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玉】前三十年人养玉,后三十年玉养人!

 天宇楼33 2016-12-22


willgem:珠宝一刊是珠宝玉石第一微刊,资深珠宝专家主编,是你珠宝玉石类「资讯·鉴定·收藏」最佳选择。和宝友交流,晒宝贝分享心得,查看文章末尾加入珠宝社区


这句老话在坊间流传得最广,可是“养”什么和怎么“养”可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可见,玉的范围本非我们所想那么苛刻,非白、青、黄、碧不为玉。你在河边捡到一块符合上述条件的石头就是玉。只是越到后来,我们自己把玉的范围缩得越来越小,反有点作茧自缚了。



自古以来,男人与玉的关系似乎就比女人与玉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上至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中至收藏佩戴,怡情养性,下至投资投机,彰显财富,男人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玉道德和玉文化。如今,玉已经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了,但是千百年来用一个象征财富的东西本身的特质作为道德的标尺,玉却是唯一的。




德这东西太抽象,不好表现也无法描述。但是玉可以。玉有石的坚实,石无玉的通透;玉有石的刚劲,石无玉的温润;玉有石的质地,石无玉的细腻。玉的物质属性恰好和古人所推崇的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以玉比德成为可能。佩戴、把玩,时时看得见、摸得着,便于随时随地躬省自身。



《说文解字》谓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管子》说:“玉有九德。”——仁、智、义、品节、纯洁、勇、诚实、宽容、条理。



《礼记·聘礼》中说玉有“十一德说”——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孔子说:“玉有十德。”《北齐书》明志之言流传最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不以玉德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动标准和指南。它的物质属性已被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玉文化。“君子比德于玉焉”,以玉比德,敦品厉行。



一个如玉品性的人,无论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彰显出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风格。经得起人生辉煌时的顺风顺水,也挺得住潮落时的寂寞和悲凉。高潮时的举止言行决不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懂得与人为善、平和待人的处世方式;潮落时则又能如一块璞玉,尽管尘土蒙住了光泽,内里依旧能晶莹剔透,并在再次出世时焕发出淡定后的温润光泽,如莲花吐芳,幽然无形,绵延不绝。这样一种玉的人格特质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推崇的并为之不断修炼自身以期接近或达到的境界。



自打有了玉开始,爱玉的人一天也没有少过。千百年来,玉这东西就像道德标尺的具象,看到它占有它并不表示真正拥有它,德与玉兼养,才能玉人合一,这种境界恐怕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悟得到,悟得透。因此一个玩玉的人所谓“前三十年人养玉”,不如说玉也在养人之德。



时至今日,能用玉的品性躬省自身的人少之又少了,反倒是做玉石生意的人常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焉”挂在口头作为售卖的噱头,不能不让人汗颜。当年孔子穷其一生才换得“金声玉振”的牌坊,如今却变成了稀松平常的四个字,是不是我们都麻木不仁感觉迟钝了呢?

来源:聚珠宝的空间,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