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掉这5个错误,孩子会更喜欢你

 长沙7喜 2016-12-22

(Scott Listfield)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Толстой

1、命令、指挥、控制

告诉孩子去做某件事,给他一个命令:

*你怎么还不去做作业,快去!

*你必须在下午5点前回到家!

*不准哭!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不准再跟那几个成绩不好的坏学生玩!

很多家长常常脱口而出这些话,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父母的威信,自己说什么孩子听什么。长期以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只会产生两个结果,要么孩子成年后无法独立,没有主见,要么越长大越跟父母对着干。

2、警告、训诫、威胁

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你要是再哭的话,我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你要是作业不写好,老师就会把一个人关在教室里,不能回家!

*如果这次考试不能进入班级前20的话,那你暑假就别想出去玩了!

恐吓式教育估计是中国父母特有的传统教育理念。有意思的是,很多父母小时候也被这样恐吓过,明知道这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却愿意用这套最愚蠢的方法教导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招用来控制孩子太好用了。

3、归类、嘲笑、羞辱

让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

*你怎么能这么蠢,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你以后还会干什么?

*我上辈子作孽了,生了你这么一个没用的东西!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你再看看你自己!

很多家长误将这种羞辱性语言当作激将法来使用,以为可以激起孩子的斗志而发奋图强,但是这些语言除了让孩子越来越压抑、自卑外,没有任何作用。

4、规劝、说教、布道、说服

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见闻或者你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告诉孩子他怎样做: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好的条件,不要身在福中不是福。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听我的总是没错的。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很多事情要经过才能明白,身体力行过,结论才有意义。而很多家长都“仗着”自己生活经验丰富,粗暴地剥夺了孩子各种体验的机会。如果孩子不采用他们的意见吃了亏,就会收到他们的各种嘲讽,这是对“未过来人”成长权利的侵犯。

5、回避、转移话题、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

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说服他摆脱不良情绪,试着让他的情绪小时,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别再纠结这种小问题了,快去睡觉吧。

*同学之间吵个架太正常了,明天就好了!

*你伤心我理解,但我相信这只是一时的。

*不要紧张,爸妈等你考试胜利归来!

最后这点其实是很多家长和很多育儿类文章所推崇的。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安慰孩子,相比前面的几种沟通方式,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

但是这种沟通法很有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安慰犹如隔靴搔痒,表面上看用一种乐观的方式让孩子从情绪中走出来,其实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顾虑。

比如孩子在100米跑步时失误,最后没有拿奖,因此很难过。当他郁郁不欢地回到家时,告诉父母时,父母可能就一句“不就是个运动会的比赛嘛,不得奖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好难过的,下次争取下就好了”把孩子给打发了。

但是,因为挫败感而带来的情绪低落是没有彻底被消除的,孩子甚至会觉得父母一点都不理解自己。

我辛苦地训练了2个月,风雨无阻,最后是这种结果,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每个人在谈话的时候,都希望对方能理解他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他的言辞。

家长们可以回想下,当你跟你朋友吐槽诉苦时,如果对方直接蹦出一句“我觉得你太小题大做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你觉得你跟对方的谈话还能愉快地继续吗?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父母总是认为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想法设法让孩子迅速恢复常态。但是情绪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病态或危险的东西。情绪是短暂的,不会对孩子造成永久伤害。

让这些情绪消除的关键,是父母对这些情绪的接纳和承认,并通过具有共情作用的积极倾听传达给孩子。

当父母就学会了这样做时,即使孩子拥有强烈的负面情绪也会很快地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