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汉的天坛在宝鸡

 songsgt 2016-12-2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认为,祭祀是除军事之外的另一件大事,通过祭祀可以达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的祈福目的。12月5日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消息,首次披露了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据悉,血池遗址是首次在雍城郊外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较为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雍畤”遗存,也是秦国国君和西汉多位皇帝亲临主祭的国家祭祀场所——

 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最新考古发现:

秦汉的天坛在宝鸡
2016.12.6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

     在凤翔县城西北的柳林镇,有一座名曰“血池”的小村庄。据村里的老人讲,这个村名与古代的祭祀有关,相传这里曾是秦人祭祀宰杀牲畜的场地。

    一个古老的地名,一座神秘的祭坛,一群兢兢业业的考古人……时光荏苒,隐藏在这片土地上的谜团,正在被揭开——

 雍畤遗存形似天坛

       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位于凤翔县柳林镇血池村东至沟南村之间的山梁与山前台地上。今年4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凤翔县文物旅游局、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凤翔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截至11月,考古人员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2000平方米年度发掘任务,同时也结束了数年来对这处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目前,共确认相关遗迹包括各类建筑、场地、道路、祭祀坑等3200余处,取得了重要收获。

    由于雍州地势高,被古人认为是神明聚居处,在雍地进行祭祀,离神灵最近。雍畤文化遗存作为秦汉时期的国家最高等级祭祀典礼的产物,是中华礼制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史书上虽然有祭祀的记载,但“畤”(古代祭祀天地及五帝之固定场所)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一处重要遗迹“夯土台”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在遗址东侧山梁的小山头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通高5.2米、基座直径23.5米的夯土台。围绕它的是一个直径31米、口径宽5米、底径宽4.1米、深1.5米的圜状“壝”(即环围夯土台的围沟)。看上去,形似天坛的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从台顶面的迹象和台子周围出土的秦汉时期以及更晚的陶质屋顶建筑判断,古时在台上还可能建有亭、阁类小型建筑,且秦汉之后还曾沿用过。

    根据“夯土台”发掘点已有的信息,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地貌,及《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文献的记载,考古人员判断,它完全符合秦汉时期置“畤”的条件,即选址应该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筑坛须有“封土为坛、除地为场、为坛三垓”的形式和规模。此外,发现的道路遗迹则很可能与当时不同身份等级参祭人员所走不同的行道有关联,即文献所记载的“神道八通”。

    在对山梁高处的古遗迹调查中,考古人员发现不少夯土基址和战国至西汉早中期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从其规模上,可区分出从大型宫殿到一般小型建筑之大小不同等制,这与文献所记载雍畤应该有能够提供皇帝亲往主祭的“斋宫”、祠官常驻的管理与祭具存放场所的建筑群落背景相吻合。






 秦皇汉武在此祭天

       雍地具有悠久的祭祀传统,而秦汉时期在这里创制的畤祭则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雍地的祭祀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一直到西周晚期在此还有郊祭活动举行。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其都城——雍城郊外先后建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的雍四畤祭祀系统,使雍地不但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其祖先以畤祭天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原先东方六国的礼仪,在雍地举行加冕典礼和郊祀时候新的祭祀风尚;西汉早期,为了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经济,汉高祖刘邦实行“汉承秦制”的方略,没有在长安置新畤,而是继续沿用早先秦人设在雍地的旧制和畤祭的基础设施,并且在原先秦雍四畤的基础上增设了西汉时期的北畤,即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五帝系统,以郊祀雍畤作为王朝最高祭礼。

    西汉帝在雍地祭天礼仪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体现了国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和日丽的天气的愿望。从文帝到武帝时期的西汉帝王先后十八次在雍城郊外祭天,场面非常隆盛和壮观。

    根据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遗迹特征、古今地名的启示等线索,结合《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考古人员初步研究判断,血池遗址可能为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雍城郊外原隶属秦畤基础上设立的国家最高等级,专门用于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固定场所——北畤。该遗址是继礼县鸾亭山“西畤”相关遗迹后,首次在雍城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国家大型“祭天台”。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考古人员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车马”祭祀坑,马、牛、羊的牲肉埋葬坑和极少数的“空坑”等。其中,出土了玉人、玉璜、盖弓帽、车軎、弩机、铜镞等专门用于祭祀的文物2109余件(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田亚岐表示,已发现的三类祭祀坑的内涵,与文献记载的三牲献食、玉贝、“车马”之祭品种类相同,而以坑埋藏则是文献中对祭品“瘗埋”的重要处理方式。目前考古现场已采集到“空坑”内的土样标本,以检测是否有“血祭”的成分,探究“血池村”地名的来历是否与当时祭祀用牲的宰杀与采血场地有关。同时,通过对其他出土文物的器表检测,以检验是否有文献所记用火“燔烧”的痕迹。

  填补雍城考古空白

    雍山是华夏九州之一雍州的发源地。据《史书·封禅书》载:“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由于雍父居雍,轩辕黄帝曾在此地郊祭天帝。黄帝因郊祀雍畤,与古雍州有着不解之缘。而夏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把西北广大地区命名为雍州。

    到了秦代,秦人继承周人的祭祀传统,创新出“畤”祭祀方式。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的祭祀制度。祭畤这一国祭形式从春秋初期到西汉末期前后延续长达700多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秦汉史上绝无仅有。因而雍原曾被称作三畤原、五畤原,雍地成为当时祭畤文化中心。

    遗址所在的血池村为古地名,那么秦汉时期国家进行大型祭祀活动时,祭品和仪式过程是否与这个神秘的地名“血池”有关呢?

    田亚岐表示,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是关于“畤”遗存完整功能结构的首次发现,它以实际文化遗存印证了雍城这座从秦国迁都之后,历经秦代至西汉武帝时期,它仍继续作为秦皇汉武时期 “圣都”,以举行国家最高祭天礼仪活动之功能区的存在,填补了既往整个雍城遗址唯缺郊外以畤祭天遗存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了雍城遗址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文化内涵。

    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覆盖于东西排列、南北走向的三道峁梁及阳坡一面,遗迹相对密集。东南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此地沟壑纵横,植被丰茂,且处在秦汉时期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秦汉‘圣都’就在宝鸡!”田亚岐认为,雍山是古雍州的发源地,雍山曾先后是黄帝郊祭雍畤和汉高祖刘邦增置北畤所在。因此,雍山不仅是一处皇家祭祀文化圣地,而且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

    田亚岐说,从“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的角度,此次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对于深化秦汉礼制、秦汉政治、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此同时,他们今后将以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的考古成果为契机,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