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的原则

 昵称2530266 2016-12-22


记得三十年前第一次读托夫勒[美]的《 第三次浪潮》,书中讲:电子技术对工作、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DIY(自己动手做)运动会兴起,核心家庭会瓦解等等。那时对这个预测很惊奇,感觉那是西方世界发展的未来,距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还很遥远。可是不到三十年,预言就实现了。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生活中我们大量使用电子技术产品,比如微波炉、自动洗衣机、电视机等等,手机、电脑则把我们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规则。

                     
我在6年前退休后,注册登记了新浪微博。当时是为了使自己退休生活更充实丰富。那两年也正是新浪微薄最红火的时期,每天都有几千万人在微博上看新闻和聊八卦,讨论和争论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中国人还不习惯平等、民主对话,常常因为观点不一致就进行人身攻击,并且脏话连篇。一开始我很不习惯,于是我把哈维尔[捷克]的《对话守则》贴到我的微博上。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没想到其实很多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对话守则》贴出后,我的粉丝一下子就激增到700多人。我在微薄上发帖或是评论,也都严格遵守对话守则,于是很受大家支持,连很多大v也曾在微博上与我互动。我认为哈维尔倡导的《对话守则》是现代文明对话的最基本原则,每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都应该掌握和遵守。

 

其实人类不同于其他任何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思想的起源不是独白式的,不是每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对话式的。 人们在进行思考之后,会不断通过对话进行分享和校验。没有人会离开对话者独立掌握语言和思想。 因此对话构成人类生活的一大本质特征。思想家、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认为对话的意义在于:“因为掌握了人类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才成为人性的主体,才能够理解我们自己,从而建构我们的认同。” 语言并不会天然产生和发展,必须通过与自身有关的人进行互动交往,每个人才会被带入到语言之中。 所以泰勒还说:“我们总是在同某种东西的对话(有时候是同它的斗争)中建构我们的认同的,这种东西是有意义的,他者希望在我们身上看到的。” 因此个人的认同本质性地依赖于其自身和他者的对话关系。因此,正常理性的人必须掌握正确的与人对话方式,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当我们面对网络上极大的信息量,由于存在着许多有害的、虚假的信息,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我认为首先要增强辨识力,但是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局限的。所以对那些难以分辨的信息,完全可以不马上判断真伪,不要急着下结论,对没有把握判断的信息,先留个不确定的空白。用年轻人的话来讲,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其实很符合大科学家玻姆强调的对话四原则:


1.对话各方先不要做出任何决策;

2.暂停对别人意见的判断;

3.同时每个人应当足够开放透明(在第2点基础上才容易做到);

4.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建议。


大卫·玻姆(David Bohm)原是量子物理学家,对量子理论和神经科学有卓越贡献,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但后来却因为麦卡锡主义而被迫离开了美国。于是他开始研究对话的问题,这就是后来在学、商、政都有深远影响的“玻姆对话”(BohmDialogue)。玻姆对话理论揭示了一个颇为人性的“不可协商”概念。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差异很大,大部分情况下难以协商,也无法用逻辑和理性达成一致,很多争执都来源于此。既然承认“不可协商”是客观存在的,却仍然要形成共识,就必须要用更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的方法来转换“不可协商”的焦点。这就产生了波姆对话四原则。它能够帮助消解那些不经意的伤害,可以引导一个对话过程慢慢走上建设性。对话中主要强调“自由空间”(FreeSpace)这样才能保证得到最大程度的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这个对话原则在西方很流行,因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儿童从早期教育就开始训练,要求孩子从小就养成尊重他人的思想。强调思想言论的自由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