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英雄郑成功最遗憾的一战

 茂林之家 2016-12-23

问答

视频

探究

音频

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钖

字数:3520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在《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曾多次回忆自己跟随国姓爷驰骋疆场的岁月。有次甚至提到在南京地区战斗的事情,那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的军队在南京地区的征战中有何表现呢?


南京前哨战

自父亲郑芝龙降清之后,郑成功举起大旗成为反清的主力。他利用海上优势,频繁进攻清军沿海地区,并多次得手。在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他渐渐将目光凝聚到了南京。因为这里不仅拥有特殊的政治号召力,也是钱粮赋税重地,一旦攻占,便可扩大实力。


郑成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又称国姓爷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郑成功起兵十余万(包括随军家属)从浙江向南京进发。其实早在四年前,郑军就数次攻入长江。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首战定海,告捷。光焚毁的敌方船只就达百余艘,几乎把清军水师并不富裕的家底掏了个干净。


二战瓜洲,清军严阵以待。他们用铁索联结两岸,上设木栅,内布火炮,名曰“滚江龙”;又扎木排,周围木板,可容数百士兵,名曰“木浮城”。郑成功挑选数十名善泅者,乘夜斧砍“滚江龙”;又遣巨舰十余艘,火烧“木浮城”。仅仅一天便攻取了瓜洲。


三战镇江,南京提督管效忠亲率上千名骑兵杀来,直扑郑成功中军大营。郑军奋勇死战,几进几退,铳炮矢石,密如雨点。


经过几次拉锯,清军大溃,横尸遍野。战后,管效忠收集残部,仅剩一百四十余人。镇江大胜,沿途城镇皆降,南京门户大开。



错失大好机会

但是下一步如何进行,郑军内部产生很大分歧。中提督甘辉认为从陆路出发,一举攻克南京。这一观点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一则大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二则刚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最后郑成功决定水路进军,稳扎稳打。这个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之前在瓜州被击败的清军只用了两天时间就逃回南京。而此时南京城内人心惶惶,郑成功完全可以跟着清军溃兵,走相同的路,以最短的时间攻陷南京。


就这样,原本只需两三天的路程,从水路走了十多天。而且进击南京为逆流,且夏季并无顺风。郑军又用纤夫将舰队慢慢拉到了南京观音门外。就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一万清军从荆州顺流而下,抢先赶回南京安抚民心,参与防守。郑成功失去了“一鼓作气,速拿南京”的良机。


尽管如此,他还是拥有十几万大军,而南京不过两万人马,双方兵力悬殊,郑成功如果强行进攻,拿下南京还是有希望的。偏偏这个时候从芜湖传来清军守将欲降的消息,国姓爷派遣张煌言分兵去芜湖受降收城。


张煌言长期在长江地区指挥南明军同清军作战,可以说他在整场战役中最有发言权。可是从进入长江口开始,郑成功丝毫不采纳张煌言的建议,反而在兵临南京城下时把他支开,种种举措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郑成功的部队从仪凤门方向登岸,在狮子山一带扎营,对南京形成弧形包围。



低智商的诈降

管效忠自镇江败回南京后,便坚守城池不敢出战。为了缓解郑军的进攻,他决定诈降。


管效忠派人到郑成功大营请求:此次大兵压境,我们无力抵抗应当投降。但根据我们的习俗,必须坚持一个月。如果敌军刚到我们就望风投降,那是要牵连我们在北京的家属的。如果我们坚守一个月之后再投降,就算是对朝廷尽忠了,家人也因此可以免罪。


郑成功的手下马上看出了管效忠的诈降伎俩,纷纷指出这是缓兵之计,应该迅速攻取南京。然而可惜的是,郑成功却点头表示同意。后人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都是草草一句“成功轻信守军之言”,其实纵观此次北伐过程,前期贻误战机的事情是有的,但战场优势一直都在郑氏手里,至于为什么会相信这样的诈降,国姓爷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就是轻敌!郑成功对参军潘庚钟解释说:“自舟山兴师至此,战必胜,攻必取,彼焉敢缓吾之兵耶?彼朝实有定例,尔勿多疑。”经过南京外围的几次大捷,郑成功已生骄心,也因此相信管效忠的一月之期是逼不得已。


其次,松江提督马逢知有投降的倾向,和郑成功私底下接触过。因为马部都是骑兵部队,他希望马逢知投降之后会派兵参战,所以趁这个时间段等待马逢知的抉择。


再次,郑军的攻城火炮需要从船上拆卸,此时火炮尚未全部到位,需要时间。

最后就是郑成功本身的原因,他希望可以和平攻占南京。毕竟郑军水战无敌,陆战却不如清兵,如果强行攻城会导致重大伤亡。


诈降成功之后,清军乘机迅速调兵遣将,收容州府兵三万,临时征集乡勇两万,至此,城内清军骤增五万余人。

放任清军入城

七月十六日,驻守于仪凤门外的郑军见攻城的命令迟迟未下达,干脆跑到河边撒网捕鱼。清军看到对方军纪涣散,觉得是个好机会,便突然从仪凤门杀出,对郑军发动进攻。


虽然最后击退来犯的清军,但郑成功勃然大怒。他派人去问询事情经过,该部的将领余新竟然大言不惭地称自己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上钩,并说:“军机变通,总在将妙其用。”


郑成功当然不相信余新的话,由于仪凤门是清军最重要的突击方向,而这里的驻军只有余新的前锋镇以及萧拱宸的中冲镇,兵力相对单薄,郑成功准备派左提督翁天祐率军加强防守。


可是余新担心自己的功劳被别人抢走,便夸下海口说自己不用别人支援。郑成功轻信余新的话,将翁天祐的军队又调回原处,致使仪凤门一带的防守力量严重不足,为后来的南京战役的惨败埋下祸根。


而在关键时刻,郑成功一直想争取的马逢知却以家眷都在北京为由,否定了先前投降的计划。

兵败南京会战

国姓爷经过清军仪凤门的突袭和马逢知的变卦,再加上攻城准备基本做好,终于在七月二十日传令各部:两天后对对南京城发起总攻。



七月二十一日,郑成功接到线报,南京城内清军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出城决一死战。这并未引起他的重视,却让他取消了原定于二十二日的进攻计划。七月二十三日,清军数万人马再出仪凤门,袭击郑军前锋镇的驻地。余新在郑成功面前吹嘘的“严密如铁桶”的防线,很快就被清军所突破,反倒陷入敌人的重兵合围之中。最后镇将余新战死,前锋镇几乎遭到全歼的命运,而协防的中冲镇也同样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副将萧拱柱战死,指挥官萧拱宸跳水逃命。


清军在夺取前锋镇的阵地后,集结重兵在城外驻扎。此时,战场形势发生变化,郑成功将重点转向歼灭城外的清军部队。


他先将大本营移至幕府山,然后在观音山一线部署重兵,同时准备了一支兵马由水路抄截清军的后方。同时,郑成功严令观音山一带的部属,没有接到自己的亲口将令不得擅自出击。正是这条束缚住将领手脚的命令,彻底葬送了观音山一带的郑军。


就在郑成功准备在第二天夹击来犯清军的时候,当天夜里,清军梁化凤突袭神策门外郑军,喀喀木则出仪凤、钟阜门,绕至幕府山后夹击郑成功大营。


梁化凤的军队连连击败郑军各部,此时埋伏在山中的甘辉、张英不见郑成功发出约定信号,不敢擅自行动。而陈魁、林胜见中军大营为清军所围,疾趋赴援,陈魁中箭身亡,本部士兵被击溃。驻扎在山上、山腰、山下的郑军相隔有一定距离,这给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被分割后的各部队,在黑夜中也无法判断战局的进展,在没有得到郑成功命令之前,只能原地待命。


郑成功发现清军夜袭观音山之后,便派出右冲镇、右虎卫镇前往支援,但是观音山地势难以顺利攀爬,还没等援军爬上山,山上的驻军便已经被清军所击败,前冲镇的指挥官蓝衍阵亡。随后的增援部队也被梁军击败,根本无法向郑成功及时传递消息。清军乘胜从山上冲下,袭击甘辉的部队。


甘辉的部队不过数千人,而清军则有数万人之多,虽奋勇作战,无奈寡不敌众,只得突围,为梁化凤截击,甘辉被俘,张英阵亡。




郑成功在幕府山上见诸镇军力战不支,即命参军潘庚钟代理指挥,自带随从去江边调集水师登岸参战。如此关键时刻竟然离开指挥位置,致使各部更加难以协同。恰逢江水退落,战船无法靠岸,水师的增援部队只能望山兴叹。


山下的左武卫镇、左虎卫镇是郑军精锐中的精锐,但随着观音山上的郑军被击败,这支军队已经到了前后无援的境地。孤军奋战,怎奈大势已去,左武卫镇与左虎卫镇的大部分士兵都血染观音山。郑军中军各营与清军激战,伤亡惨重,潘庚钟亦战死。


负责堵御大路的后提督万礼,在观音山失守后,同样陷入清军的首尾合攻之中,万礼战死,宣毅左镇的指挥官万义跳水逃生。郑成功见败局已定,下令各军上船,撤往镇江。至此,南京城外观音山一带的会战,以清军的大胜而告终。


观音山一战,郑军最精锐的部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损失了好几位优秀的将领,郑军上下一片哀情,军心大乱。而且更严重的是,在南京城上游的张煌言部与郑成功的主力被分割开。致使张部成为孤军,最后战败。南京战役失败,清军乘胜追击,原本归顺于郑军的各城邑又纷纷降清。

决定收复台湾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作为反清的后方基地。




随后郑成功发动了收复台湾的战争,也正是这场战争成为了郑成功一生里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