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考资料】2017高考文言文翻译课内对接

 山湖微波 2016-12-22

2017高考文言文翻译课内对接


一、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问:“何以知之?”

②何所……?    (……的是什么?)

例:《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例:《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   (拿……怎样呢?)

例:《愚公移山》:太行、王屋?          

《垓下歌》:虞兮虞兮?

⑤孰与……?    (与……比,哪个……?)

例:《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与蔺相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   (怎么……呢?)

例:《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能抗此难?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例:《游褒禅山记》: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     (……为什么呢?)

例:《鸿门宴》:?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例:《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之有?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例:《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  (哪里(难道)……呢? ……哪里呢?)

例:《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敢入?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一璧之故欺秦

⑥安……哉(乎)?   (哪里(怎么)……呢?)

例:《庄子·逍遥游》:燕雀知鸿鹄之志?(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    (不也是……吗?)

例:《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⑧……非……欤?   (……不是……吗?) 

例:《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   (哪里……呢?)         

例:《滕王阁序》:老当益壮,移白首之心

⑩顾……哉?   (难道……吗?)         

例:《为学》:不如蜀鄙之僧?(兼有感叹)

⑩独……哉(耶)?    (难道……吗?)         

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畏廉将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怜公子姊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例:《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②直……耳!   (只不过……罢了!)

例:《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不百步!”

③惟……耳!  (只……罢了!)    

例:《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待死!

④一何……  (多么……啊!)     

例:《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   (也真是……啊!)

例:《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盛矣!

⑥……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例:《〈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   (恐怕……吧?)(兼表反问)

例:《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吾私心剌谬?

②得无(微)……乎?   (该不是……吧?恐怕……吧?莫非……吧)(兼表反问)

例:《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

③其……乎?    (恐怕……吧?)

例:《师说》:皆出于此?

④……庶几……欤?    (……或许……吧?)

例:《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例:《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③其……耶?其……耶(也)?     (是……呢,还是……呢?)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正色?远而无所至极!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倒装结构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使百姓安定而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文:项王说:“沛公在哪里?”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例: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赵氏孤儿》译文:他的子孙在朝做官,凭什么惩治其他的罪人”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例: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③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 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等。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例: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2)格式:于(乎,相当“于”)十宾

例: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允许我奉您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④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并答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知识卡片】

一、古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二、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就是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即要主要应采用“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将原文中的词句全部落实到译文或对句子意思的表述中去,体现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句式上也保持一致。“意译”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三、文言翻译的方法:

增:相对于文言省略句式而言

换:将古代的说法换成现代的说法

删:文言虚词、发语词、词头等

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号、物名等

移:相对于文言特殊句式而言,翻译时应调整语序。

 

巩固练习――――文言文翻译练习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不拘于时,学于余。

1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4、夫晋,何厌之有?

1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1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1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0、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7、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2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3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8、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3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0、古之人不余欺也!

41、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4、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4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6、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4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49、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5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51、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5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5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5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55、无乃尔是过与?

5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状后)就能智慧通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定后)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4、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状后)

6、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

7、从事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8、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9、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宾前)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

10、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省略)真是令人奇怪啊!

11、不被时俗约束,(被动)向我学习。(状后)

12、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那就冒昧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也知道很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13、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判断)

14、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宾前)

15、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判断)

16、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它的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所以兵法忌讳这种情况,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到挫败’。

17、荆州依附曹操的百姓被兵势逼迫罢了,不是真心归附。

18、并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大势是长江。

19、一会儿,烟雾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20、、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2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呢?

2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

23、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

24、大王谋划这条计策的人是谁?

25、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活了下来;现在事情紧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26、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意外的变故

27、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想完全改变楚国衰弱局面,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多次表达志向

28、国君无论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人不想寻求忠臣来为自己做事,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的原因,是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

29、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郑袖迷惑,在外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了,土地被占领了,失去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

天下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30、我本来知道,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3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不善于作战),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32、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33、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

34、赵国曾经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35、有这样的形势,却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割让削减,而最终趋于灭亡。

36、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37、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之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他们的后代之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38、现在少卿您竟然让我来推举贤能的人,恐怕和我的内心相违背

39、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40、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41、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42、哪里用得着飞向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43、况且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44、孔子这类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45、老百姓都认为是吝啬的,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46、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47、您如果爱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48视力足够用来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49、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拜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50、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有空余时间去讲求礼仪呢?

51、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52、我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53、我的妻子认为,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54、触龙进去的时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以致连快走也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55、恐怕该责备

56、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57、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臣服,就要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和德化来使他们归附,已经使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