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说话,是一辈子的修行!

 罗清军 2016-12-23
 

跟几位妈妈聊天,一位妈妈说孩子正在跟他们夫妻生气。


原因是孩子不爱收拾屋子,弄得家里到处都是书和玩具,让孩子收拾,就嗯嗯的敷衍着,后来她实在受不了了,就帮孩子把屋子彻底收拾了一下。


可孩子非但不领情,还质问起她这个妈妈,为何要随便动他的东西。一直嚷嚷,说自己这个不见了,那个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后来,孩子爸爸看不过去,对孩子吼:“你自己东西自己不放好怪谁啊,再说家里哪有一件东西是你的?你自己赚了一分钱了吗?”


孩子就不说话了,房门一关,开始用沉默抗议。


妈妈是想让儿子养成收拾屋子的习惯,儿子是想让父母尊重自己的隐私空间,父亲本意是想让儿子好好跟妈妈说话,却表达成了对孩子经济地位的嘲讽。


结果是妈妈委屈、爸爸发怒,孩子窝火。两口子跟孩子这场架吵的莫名其妙,最后说的完全不是一个事儿。除了浪费了时间,挑起了争端,丝毫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说话,也是一种修行


记得小时候在一位同学家里玩,她爸爸妈妈当着我们的面就开始吵架。


事情起因是同学爸爸要出去喝酒,妈妈不同意,说爸爸就知道跟一群狐朋狗友瞎混。爸爸说自己的事情轮不到别人来管……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到摔桌子摔门了。


后来同学妈妈放出话来,说日子不过了。同学吓得直哭。


周围一位邻居奶奶听到动静过来劝架,拉着同学妈妈的手,问明事情的原委。就开始劝和:


“你看孩子们都吓成什么样了,她们小孩子都知道,闹着玩不能抠对方眼睛。你们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说话非要戳对方心窝子呢。在一起过日子,得多积口德才能过顺当。”


儿时不太明白,现在想来邻居奶奶的话很是智慧。


佛法里面就有一种叫做“造业”的说法,我们人每天的一举一动、一词一字,都会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有清净的业、有烦恼的业。


一个业造出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一个影响串联着一个影响,如此重重无尽,扩散出去。


一家人在一起,总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但是不同的处理态度,不同的遣词造句,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非要用言语做武器,以对方的尴尬窘迫,一言不发为胜利的家庭,一定是彼此消耗彼此不满的。能好言相劝,有商有量的家庭,一定是彼此滋养彼此尊重的。


想养育一个阳光快乐,知书达理的孩子,就非要父母先广积口德,维护好家中这份亲密关系不可。


耐心,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最近“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一个才四年级的男孩子,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孩子一身。


整个事件是让人气愤的,也是让人心疼的。只有一点稍微让人感到一点点欣慰,那就是孩子母亲的态度。


她耐心的倾听着孩子,坚决的维护着孩子,就像最初曝出事件的文章标题一样:《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


别小看这种耐心倾听的力量,有时它可能是想孩子表达自己的时候,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我见过一个孩子,同样也是经常在学校被别人欺负,但是他回家之后却不敢跟父母说。因为他也好面子,可能对方踢了他一脚,他跟父母说:“某某今天推了我一下”


而他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是告诉他以后不要再跟这个同学玩了,或者跟他说,下次有他再推你,你就打回去。再然后父母就开始若无其事的做自己的事情了,催他吃饭催他写作业。


如此两三次后,他便很少再跟父母说自己的遭遇,越来越沉默寡言。


我们成年人,不会跟一个一直在我们面前玩手机、没事儿就批评我们、打断我们的领导或同事交心。孩子们,也不会给没有耐心听他们讲话,忽视他们感受,对他们轻易下判断的父母信任。


想了解孩子,想保护孩子,想让孩子对你有尊重有信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付出时间和耐心。让他们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守护他们的决心,让他们知道父母是自己最大的后盾和保护伞。


父母的耐心,是与孩子沟通的前提,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沟通,需要讲究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你怎样说他就怎样听。像最开始那位妈妈家里那样,一言不合就吵一架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想让家中开战,沟通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低声说话,比吼骂管用多了


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说跟女朋友吵架的时候,不管你对还是错,只要你声音提高了,吵架的原因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后面全程就变成:你竟然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试试?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当事者的态度。


跟孩子说话,如果你的声音提高了,或者他的声音提高而激怒你了,这个事情就不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变成了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双方为了面子、尊严和地位,开始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样即使你用强势的态度压制了孩子,也不能让他从心里服气。最好就是把声音放低,温和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些事儿不商量,收回主动权


跟孩子打交道与我们跟大人打交道还是不同的,因为孩子并没有到一个可以理性的去判断是非对错的程度。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一味的跟孩子商量,让孩子做主,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比如妈妈想让孩子养成收拾屋子的习惯,每天跟孩子说:“儿子,你屋子太乱了,收拾收拾好不好?”,“能不能把你的屋子收拾一下?”这些诸如“好不好”、“能不能”、“好吗”这种试探性的词汇,会让孩子理解为,这件事有商量的余地,他可以自主决定。


当一件事情父母认为可以给孩子做主的时候,就用商量的口吻。如果是原则性的,或者一定要孩子去做的,就要用坚决的句子跟孩子表达,去掉疑问语气,不让孩子讨价还价。


表示出你的关心,也可以给出你可控的条件


初秋时候朋友圈一位妈妈晒了孩子罚站的照片,因为她带孩子去广场,广场里有个水坑,孩子非要在水坑里跳来跳去。


她跟跟孩子说了好多次不要跳不要跳,孩子就是不听。最后她把孩子拎回家罚站。


问她为何不让孩子跳,她说孩子没穿袜子,怕孩子脚上沾冷水着凉。


很多时候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只是告诉他不要、不行、不许。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关心,而是父母对他的阻碍和对立。自然也难以配合。如果父母能够说明道理,并给出一个父母和孩子都能接受的条件,事情就容易多了。


例如跟孩子说:“不能跳水坑是妈妈担心你会着凉,着凉可能要发烧、拉肚子,去医院排队打吊针。妈妈可以带你去旁边的台阶跳,或者我们明天穿多点再来。”孩子想必也不会非要跟妈妈对着干了。


作家刘震云曾说,人生在世说白了也就是和七八个人打交道。剩下的人也许只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谈。不好好说话伤害最多的就是你最亲密的人,他们也是最爱你的人。


身为父母,和孩子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本身就是分内之事。如果我们对陌生人谦和客气,宽容耐心,却忍不住对孩子飙狠话,把最坏的脾气砸向他们,那么有问题的绝对不仅是孩子,更要检讨的是我们自己。


因为教育好子女的第一要诀就是,有话好好说。

文 | 雨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