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守望

 songsgt 2016-12-22

千阳县西关村:


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守望

2016.12.16

宝鸡日报记者 张帆 祝嘉


   在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有一座著名的望鲁台,为孔子弟子燕伋所筑。相传,燕伋在千阳设坛授教时,非常想念恩师孔子,于是每天用衣襟撩土,以垫足登高向东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座底径30余米、高10余米的望鲁台。


   千阳到曲阜,相距2000余里,燕伋凭栏远眺,是无论如何也望不到孔子的。然而,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让他十余年如一日,虔诚而执着地守望?在这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守望中,他又看见了什么?


一组壁画 讲述漫漫求学路


   沿着千阳县城的西大街前行,不出十分钟,就从喧嚣走到了宁静,老人们安详地晒太阳,妇女们闲适地拉家常,孩子们认真地写作业,这里便是西关村——一个闹中取静、返璞归真的小村庄。望鲁台就在村子旁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燕伋广场拾级而上,来到望鲁台景区,大门两侧楹联上写着“经纶满腹,尊师重教,业冠秦域称儒范;仁义立身,筑台望鲁,道传华夏属超贤”。穿过大门,一尊汉白玉燕伋塑像映入眼帘,燕伋手捧简牍,目视远方,迎风而立,衣袖翩然,似在思索,又似在期待。塑像后方,坐落着燕伋祠,据管理员介绍,常有本地村民前来祭拜,也有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不过进入冬季,村民和游客都明显减少,随风飘落的枯叶为景区增添了一份萧瑟和寂寥。燕伋祠内,燕伋塑像正襟危坐,东西两面墙壁上,画着一组讲述燕伋生平的壁画。


   公元前541年,燕伋出生于千河南岸的燕家山(今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自幼聪颖伶俐、勤奋好学。22岁时,遵父遗命,负笈千里,前往鲁国,从师孔子。23岁时,燕伋跟随孔子及子路等学生,周游列国,考察礼制。5年后,返回家乡,开始耕读生涯。公元前506年,35岁的燕伋再次赴鲁,跟随孔子来到齐国,接受了齐鲁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又过了5年,燕伋荣归故里,在家乡设坛授教长达18年,在西府地区传播儒家思想。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燕伋第三次前往鲁国,吊唁孔鲤,安慰孔子。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时年62岁的燕伋守孝三年。燕伋65岁落叶归根,怎奈思师心切、郁郁寡欢,与第二年追师而去。


一间塾坛 见证悠悠传道心


   在燕伋祠旁,有一间小院,安静地藏在山林间,院门上的牌匾写着“燕伋塾坛”。护院人一边扫地一边说:“随便参观。”燕伋设坛授教,原址早已无从追寻,现在这间塾坛是后人为感激和纪念燕伋而修建的。从公元前501年至公元前483年,燕伋继承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教乡亲邻里读书识字、崇德尚礼,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教育基础,更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秦国的土地上传播开来。也正因于此,刻于乾隆二年九月的《孔门先贤燕公墓碑记》评价燕伋道:“扶圣教于始兴,功不在颜(颜回,字子渊)、闵(闵损,字子骞)、游(言偃,字子游)、夏(卜商,字子夏)之后。”


   燕伋塾坛内有几孔窑洞,名为“群贤宫”的窑洞墙壁上绘有颜回、闵损、冉耕及燕伋等孔子弟子人像;名为“翰墨苑”的窑洞集中展示了全国书画界赞颂燕伋精神和品德的书画作品;名为“尚德宫”的窑洞也以壁画的形式呈现了燕伋“三赴鲁国”“铁肩道义”“路不拾遗”“筑台望鲁”等事迹。


   关于“铁肩道义”和“路不拾遗”,西关村流传着这样两个故事。

   传说燕伋赴鲁求学前,父亲为他做了一条桑木扁担。燕伋挑着扁担跋山涉水,甚至用扁担驱赶路上的豺狼和劫匪。与孔子周游列国时,燕伋又用扁担为孔子挑行李、挑书籍。返回家乡前,孔子题字“铁扁担”,作为对燕伋的褒奖。


公元前501年,燕伋请孔子到秦国讲学。途中,子路故意把一锭银子丢在路上,并竖牌“天赐燕伋一锭银”,燕伋看到后,在牌子上写“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孔子得知后,对燕伋大加赞赏,说道:“秦有汝足以,无需老朽。”


一座高台 承载款款尊师情


   燕伋最为世人传诵的,莫过于通过筑台望鲁而体现出的款款尊师情了。在西关村,只要说到望鲁台,村民们都能讲出其中的故事。在家乡设坛授教的18年间,燕伋对孔子的怀念日益加深却难以言表,于是决定筑一土台,登高望鲁,以寄相思。每天教学之余,燕伋都要去千河岸边取土,运到塾坛后的山崖上。他既不用箩筐,也不用簸箕,只用衣襟来兜土,以表示对孔子的无限虔诚。星移斗转,春去秋来,土台越堆越高,燕伋虽然明白,及时站得再高,也望不到鲁国,看不见恩师,但仍希望通过这种坚守磨练意志、承载情感。位于西关村望鲁台脚下的千阳县燕伋文化研究会学者们表示,筑台尊师,其心之诚,其志之坚,其举之奇,无人可比,因此,望鲁台堪称“中华尊师第一台”。


   燕伋为人们树立了尊师的榜样,其实,他的留给后世的并不止于此。千阳县文化学者王育林、蔺东学、李勤真认为,燕伋第三次在鲁国待了7年,其间,除了为孔鲤吊唁和为孔子守孝外,还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与颜回、言偃、卜商等人一起整理、修订了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而《论语》的编纂也离不开燕伋,孔子的最后几年间,颜回、仲由等人先后离世,只有比孔子小10岁的燕伋,擅长文笔的言偃、卜商以及经济实力雄厚的端木赐等人可以参与《论语》一书的编纂。而《论语》中之所以没有出现燕伋,或许就是他本人将其中涉及自己的提问全部删去,只留下“子曰”起头的孔子的回答。


  燕伋在《史记》《资治通鉴》《陕西通志》《凤翔府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而西关村里关于燕伋的故事,则是非到望鲁台而不可见不可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