有的魅力。 《芥子园画谱》之《梅谱》也有诸多介绍。该画谱又称《芥子园画传》,中国画技法图谱,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谱》当之无愧也。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历代名家画梅 ![]()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元 王冕 《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 邹复雷《墨梅图》 《梅花水仙图》 佚名 上海博物馆藏 《墨梅图》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陈录《烟笼玉树图》 明 陈录 《万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录 《梅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王谦 《卓冠群芳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王谦 《梅石图》 明 王谦 《梅花黄鸟图》(左) 明 陈洪绶 《梅石图轴》 明 孙克弘 《梅竹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王醴《雪梅鸳鸯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梅花书屋图》 清 陈枚 《月下赏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灵台探梅图》 清 金农《玉壶春色图》 南京博物院藏 清 金农 《红绿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沈铨 《雪中游兔图》 清 沈铨《梅花绶带图》 清 恽寿平 《五清图》 清 萧晨 《踏雪寻梅图》 青岛博物馆藏
近代名家画梅 ![]() 陈半丁画梅 王雪涛画梅 董寿平画梅 齐白石 《梅花双蝶》 张大千 人物梅花 谢稚柳 《梅竹图》 潘天寿 《松石梅月图》 李苦禅 《晴雪梅花图》 黄胄《水墨梅花图》 1984年 谢稚柳画梅 黄幻吾画梅 来源:顶尖藏品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