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礼策划师是怎样炼成的?

 李涣 2016-12-23

01

婚礼策划师的培训目前还小有市场,很多人都在搞各种培训班,一个培训班3天时间,最多一周时间,几千块钱,没了。

有人就在抱怨,一点东西都没有学到,很坑人。

当然,我不否定有些培训班的确是没什么干货,但是,我也相信,这种结果也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毕竟,敢收你几千块钱的培训,如果不讲一点点东西,怕是谁也不敢去开这个班。

为什么报了班却觉得没用,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学习者自己身上。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上课只是专心记笔记认为下来复习一下就能够完全理解了。

看看我们平时认为很好的学习方式:

1.订立计划(我要报个培训班)

2.实施学习(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

3.回顾整理(回头复习,甚至画一个思维导图之类的)

以上者三个步骤还算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了。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把知识记到笔记本上就算是学到东西了,甚至认为,把知识记到脑袋里面就算是学到东西了。这是错误的想法。

那怎么样才算真正地学到一门知识了呢?

用起来。把知识拿来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这不是我说的,是采铜说的。甚至也不是采铜说的,很久很久以前都有人这么说了,比如“活学活用”这个词语不最后也强调“用”吗?

但是,最近一次提醒我知识要用起来的却是采铜的新书《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书中说到,按照上面几个步骤来学习,其实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原来这个知识是别人的,但是现在成了你的了。

然后呢?对你有任何一点点影响吗?

你的思维方式,你以前的知识构成系统,你的行为方式,有做到一点点的改变吗?

如果没有,那你就是知识的搬运工。

要学习知识,就一定要将知识运用起来。

我以前讲了很多谈单的技巧,但是估计对很多人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多半就是读了,觉得不错,点个赞。或者顺手收藏。然后束之高阁,永远不理。觉得这样就算是自己学到知识了。

NO!

学习知识最好就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像是如果你看见了一篇不错的谈单技巧,那么你就在平时的工作中运用起来,而不是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完事儿。

02

单单是做完了还不行。

还得反思,还得进行复盘。

比如见一个客户,不能说是见完了就完了。还得想想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采铜的方式,如下:

信息:哪些信息有价值,哪些没有,从何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得到了哪些信息,遗漏了哪些信息?哪些渠道的信息没有价值?……

预期:做事之前是否对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为什么没有达到这种预期?我的语气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进程?今后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么评价这件事的结果?评价的时候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工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工具?工具起到作用了吗?如何改进?

情绪:在做事的过程中情绪状态是怎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是什么引发的?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我是如何应对的?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需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在做事过程中,我发挥了哪些优势?是否有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缺憾:在做事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进?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这些评价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的影响是什么?对周围的人,对社会,对世界的意义是什么?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复盘还应该注重及时性,做完一件事情,最好做完之后马上就发复盘。因为这个时候记得的事件过程中的细节是最多的,所以最能够反映出事件当中的一些细节。同时复盘的时候还要梳理反应链。纵观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转折点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当然,如果你对某一个事件或者活动都不想改进了,或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想了解的,那么你根本就不会去主动去发现问题。

所以,首先要自己想从中获益,然后才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拿我读书的事情做个例子吧,恰好最近感受比较深。

自己想要学习一些关于市场营销,关于消费者需求,关于品类的知识,于是自己就针对个问题,专门选了一批书进行阅读,原来看书也就是泛泛而看,觉得看了似乎也没有什么收获。但是这一次看书的目的性很强,于是拿到一本书不再是从第一页翻起,而是找到目录,看到哪一章节可能会解决我心中的疑惑,那么就从那个章节看起。

按照这种“问题”→“读书”→“答案”的模式,觉得读书的时候受益很多。

总结一下就是:

读完采铜这本《精进》,总体来说感觉还是非常好的,他不仅讲了一些理论还讲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论,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写的一个思维导图

祝大家生活愉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