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宇:“三医联动”的理论基础:医疗的商品化和去商品化

 秋天的海 2016-12-23

  第二个标准:按需要生产,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靠“全民医保”也解决不了,而只能靠公立医院改革。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是为了需要而生产、为了使用价值而生产,医疗的使用价值就是健康、而不是为了利润。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通过全民医保“购买服务”就能买到符合人民健康需要的医疗服务,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购买服务”,顶多解决了一个“谁来购买”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在“购买服务”的机制下,医疗机构的目标仍然是追求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要是“购买”,不管是个人买、医保买,道理是一样的,无非是出钱的人变了,但是医疗服务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变。

所以,这就是今天医改,为什么已经实现了巨大的投入,但是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受并不深。根本原因在于医疗服务商品化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比如,分级诊疗、医联体为什么效果不好、基层医疗为什么没有吸引力,根本原因就是,医疗服务商品化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基层是使用价值高、但价值低的地方,按照商品化的生产方式,就永远改变不了基层薄弱的状况,实现不了分级诊疗。只有营造一个“按需要生产、按需要分配”的机制,才能实现让更多资源和患者下沉到基层,因为基层的需要最大。陈秋霖博士的研究也表明:在医保体制下,医院并没有动力把更多资源放在预防、初级诊疗等领域,因为医保仍然是一种刺激治疗服务、刺激费用上涨的体制,商业保险尤其如此。

最近,也有的同志质疑,医改实现公益性了,医院、医生和药厂怎么还有动力干活,主张“不能把趋利当罪恶”。这句话抽象地说是正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应该抽象地说利益,而是要说谁的利益、什么样的利益。我们讲的破除逐利性,正是在承认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前提下,破除医疗领域不正当的利益,特别是医药流通环节的超额利润,这种利润是价值,但是不是使用价值。

四、三医联动的根本就是实现“一手托两家”,通过政府对公立医院直接投入,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去商品化”

三医联动的根本,就是把患者的健康和医务人员的收入统一起来,也就是把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起来。所以,三医联动的核心是医保和医药的联动。目前,正是由于医保和医药不联动,所以医保只能向医院“购买服务”,只要是购买服务,就解决不了商品化的问题,医院就是为了逐利和生产、为了报销而生产,而不是为患者利益而生产。而不是患者健康水平越高,医院的价值越高。

如何实现通过“三医联动”实现“去商品化”呢?我始终认为,必须实现医保和医疗“两家变一家、一手托两家”,通过整合医保资金和医疗服务,实现对公立医院建设、运行、人员费用(三项均不可或缺)的直接投入。在德国、法国这种社会保险模式的国家,社会保险也是对公立医院直接投入建设、运行甚至人员费用的,并对价格和工资进行严格管制,社会保险已经很类似于财政部的财政投入了。实际上跟英国模式的运行机制已经相差不大。

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去商品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建设、运行、人员费用直接投入,改变资本(包括国有和民营)扩张而导致的医疗服务商品化,通过“赎买”资本和医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营造非商品化的小环境。所以,“养人养机构”比第三方购买服务更适用于医疗领域。

另外,上面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的。即使是在西方经济学框架下,政府直接举办公立医院也有充足理由。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Hart的不完全契约理论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他就说,如果契约是完全的——什么叫契约是完全的?我给你10块钱,你给我一个本子,这是很明确的,看得见、摸得着。但医疗领域大部分契约是看不见、摸不着、不确定性强、有很大风险的,如果要让这样一个契约起作用,就会产生非常巨大的交易成本,包括监管的成本。解决的办法是,当不完全契约的程度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干脆买家和卖家合二为一,自己直接办。我们政府为什么要直接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就是把外部契约内部化,而不是说先让医院有一个追逐利润、导致价值和使用价值背离的动机,然后再通过外部的监管、竞争、购买,去纠正它。纠正也能做到,但是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美国的成本高。

五、政府主导还不够,关键是去商品化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一直有争论。最根本的可能还在于商品化还是去商品化,具体地可以分为如图四种情况。

政府主导,可以用非商品化的方式来主导,也可以用商品化的方式来主导,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现状。你看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但是它是一个追逐利润的、商业化的运行方式。而我们的医改,就是既要实现政府主导,更要实现去商品化,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政府主导是能够实现去商品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北欧、西欧一些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去商品化,是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是去商品化的。但是政府主导并不是自动实现去商品化,还需要正确的体制机制。

市场主导,既可以是商品化的,这就是早期的资本主义,包括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早期,也有过一段类似的青涩的经历,但这个阶段应该过去了。

而市场主导能不能实现去商品化呢?在理论上有可能,但是在实践中还没有普遍出现这样的成功实践,顶多有个别私人资本主动举办公益性医疗机构,但是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大环境下,这些资本很难独善其身,就更不用说发展壮大。美国虽然有梅奥这样的诊所,但是大环境却是高度的商品化的医疗体制。

靠市场和社会实现医疗的公益性(去商品化),只有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因为那时候国家和政府都消亡了,自然就没办法政府主导了。社会真正的变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觉悟,不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背离了。但是在现在说仅仅依靠市场就能实现公益性,这是严重地超越历史阶段。

六、结语

1、三医联动的关键是改革改变医疗服务的生产方式。如果生产方式不改变,形式上的联动没有用。

2、三明等地最重要的经验,在形式上是三医联动,实质上是通过三医联动实现“去商品化”,也就是“三回归”。

3、三医联动和三回归是一致的。问题的关键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部门利益为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