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的体质因素(遗传)和后天失养、嗜食肥甘厚味、感受外邪、情志内伤、劳逸失度、气滞血瘀等诱发(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对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了解甚少或根本不了解,以致上当受骗,放弃正规治疗,寻求偏方验方,仙丹妙药,结果影响了病情的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就和大家谈谈中医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适应证有哪些,以便很好地配合医生控制代谢紊乱,提高生活质量。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 一、合理调摄饮食,避免偏食偏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就认识到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黄帝内经》中解释消渴病“何以得之?”时曾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曰:“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景岳全书》载:“消渴病,其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饮食丰美生活富裕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并要用控制饮食治疗。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糖尿病的先驱,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代王焘还提出了此病“……忌粳米饭、李子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还提出不可过饱,以清淡为宜,禁食辛辣刺激及煎炸之品。这些足以证明控制饮食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措施。 二、适当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诸病源候论》在论述消渴病的治疗时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亦不能强所不能堪耳”。孙思邈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治疗,“以不疲劳为度”,“不要强所不能”。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值得推荐的是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三、调摄情志,怡情养性 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志与健康的关系。长期的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肺津,下劫肾阴,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如《内经.灵枢》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谓:“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情志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恬淡虚无、高下不相慕”,怡情悦志,胸襟开阔,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四、顺乎自然以养生,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强调顺乎自然以养护正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病人要有与疾病长期做斗争的思想准备,学会自我调护,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颐享天年。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儒门事亲》亦告诫人们,要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并认为,“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为忧”。但自我调养,决不等于乱服或长期服用滋补品,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属实证,补药有百害而无一利。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阴虚火旺的患者,服用人参导致鼻衄、齿衄或口干多饮的上消症状加重的实例,应该引以为戒。 五、适当的中药治疗 首先应该明确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均适合中医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是不适合用中医治疗的,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没有西药强,但它注重整体调控、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适用于2型糖尿病病情属于轻、中型患者,以及慢性大小血管神经并发症早期。当中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要及时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合用时,应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至于服用何种中药合适,最好找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以免影响中药的疗效。因为中医是重在证候的识别而西医重在疾病的诊断,如金匮肾气丸是张仲景创立治疗消渴病的经典方剂,但只适用于属于肾阳不足的消渴病,而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则不对证,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