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刀治疗带状疱疹

 天道酬勤更努力 2016-12-23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好发于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特别是口角、唇缘、鼻孔周围。患处往往先有感觉过敏和神经痛。随后出现潮红斑,继而变位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水疱,疱液澄清或浑浊。陆续发疹,常依次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各簇水泡群之间皮肤正常。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愈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全程约2-3周。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区,亦可见于腰腹部、四肢及耳部等。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对该病毒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多数是儿童)感染后,经呼吸道粘膜侵入体内,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侵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宿主的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患某些感染(如感冒)、恶性肿瘤、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器官移植、外伤、月经期以及过度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即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在该神经支配区内发生特有的节段性疱疹。


针刀医学认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易潜伏于人体,导致的电生理线路电流量的改变若处在人体能调节的范围内,可不发病。当人体由于长期不正确姿势导致的脊柱疲劳性损伤、积累性损伤、日常生活中的隐蔽性损伤等,使脊柱区带软组织损伤或骨关节移位、造成沿相应节段的感觉神经受压、牵拉、卡压,从而导致该感觉神经支配区电生理线路系统电流量异常增加、毫线终端电流受阻,表现出沿神经分布区的疱疹性改变。此外,药物性损害,射线的侵害性损伤等都可进一步激活以前人体已处隐蔽异常状态的电生理线路,此时,电流量异常增加,也可导致疱疹病毒活跃,使电生理线路毫线终端电流受阻,形成皮肤损害。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病毒的侵害,也不能导致皮肤和神经这些软组织的病损。


诊疗依据

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不难诊断。有时需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疼痛不著,且有反复发作倾向。

本病治疗所依据的理论是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理论,关于脊柱区带病因学的理论和关于人体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


根据针刀医学这三方面的理论,以及从带状疱疹发病部位来确定相应的支配神经的定位,我们就可以通过针刀和手法及适当的配合药物,来纠正相应神经受牵拉、卡压,或电生理线路电流量过于增加的问题,使疱疹得到根本性的治疗。


治疗

一、针刀治疗

()用针刀医学影像学读片方法,读脊柱相应支配段X光片,如沿56肋神经发病的观察第56胸椎,在股外侧发病的,观察第23腰椎有否骨关节移位,如有移位即以病变的椎体棘突为中心,在其于上、下一椎体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各定一点,并在此两点旁开各2~2.5cm处,各定四点,共六点,中间的两刀进针时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达椎管外3~5mm,然后掉转刀口线90°,在棘间韧带用切开剥离法,将其切开2~3刀,注意勿进椎管内。旁边的四针,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深度达肋骨横突骨面,然后将针刀小心移至肋横突关节,微微转动刀口线,将肋横突关节囊切开2~3刀。如腰椎移位的,针刀达后关节突骨面,将后关节囊切开2~3刀。

()如在脊柱区带范围内能触到压痛,结节,条索样改变者,让病人俯卧位,在其压痛点,或结节,条索处定若干点,在定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均和人体,纵轴平行深度达肋横突关节面,或腰椎后关节骨面,如在棘突间的深度在椎管外3 mm以外,各点针刀达相应深度后,疼痛的点进行纵行切开剥离或横行剥离即可,有结节和条索者,则进行纵行切开法或疤痕刮除法。

()检查后,无相应部位的椎体移位和脊柱区带疼痛,结节及条索样改变者即为单纯电生理线路障碍所致,治疗方法为:

在上肢的桡侧曲肘90°时,肘横纹的尽头,在患侧定一点,刀口线与桡骨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在患侧定一点,刀口线与第二掌骨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髌骨上方二寸处,在患侧下肢此处定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2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位于腘窝横纹中央,在患处定一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二、手法治疗

1.如属于颈、胸、腰椎骨关节位置变化的,针刀术后,即用颈、胸、腰椎整复手法。

2.如属于脊椎区带软组织损伤者,针刀术后立即在局部用指揉法按揉一分钟即可。

3.如属于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者无需手法治疗。

  三、药物治疗

  元胡10g      乳香10g     没药10g     丹参10g   

  丹皮10g      板兰根30g   生地10g     赤芍10g

  水煎服 一日一剂 分两次服

  在头面部发病者,可加川芎10g、菊花10g

  在胸肋处发病者,可加柴胡10g、木香10g

  在腰以下发病者,可加牛膝20g、黄柏10g

  西药:可在疱疹处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

四、康复治疗

1.如体弱疼痛较剧,无法忍受者,可配合使用神经阻滞疗法,如三叉神经阻滞、肋神经阻滞或相应节段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法阻滞,都可收到很好的镇痛效果。

2.手术后可在患处使用微波理疗,一日一次,每次二十分钟,连续五天。可预防和治疗感染,促进疱疹吸收和手术伤口恢复。


百家

解剖学习很重要。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成人皮肤面积平均1.6 m2,约占人体体重的16%。皮肤具有多种感受器和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能感觉冷、温、痛、触和压等刺激。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管道的开口处,皮肤与粘膜相连续,在眼睑边缘与结膜相连。皮肤借皮下组织(即浅筋膜)与深部相连。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从表皮衍生来的附属器官有毛发,指(趾)甲,其内大量的脉管和神经,真皮内的皮脂腺、汗腺等腺体也属附属器官,真皮内有适应于各种感觉和生理代谢活动的感受器。


一、表皮

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无血管分布。主要由角朊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和Merkel细胞组成。

1.角朊细胞 是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的上皮细胞,占细胞总数的80%以上。角膜细胞之间有一定间隙,可见细胞间桥,即电镜下所见的桥粒。根据细胞的分化特点,表皮由内外依次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基底层借助基底膜带与真皮连接。

1)基底层 位于表皮最外层,又名生发层。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是分裂增生能力最强的一层。

2)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10层棘细胞组成。棘细胞的张力原纤维特别丰富,维持细胞间连接,以适应皮肤的伸张牵引等外力的机械作用。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

4)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等角膜质层肥厚的表皮区,该层是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此外,基底膜带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除紧密连接真皮外,还是有渗透和屏障作用。表皮无血管,营养物质可通过此带进入表皮,代谢产物又可通过此带进入真皮,但又限制分子量大于40000的大分子物质通过。当基层膜带损伤时,炎症细胞、肿瘤细胞 和一些大分子可通过此带进入表皮。

二、真皮 

由原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组成,又分为乳头层真皮和网状层皮,两层间无明显界限。乳头层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有游离神经末梢和

Meissner小体。乳头层下方为网状层,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及皮肤附属器、肌肉等。

(一)胶原纤维 是真皮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乳头层的胶原纤维细小,不成束,方向不规则,网状层的胶原纤维较粗,囊状,呈水平方向排列。

(二)网状纤维 较细,分支互相交织成网状。主要分布在乳头层的皮肤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以及基底膜带的网状板等处。

 (三)弹力纤维 较细,呈波浪状缠绕在胶原纤维之间。它使皮肤具有弹性,拉长后可恢复原状。

(四)基质 为无定形均质状物质,充填于纤维和细胞之间,主要化学成分为粘多糖、水、电解质、血浆蛋白等。粘多糖使基质形成是有许多微小孔隙的分子立体构型。小于孔隙直径的物质可自由通过,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者,如细菌则被限于局部,有利于吞嗜细胞的吞嗜和消灭。

(五)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可见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嗜细胞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

三、皮下组织

直皮下方为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内有汗腺、毛囊、淋巴管及神经等。

四、皮肤附属器  由表皮衍生而来,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及指()甲等


五、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皮肤的血管    皮肤的血管主要有3个丛。最深的是皮下组织中的较大的血管丛,多并行排列在皮下组织的深部。真皮下血管丛在真皮下部,营养腺体、神经、肌肉等乳头下血管丛,血管丛经由纵行的交通支与真皮及皮下组织深部的动、静脉汇合。

(二)皮肤的淋巴管  皮肤的淋巴管比较发达。盲端起自真皮乳头的结缔组织间隙,汇集成皮下淋巴网。由于毛细淋巴管内压力低于毛细血管及周围组织间隙,且通透性较大,所以,皮肤中的游离细胞、病理产物、细菌、肿瘤细胞等均易达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被吞噬,或引起免疫反应,甚至进一步扩散。

(三)皮肤的肌肉   皮肤的平滑肌主要包括立毛肌、阴囊肉膜、乳晕的平滑肌和血管壁中的平滑肌。面部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属横纹肌。

()皮肤的神经   皮肤中有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

1.皮肤的感觉神经   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可分为3类:

(1)    末端变细的游离神经末梢,主要分布到表皮下及毛囊周围。

(2)    末端膨大的游离神经末梢

(3)    有囊包括的神经末梢  只占皮肤感觉器的一小部分,形态结构特殊。而且多位于感觉敏感的特定部位,主要有环层小体、触觉小体,Ruffini小体等。

2.皮肤的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和一部分汗腺。小汗腺分泌细胞受交感神经的胆碱能纤维支配。

六、皮肤的生理功能

(一)保护作用   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屏障结构,对机械性刺激、物理性损害、化学性损伤和微生物的侵袭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二)感觉作用   通过皮肤的多种感受器,正确地辨别外界事物。

(三)调节体温   皮肤在体温调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温的发散主要通过汗腺分泌、呼吸以及生理排泄等途径完成。防止体温低下,则有赖于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等。

此外,皮肤还有物质代谢,再生等作用。



针刀对医生的威力



宋兴刚

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特级专家

零基础学针刀?针刀操作遇到瓶颈?跟我学,我指导,你操作,你就会能!(←点击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