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张子琳 秦伯未 刘绍武 [ 郝大夫的博客] 郝大夫的博客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12-23


张子琳临床经验
张子琳论治便血:

1.劳倦内伤属气虚用黄土汤:灶心土焦白术炙甘草熟地炒黄芩阿胶附子。阴虚内热者去附子,加生地;气虚甚加人参;下血多加仙鹤草椿白皮乌梅。若肝经怒火,肺经抑郁引起血不藏摄者,用归脾汤加栀子麦冬五味子阿胶。若久病体虚过甚,下血太顿,脾肾不固,用人参养荣汤或者胶癌四物汤加巴戟天。

2.湿热蕴蒸下注大肠,损伤阴络,用张仲景赤豆当归散合景岳约营煎,赤豆芽当归生地赤芍黄芩地榆川断甘草槐花荆芥炭乌梅,火盛加栀子黄连龙胆草气虚家人参白术,气陷加升麻防风。

3.脏毒下血,脏毒肛门肿痛,下血多浊大肿大毒便血,宜血证论解毒汤,大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赤芍枳壳连翘防风甘草。如大便不结肿痛不肾用四物汤家地榆荆芥槐角丹皮黄芩地肤子薏仁槟榔。脏毒日久不愈,此治肝胃,治宜清胃散加金银花土茯苓防己黄柏砂仁车前子以升清降着则脏服可愈。

4.肠风便血。肠风肛门不肿痛,下血多清,治宜清火养血为主,火清血宁而风自息矣。用槐角丸(槐角地榆黄连黄柏黄芩生地当归川芎荆芥防风侧柏叶枳壳乌梅生姜汁)。如系外风挟热下血者,用葛根芩连汤加荆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慢性,使内陷之邪上升外达,不致下迫肛门而肠风下血自愈。
医案:肠风下血方,治疗日久滑脱,其下血益甚,治宜收摄兜涩,且清血分之热,乌梅当归白术椿根皮槐角阿胶诃子枳壳大黄僵蚕黑地榆黄芩甘草,此方不论远血近血以及痔疮瘘管出血用之皆效。

张子琳治疗遗精:梦中遗精,心肾不交,治当清心摄肾,用《证治准盛》茯神汤:茯神远志石菖蒲茯苓炒枣仁人参当归甘草黄连莲子,此方适用于欲火太盛,思想太远,君火妄动引起的遗精,也可以用三才封髓丹酌加黄连竹叶之类以清心泄火,常有良效。
本病如系肝火淫于内,魂不守舍引起淫梦失精者,也可暂时用龙胆泻肝汤。若心有妄想,所欲不遂,心神不安,君火偏亢,相火妄动,干扰精室,宜清心安神,可用黄连清心饮(:茯神远志妊娠生地甘草当归莲子心枣仁)或者用妙香散(人参益智仁龙骨茯苓远志朱砂甘草)安神闭精。
滋阴补肾泄相火,用六味地黄丸加芡实莲须金樱子五味子莲子菟丝子等固摄之品。
若遗精频作,日久不愈,用金锁固精丸。
若精关久滑,不梦而遗精者,用桑嫖硝散:人参茯苓远志菖蒲龙骨龟版当归,一固且止脱。有壮年久旷精满而遗者,宜用生地知母黄柏远志石菖蒲茯神莲子等清心安神。
滑精,属于肾虚不固,用固精丸(牡蛎菟丝子韭菜子龙骨茯苓五味子桑嫖硝白石脂)以及内补鹿茸丸(鹿茸菟丝子沙菀子白吉利肉苁蓉蛇床子肉桂黄芪紫菀附子桑嫖硝阳起石各等分为丸)上述两方交替服用更好。
如精关不固,遗精日久,如水之漏而不能约束者,用文蛤240克茯苓龙骨各60克研末为丸,如加入莲须莲子肉芡实各六十克菟丝子一百二十克牡蛎三十克山药糊丸其效果甚佳。如因房劳过度下元虚惫,寐则阳陷而精遗不禁者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龙齿等。

阳痿用右归丸和赞育丹。赞育丹方:熟地二十四克白术当归枸杞子焦杜仲各九克仙茅六克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各九克韭菜子蛇床子附子肉桂各六克。若虚甚加人参鹿茸。两方以赞育丹效果最好。此外,八味丸加人参肉苁蓉枸杞子效果也好。《傅青主男科》用熟地三十克山萸肉十二克肉桂九克茯神九克远志巴戟天肉苁蓉杜仲各三克人参九克白术十五克,谓屡用屡验方。
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湿疹用四物清疹汤,四物汤加苦参白癣皮蛇床子地肤子。加减:上肢加荆芥防风;下肢家苍术牛膝;疹块色红者加丹皮浮萍;有热象加生石膏知母;痒甚加蝉衣白吉利;皮肤干燥起屑加首乌;流水加薏仁木通;红肿加金银花连翘。
治疗脾阴虚用五味异功散(四君子加陈皮)化裁:以山药易白术,以沙参易党参人参再加麦冬石斛莲子扁豆鸡内金。

口病1.

口酸,肝胆实热,用左金丸加神曲龙胆草或者小柴胡汤加龙胆草。

2.口苦:胆火上犯,用龙胆泻肝汤或者用小柴胡汤加麦冬枣仁,不应再加黄连龙胆草,心热也会口苦,宜黄连泻心汤。

3.口酸苦:肝胆火,方中加龙胆草柴胡青皮。

4.口甜,脾热,用泻黄散加佩兰。

5.口辛(辣)肺热,用生脉散合泻白散加黄芩。

6.口咸,肾液上乘,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乌贼骨。肾热用滋肾丸。

7.口淡,胃热,实证用甘露饮子加木香,病后胃虚用六君子汤加黄芪当归。

8.口涩,肝郁逆于肺气,虚火太旺,宜黄芩防风薄荷瓜楼茯苓之属。

9.口腥气:肺热,用加减泻白散。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甘草黄芩麦冬五味子知母。

10.口臭,胃热,用清胃散。肠胃郁热也出现口臭,用加减甘露饮:人参葛根藿香白术茯苓甘草泽泻木香滑石石膏寒水石。

11.口糜:用加味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竹叶。

12.口疮:用赴宴散(黄芩黄连大黄栀子干姜细辛等分)也可以用泻心导赤散(也治疗口糜):导赤散加黄连。虚火上泛用宜大量茯苓,再加肉桂于理中汤内医治则能降阳利水。适用于口糜伴有泄泻者。

13.口唇燥裂:心脾积热所致,用黄芩白芷防风半夏升麻枳壳石斛甘草。

14.蚕唇:唇口紧小不能开合名蚕唇,内服薏仁汤(薏仁当归川芎干姜桂枝独活羌活防风白术草乌麻黄),外敷黄柏散。

李翰卿治疗阳痿早泄药方:人参天冬当归山药巴戟天木香车前子川椒各五钱肉苁蓉一两石菖蒲五味子柏子仁覆盆子赤石脂各五钱生地一两泽泻五钱牛膝五钱远志山萸肉各五钱杜仲一两地骨皮五钱枸杞子菟丝子各一两胎盘一具。

河北冀永康治疗某妇人食道癌方:呕吐反胃,服用核桃树枝半斤鸡蛋四个用砂锅煮四小时,一天把四个鸡蛋吃完,连服三十天有显著效果。

粉刺,肺经风热,用方:枇杷叶黄连桑白皮黄柏沙参甘草。

 

张子琳博采众方
1.左偏头痛方,多属于肝经血虚兼有风热所致。当归二十四克川芎白芍各九克柴胡六克茯苓九克半夏陈皮甘草黄连黄芩各六克。
2.阴虚头晕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十五克山萸肉茯苓山药菊花各九克甘草川芎各六克枸杞子九克细辛三克肉苁蓉九克。
3.瞳孔散大,白眼珠不红不痛,瞳孔散大,头晕不清,视物不明,多年经验下方效果好熟地白芍柴胡枸杞子知母菟丝子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黄柏。
4.痔漏薰洗方:凡外痔内漏,肛门结核肿痛,发痒或者流血,或者流涎血水,用下方薰洗,效果显著。蛇床子川椒艾叶土茯苓槐花明矾乳香没药芒硝甘草瓦松。
5.吐血属于胃热出血,脉洪实有力,一剂可愈。酒大黄黄芩黄连枳壳白茅根黑藕节。喘满加杏仁厚朴;血虚加生地当归;有高热者加柴胡生姜。
6.牙痛方,风火牙痛,甚者头也痛,口干发热,荆芥生石膏防风丹皮生地青皮甘草。上门牙通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痛加知母黄柏;两边牙痛加白芷川芎;上腮牙痛加熟大黄枳壳;下腮牙痛加黄芩桔梗。
7.胃脘痛,胃脘痛而兼泛酸,嗳腐吞酸,消化不良,饭后胀闷不舒等症者,用下方舒肝和胃,制酸温好,取效甚速。白芍甘草川楝子元胡砂仁吴茱萸黄连香附半夏茯苓麦芽。
8.妇人乳汁少,气血不足,黄芪当归川芎白芷路路通漏芦通草甘草黑芝麻陈皮王不留行山甲。
9.经水淋漓不断,气血两亏者用加减归脾汤:当归黄芪茯神人参远志甘草枣仁桂圆肉木香阿胶边棕炭川断白术。
10.崩漏,多因气虚血亏,采取补血助四,止血以及引血归经之发,用胶艾四物汤加黄芪仙鹤草黑荆芥穗。如气虚甚加人参;腹痛加重白芍再加香附;腰痛困加焦杜仲川断。
11.老年血崩,用补气补血,提摄收敛止血,熟地黄芪人参焦白术贯仲炭阿胶升麻白芍川断艾叶骨碎补赤石脂金樱子。
12.食积气滞,胃腹疼痛,食后更剧烈,大便利后,疼痛减轻,感觉腹每有一条杠起,乃系气滞食积,用下方甚效:枳实白术莱菔子木香砂仁神曲陈皮半夏麦芽。
13.齿龈出血,胃阴不足,虚火上炎,口燥,牙龈糜烂出血,脉细数泻,用甘露饮加减有奇效。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枳壳石斛茵陈甘草枇杷叶黑蒲黄黑藕节阿胶。
14.气喘,咳嗽吐青白沫痰呼气短吸气长,气喘声音如拉锯,睡不着席,四逆,脉虚弱,用六君子汤加味(加白果干姜细辛五味子沉香)。临床经验照顾惊奇。
15.梅核气,呃逆,咽喉感觉有障碍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并且呕恶呃逆者,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加桔梗陈皮木香。
16.浮肿,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皮,甘草,陈皮,生姜皮,冬瓜皮,桑白皮,防己,薏仁砂仁。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腹胀满加厚朴大腹皮。
17.小儿软骨病:公鸡全骨架一具,痈净黄土焙黄,加人参九克,研末冲服,红枣汤送下。
18.阳痿不举,肾阳亏虚,熟地山萸肉远志巴戟天茯神肉苁蓉杜仲仙灵脾白术人参肉桂。
19.无梦遗精,多由于肾气不足,海单方韭菜子炒研,每次用酒调服六克。
20.盗汗:鸡蛋五个将外壳轻轻敲破,不可损伤内之白皮,浸童便中一昼夜取出用冷水渐渐加火煮熟食治,三次即愈。
22.脱肛,蝉衣为末菜油调敷肛门。
23.气臌,腹臌胀按之随手而其,多由于气滞所致。方用白萝卜汁浸泡砂仁,连浸连炒七次后把砂仁研末,用米汤送下。
24.水肿大田螺四个去壳,大蒜头五个去皮,车前子研末,同捣为膏,作一冰外敷肚脐,水从小便出即愈。
25.黄水疮(湿疹)蛤粉三十克煅石膏三十克轻粉十五克黄柏十五克研末香油调敷。
26.经口方,莲蓬可炙焦存性,棉花籽各跑了研末黄酒送下。
27.白浊,刘寄奴十五克车前子三克,甘草六克金银花十五克锁阳三克水煎服。
28.小儿口疮用密陀僧研末痈醋调涂足印,见愈叶了洗去。
29.伤食,苍术陈皮厚朴枳实焦三仙半夏砂仁甘草。
30.泄泻,脾虚湿盛,胃苓汤加减(1)口中热,尿吃肠垢去桂枝加防风黄连(2)小便清白,口中合,下利清谷加干姜。(3)食不消化加焦三仙。(4)食少小便频数面色苍白去厚朴加人参干姜。
31.心胃疼痛(胃气痛)并治气血结块以及寒挟腹痛:元胡五灵脂姜黄蒲黄乳香没药砂仁为末冲服。
32.中耳炎,蝉衣焙干研末加冰片少许,轻粉1.5克为末吹耳中,每天一次(先用双氧水清洗)。


治疗新律--秦伯未

一、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为喘,为呕,为噫,为痞隔壅塞,为眩晕,为嘈杂、怔忪、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或胸肋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胸臆闷如有二气交纽,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项颈成块,似疬非疬,或寒于咽喉,状如梅核,或出于咯吐,形似桃胶,或四肢肿硬麻木,或肋梢痞积形成,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削无力,或吐冷延、绿水、黑汁,或梦烟火剑戟丛生,或腹中作泻,或二便时夹如脓汁之物,其他关格不通,走马喉痹,齿痛耳鸣,劳嚓,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弱,甚至无端见鬼,似崇非崇,无一不可患。治疗之法,热痰者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若肺虚生痰则保肺以滋其液,脾虚有痰则培土以化其延,肾虚有痰则补肾以引归其脏,而余今简约之为八律。

律一:宣散化痰法,用于外感风寒,咳痰诸症。

苏叶钱半、炒牛蒡二钱、象贝母三钱、介穗钱半、嫩前胡钱半、光杏仁三钱、南薄荷八分、苦桔梗八分,胖大海三钱、生姜两片。

律二: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热恋肺,口渴,咳嗽等症。

霜桑叶钱半、枇粑叶三钱、栝楼皮三钱、甘菊三钱、光杏仁三钱、净连翘三钱、嫩前胡钱半,川、象贝各两钱,地枯萝三钱、大荸荠两个。

律三:肃气化痰法,用于肺寒痰凝、气喘、痰饮轻症。

旋复花钱半、仙半夏钱半、炙款冬钱半、炙苏子三钱、陈广皮钱半、炙紫菀钱半、炙远志一钱、炒牛蒡二钱、鹅管石钱半。

律四:燥湿化痰法,用于湿聚痰凝、泛呕、咳嗽等。

制苍术一钱、半贝丸钱半、老苏梗钱半、中川朴八分、化橘红八分、炒泽泻三钱、淡干姜五分、炒枳壳钱半、白蔻仁八分、炒薏米三钱。

律五:温化痰饮法,用于脾肾寒痰上逆,气急痰饮等重症。

炙麻黄五分、淡干姜八分、炙远志一钱、川桂枝五分、北五味五分、旋复花钱半、北细辛三分、仙半夏钱半、饿管石钱半

律六:清降痰热法,用于热痰上逆,神迷气壅等症。

炙桑皮钱半、江枳实八分、冬瓜子三钱、天竺黄钱半、淡竹沥一两、川贝钱半、陈胆星钱半、栝楼仁三钱、甜杏仁三钱、石菖蒲八分。

律七:攻逐痰积法,用于痰饮盘踞、悬饮、支饮等症。

苦葶苈八分、炒枳实一钱、冬瓜子三钱、制芫花三分、炒车前三钱、白介子钱半、制甘遂三分、泽泻三钱、炒青皮一钱、控涏丹三分(另吞)。

律八:消磨痰核法,用于痰气凝结、缨瘤、结核等症。

淡海藻钱半、白介子钱半、半夏钱半、淡昆布钱半、大贝母三钱、新会皮钱半、山慈姑五分、炙僵蚕三钱、芋艿丸三钱、海蛰皮一两煎代水。

治痰之法,尽于八律,在此八律中再求其要,不外清、降、温、消四字,所以然者,因其不外寒、热、逆、结四字也,今人以二陈汤为化痰之总方,不知仅属温化之一种,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何以穷痰之变,实天下之愚蠢者也。

二、食之治疗律

饮食失节,脾胃不能消化,积滞于中,乃致胸膈痞闷,吐逆咽酸,意出败卵臭气,畏食头痛。辩其脉浮大,按之反涩,或滑数,或滑迟者,为宿食。脉紧者,寒食停滞胃中。脉沉紧而细者,冷食伤脾。脉模糊不清者,宿食黏滞,胃气不行。脉涩者,脾虚不能鼓舞精微,胃虚不能腐熟水谷。治之之法,在上宜吐。

中宜消,在下宜攻。寒积用热,热积用寒。今约之为三。

律一:消食化积法,用于一切食滞,停留脘痞,恶食等症。

莱菔子三钱、炒枳壳钱半、大砂仁八分、焦山楂三钱、青皮钱半、白蔻仁八分、六神曲三钱、焦麦芽三钱、鸡内金三钱、五谷虫钱半。

律二:攻下食积法,用于食滞肠胃、腹痛、便秘等症。

炒枳实钱半、番泻叶三钱、建神曲三钱、元明粉三钱、莱菔子三钱、焦麦芽三钱、花槟榔钱半、焦山楂三钱,五谷虫钱半、巴豆霜三分。

律三:助脾消食法,脾胃薄弱,食积难化,不饥纳呆等症。

枳术丸三钱、半夏钱半、采云曲三钱、大腹皮三钱、新会皮钱半、炒麦芽三钱、砂仁八分、鸡内金三钱、焦谷芽三钱、香橼皮钱半。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因不外积滞,其法不出消降。唯病所有在肠在胃而上下之分,不化有因脾因胃,而直接间接之别,能以三律之加减,一切食积,可以消弥于无形也。

三、气之治疗律

人之禀气本一,因情志所感,触而为七,怒气所致,为呕血胸满协痛,煎厥薄厥等;喜气所至,狂笑不休,阳气不收等;悲气所至,为目昏鼻酸,血崩脉痿,少气不能报息等;恐气所至,为骨酸痿厥,破捆阳痿等;惊气所至,为潮涏目胀痴癫,僵仆,不省人事;劳气所至,嗌噫喘促,咳血腰痛,骨痿肺鸣,少精不月等;思气所至,为不食思卧,昏瞀中痞,三焦闭塞等。此内经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也。治之者,平其逆,散其结,降其浮,疏其郁,收其散,镇其乱,今则约之为三。

律一:疏利气滞法,用于恼怒忧郁,气分不畅,胸肋脘腹胀痛等症。

白夕利三钱、制香附钱半、玄胡索钱半、炒青皮钱半、高良姜一钱、川楝子钱半、江枳壳钱半、广郁金钱半、沉香曲钱半、金橘饼三钱。

律二:镇静气浮法,适用于惊恐浮荡,气不潜涵,怔忪神乱等症。

青龙齿钱半、生牡蛎六钱、旋复花钱半、酸枣仁三钱、益智仁三钱、代赭石钱半、株茯神三钱、柏子仁三钱、金器一具。

律三:升举气陷法,用于大气沉陷,清阳不升、萎顿困倦等症。

炒党参钱半、炒陈皮钱半、炙黄芪钱半、生白术钱半、清炙草五分、炒当归钱半、炙升麻五分、春砂仁八分、软柴胡三分。

气之为要,不外三途,曰郁、曰乱、曰陷,郁则滞,乱则浮,陷则消沉,故治疗捷径不外三法,曰疏、曰镇、曰升,疏则郁结解,镇则浮荡定,升则沉陷举,而气和利,四脉通畅也,其一切血病由气病而致者,尤宜注意,否则见血治血,非但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抑且何以断真根株,此读书之贵得其要也。

四、血之治疗律

血液系水谷精微所化,为人体内重要之品。起居不节,七情过度,以及劳倦、色欲、饮食等伤,皆足以动火损气,火动则血热妄行,气损则血无可附,于是妄行于上则见于七窍,为衄血、吐血;流注于下,则出于二阴,为尿血、便血;壅滞于经络,则发病为痈疽;郁结于阳脏,则留为症块,或乘风热为斑为疹,或滞阴寒为痈为痹。至于外见之症状,凡热积肺胃者,必胸满脉实;大怒气逆者,必面青脉玄。阳虚而血外走者,必虚冷恶寒;阴虚而火上亢者,必喘咳内热。劳心不能生血者,必烦心燥闷;劳力不能摄血者,必自汗倦怠;郁结伤脾者,则忧恙少食;劳伤肺气者,则久咳无痰;血气不统者,血必散漫;积瘀停蓄者,血必成块;郁结在上者,其血必躁;虚炎下逆者,其血必鲜;感寒气凝者,血必黑黯;肺脏生痈者,血必兼脓;先痰带血者,由于痰火积热;先血兼痰者,由于阴虚火猖;饮食饱闷而吐血者,必食伤胃脘而不运;饮酒过醉而吐者,乃酒伤阴道血妄行。大抵病于内者,瘀则易治,干则难医。行于外者,下流为顺;上溢为逆;治之之法,扼要如下,吐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由于肺者,宜清降,不宜升散;心者,宜养营,不宜耗散;脾者,宜温中,不宜酸寒;肝者,宜疏利甘缓,不宜秘滞;肾者,宜壮水之阳,不宜尅伐,今约之为六:

律一:清凉血液法,用于血分蓄热,一切妄行溢出等症。

鲜生地三钱、黑山枝钱半、粉丹皮钱半、地骨皮三钱、大白芍钱半、炒银花二钱、嫩白薇钱半、淡黄芩钱半、连翘壳二钱、鲜藕汁一杯。

律二:温和血液法,用于血液有寒,一切凝结涩滞等症。

肉桂心二分、炒当归钱半、玄胡索钱半、蕲艾绒钱半、酒白芍钱半、制香附钱半、炮姜炭八分、大川芎八分、台乌药八分、紫降香五分。

律三:通经去瘀法,用于下焦瘀血内停,月经闭塞等症。

全当归钱半、大川芎八分、杜红花八分、炒赤芍八分、鸡血藤钱半、生蒲黄钱半、紫丹参钱半、茺蔚子钱半、月季花三朵。

律四:攻破血积法,用于瘀血结聚,癥块、石瘕等症。

归尾二钱、京三棱钱半、大小蓟各钱半、杜红花八分、蓬莪术钱半、桃仁泥钱半、紫丹参钱半、制大黄钱半、五灵脂钱半、泽兰钱半。

律五:利气散瘀法,用于上焦气聚瘀停,咯血疼痛等症。

侧柏叶钱半、炒赤芍钱半、杏仁泥三钱、茜草根钱半、川郁金钱半、桃仁泥三钱、山茶花钱半、丝瓜络三钱。

律六:收敛血管法,用于血液妄行,吐血、崩漏、猝暴不止等症。

炙芪钱半、煅龙骨三钱、地榆炭钱半、炒党参钱半、煅牡蛎五钱、棕榈炭钱半、生于术钱半、乌贼骨三钱、蒲黄炭三钱、伏龙肝五钱。

六律之要,惟行止二字可以尽之。以血分之病,非流溢而妄行,即凝滞而不行,行者止之,不行者行之,再视其行与不行,轻重而消息之,血症之治,已掌总枢矣。特治血之要,始宜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盖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无异以妄为常,故云失血家宜下者,当施之于蓄妄之初,而失血家忌下者,宜戒之于妄亡之后,不可不知矣,不可单行单止,及纯用寒凉滞腻,凡血溢血泻及诸蓄而妄行症,当细审之。

五、虚之治疗律

虚证之束,都由外伤酒色,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嗜欲无节所致,酒伤肺则湿热熏蒸,而肺阴消烁;色伤肾则精室空虚,而相火无制;思虑伤心,则血耗而火易上炎;劳倦伤脾,则热生而内戕真阴;忿怒伤肝,则肝内炽上升而灼血、吐血。其受病有在阴分者,有在阳分者,有发现于一证,或惫于暂时者,或先伤其气而及于精者,或先于精而及于气者,凡见颧赤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口多干渴者,肾阴不足,引水自救者也。音哑声不出者,肾气竭也。气喘促息者,阴虚肺槁,气无所归也。咽痛喉干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易生慎怒,筋结酸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养而致也。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曰败也。心下跳动,怔忡不息者,气不归精也。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


多痰及于气者,凡见颧赤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口多干渴者,肾阴不足,引水自救者也。音哑声不出者,肾气竭也气喘促息者,阴虚肺槁气无所归也。咽痛喉干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易生慎怒,筋结酸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养而致也。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曰败也。心下跳动,怔忡不息者,气不归精也。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水泛为痰,脾虚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真阴败竭也。腰胁痛者,肝肾虚也。膝下冷者,命门火绝,火不归原也。小便黄色淋漓者,真阴亏竭也。皮肤寒冷而吐涎沫,卫虚也。咳嗽内热而吐腥涎者,劳虚也。起于损伤肝肾过伤者,多至亡血失精。起于郁结而内火燔灼者,多至血结干咳。起于药误而脾胃受伤者,多至饮食减少。喘嗽泄泻治之者,当分阴阳先后。先天之阳虚补命门,后天之阳虚温胃气,先天之阴虚滋肾水,后天之阴虚补心肝。血虚者补血,气虚者补气,津虚者补津,精虚者补精,更视其所虚之部位,而分别用药,今约之为八。

律一:补肺养阴法,用于热伤肺气肺津、肺痿干咳等症。

西洋参八分、白薇钱半、花粉三钱、北沙参钱半、甜杏仁三钱、霜桑叶钱半、麦冬钱半、川贝钱半、白茅一扎。

律二:补中益气法,脾胃气虚飧泄、食入难化等症。

炒党参钱半、炙草五分、茯苓三钱、生白术钱半、炒神曲三钱、芡实三钱、山药三钱、炒扁豆钱半,炒薏仁三钱。

律三:补卫固表法,适用于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恶寒等症。

绵芪皮三钱、人参须八分、桂枝五分、炒白术钱半、糯稻根三钱、炒白芍钱半、炮茯神三钱、浮小麦三钱、大红枣三枚。

律四:生津滋液法,肠胃干燥、消渴便结等症。

鲜生地、肥玉竹、花粉、鲜石斛各三钱,白芍钱半、骨皮钱半、肥知母三钱、嫩白薇钱半、鲜芦根一两。

律五:养营补血法,血液枯涸、一切贫血闭经等症。

制首乌三钱、杭菊钱半、阿胶钱半、归身钱半、穞豆衣钱半、桑寄生三钱、炒白芍钱半、潼沙苑三钱、炒枣仁三钱、龙眼肉六枚。

律六:滋阴填坎法,用于肾水亏耗,一切阴虚眼花耳聋等症。

京元参三钱、山萸肉三钱、炙龟板六钱、熟地三钱、熟女贞三钱、厚杜仲钱半、制首乌三钱、炙龟甲六钱、川断肉钱半、黑芝麻三钱。

律七:固摄精气法,适用于肾虚精竭、遗精滑脱等症。

大熟地三钱、金樱子钱半、没食子钱半、萸肉三钱、北五味五分、煅龙骨三钱、桑螵蛸钱半、乌贼骨三钱、煅牡蛎五钱、莲须八分。

律八:温补下元法,下焦虚寒,肾泄肢冷等症。

鹿茸片三分、菟丝饼三钱、甘枸杞三钱、原附块一钱、补骨脂三钱、萸肉三钱、熟地三钱、益智仁三钱、炙草八分、核桃肉二枚。

虚者不足,治法惟补。盖精血精液为人力所固有,借以营养脏腑形骸,一有亏耗,即呈衰弱之象,令恢复其固有补法,别无长策也。但有阴阳之分,即出温凉之义,其法僅一,其支则歧,正宜心细剔之。

六、风之治疗律

风由空气流动而生,性轻善走,无微不入,中人也易,发病也速,故为病之长。其初客于表,轻则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自汗,甚则头痛身热、痰壅气喘,声哑咽干。

由表而里,则卫气不能捍外,入于肌肉,手指麻木,肌肉不仁,名曰中络。营血不能内固,入于经脉,身体重着,步履艰难,名曰中经。再由此而深入为中腑。痰涎上壅,阻塞灵窍,昏不知人,为中脏。神明散乱,乱不能言,口流涎沫。治之者,在表不外疏散,而在里则有养血祛风、消痰熄风、反正消风等法,今特约之为三。

律一:宣肺疏风法,适用于风邪感冒、畏风身热、咳嗽头痛。

芥穗钱半、桔梗八分、嫩前胡钱半、薄荷叶八分、蔓荆子钱半、光杏仁二钱、淡豆豉三钱、象贝三钱、葱白二个。

律二:调和营卫法,用于风伤肌表、中络中经等症。

川羌活八分、青防风一钱、西秦艽二钱、川桂枝八分、炒当归钱半、炒白芍钱半、红枣三枚、嫩桑枝一尺、生姜二片。

律三:追风透邪法,用于风邪深入,昏仆不醒等症。

炙麻黄三分、羌独活各八分、仙半夏钱半、川桂枝八分、炙僵蚕三钱、光杏仁三钱、青防风钱半、煨天麻钱半、石菖蒲八分、生姜二片。

风邪之症,曰深曰浅,二者而已。凡外来之邪必驱,而使之外出,故为法不离疏散,惟权衡轻重而已。其于中风症而主潜阳熄风者,乃属虚症,当于虚因求之。主消痰降火顺气通便者,乃属类风,当于各因之求之,如是眼界清而治疗自简矣。

七、寒之治疗律

寒者空气中温度降低也,伤于表则恶寒、身热、无汗、头项强痛中于里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淅恶寒、卒然眩晕、身体无汗,或洞泄不噤,脉象迟紧,真病发之于骤,若非外感寒邪之循经渐入。且外感发热,而中寒不发热急宜施治,否则下步之浊阴上逆,循胸而上,则咽喉肿痹,舌胀睛突,循背而上,则颈筋粗大,头项若冰,瞬即浑身青紫而死矣,治此者,卒以伤寒论397法,113方为主,而无有能为之提纲挈领者,余今扼定表里二字,约之为五。

律一:疏解表寒法,用于外感寒邪、寒热无汗等症。

炙麻黄五分、川羌活八分、青防风钱半、紫苏钱半、川桂枝八分、带皮杏三钱、紫背萍八分、苏桔梗八分、葱白二个、生姜二片。

律二:温运中宫法,用于寒中太阴腹痛、泄泻等症。

原附片八分、大砂仁八分、台乌药八分、淡干姜八分、仙半夏钱半、云茯苓三钱、陈广皮钱半。

律三:温暖下焦法,适用于寒中少阴,四肢厥冷等症。

原附块八分、荜澄茄八分、破故纸钱半、肉桂心五分、胡芦巴八分、莬丝饼钱半、炮姜炭八分、蕲艾绒钱半、煨肉果钱半、葱白二个。

律四:温降厥阴法,用于寒中厥阴腹痛吐酸等症。

淡吴茱八分、小茴香五分、细青皮钱半、肉桂心五分、玄胡索钱半、炒当归钱半、炒川椒五分、川乌八分、生姜二片。

律五:温散表里法,用于寒邪两中表里,恶寒脉沉等症。

炙麻黄八分、清炙草五分、小茴香八分、熟地钱半、紫苏钱半、炒川椒五分、北细辛三分、青防风钱半、川桂五分、生姜二片。

寒客于表,乃太阳之分野,惟有发汗一途,中于里,当分三阴论治,能明此理,不特寒中症无不治,及其人阳气素虚,不因寒邪而成之寒中症,亦可类推矣。

八、暑之治疗律

暑为夏气之气,人感之自口鼻而入于肺胃多见身热,汗出而喘,烦渴多言,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癍。如侵入心包,散于血脉而入脑,败四肢搐搦,不省人事。脉来虚大无力,或小弱者,中气本虚而伤暑,为不足之症。洪盛数疾者,感受时邪之热病,为有余之症。若内伤寒冷,及中寒脉沉紧之类,虽当暑期,却与暑症无预。今人分阴暑阳暑,以奔走烈日动而得之者为阳暑,乘凉水阁,静而得之为阴暑,不知阴暑症,即寒之发病也,于是暑病之治,有发汗、清利小便,以及养阴益气之法,今约之为二。

律一:宣热祛暑法,适用于暑邪初感体倦烦渴等症。

鲜藿香二钱、连翘三钱、鲜竹茹钱半、鲜佩兰二钱、瓜蒌皮三钱、赤茯苓三钱、六一散四钱、生薏仁三钱、白通草八分、鲜荷叶一方。

律二:清心消暑法,用于暑邪内犯、昏倒身热等症。

川黄连五分、连翘三钱、省头草钱半、淡黄芩钱半、飞滑石四钱、莲子心五瓣。

暑为热邪,治不离清,其不为热同法者,以暑中挟有氤氲之气,故每加入宣化之品,其以香薷而暑令之要药者,所以代冬月之麻黄,实非暑之正治,凡能辨别邪之性质,自然泾渭分明,丝丝入扣矣。

九、湿之治疗律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有从外感者,有从内生者,山岚瘴气,天雨湿蒸,远行涉水,久卧湿地,及著汗衣湿衫,致湿气侵入肌肤者,此外感也;膏粱之人,嗜食炙煿,或食生冷甜腻之物过渡,致脾阳不运而化湿者,此内生矣;外感为轻,内伤为重,然其自外感之湿,逐渐入脏腑,内生之湿逐渐传于经络。至其症状,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身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胕重,在经络则日晡发热,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肿满,按肉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遂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痜疝,在背为腰痛阴汗。入府则肠呜呕吐淋浊,大便泄泻后重,小便秘涩黄赤;入脏则昏迷不醒,直视无志。治之之法,用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在上者宜发汗,在里者宜渗湿。里虚者以实脾,挟风者宜解肌,阳虚者宜补火,阴虚者宜壮水,湿而兼有热者,宜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者,宜辛热之剂除之,今特约之为六。

律一:芳香化湿法,用于湿浊内停,脾胃不和等症。

藿香梗钱半、白蔻仁八分、云茯苓三钱、仙半夏钱半、春砂壳八分、炒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炒薏仁三钱、元神曲三钱、佛手柑一钱。

律二:温燥湿浊法,用于湿热盘踞,舌腻胸闷等症。

苍白术各钱半、老苏梗钱半、中川朴八分,白蔻仁、大砂仁、青皮、陈皮各八分,淡干姜五分、六神曲三钱。

律三:下引利湿法,用于湿停下焦,溲涩足肿等症。

茯苓皮四钱、车前子三钱、花槟榔钱半、大腹皮三钱、建泽泻三钱、陈木瓜钱半、五加皮三钱、汗防已钱半、炒薏仁三钱、冬瓜皮三钱。

律四:逐湿利水法,用于水湿蓄积,肿胀癃闭等症。

黑白丑各八分、江枳实八分、车前子三钱、甜葶苈八分、商陆根八分、大腹皮三钱、制甘遂五分、汉防已钱半、将军干四支。

律五:发汗祛湿法,用于湿流肌肤风水溢饮等症。

浮萍八分、煨蒿本八分、汉防已三钱、羌独活各八分、苍术皮八分、冬瓜皮三钱、青防风钱半、泽泻三钱、茯苓皮四钱、生姜二片。


半、泽泻三钱、茯苓皮四钱、生姜二片。

湿性黏滞属阴,阴即宜燥以胜之。黏滞以芳香胜之,此为不易之理,惟所伤之量有多寡,遂分化燥利逐四境象,譬如纸上潮痕,当风即干,潮湿不堪,非烘不可,水停沟渠,引之则去,洪水泛滥,非浚不可,故能明此四者之变化,以治湿病,犹有如疱丁解牛矣。

十、燥之治疗律

燥为阴分枯耗之象,或由肺受火灼,津竭于上,不能灌溉润身,营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或因大病而尅伐太过,或养身误饵金石,或房事服补阳燥剂,以及醇酒炙肉一切辛热之物,皆能偏助火邪,损害真阴,日渐煎熬,血液衰耗。在外则肌肤皲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竭,在下则肠胃枯棝,津液不润而便难,在肺经则干咳痰结,在内脏则悲愁欲哭,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治之维以滋润为主,而则条分五脏六腑,令及约之为三。

律一:润上清燥法,用于心肺受燥干咳、烦渴等症。

北沙参钱半、甜杏泥三钱、嫩白薇三钱、大麦冬二钱、川贝二钱、竹卷心钱半、北五味三分、花粉三钱、生梨皮三钱。

律二:润中清燥法,用于脾胃受燥消渴易饥等症。

鲜生地、肥知母、金银花、鲜石斛、花粉各三钱,生石膏、肥玉竹各三钱、活芦根一两、甘蔗汁一杯。

律三:润下清燥法,用于肝肾受燥,大肠受燥,足痿便结等症。

鲜生地、柏子仁、元参、松子仁、大麻仁各三钱,生鳖甲五钱,大白芍二钱、淡苁蓉二钱、藕汁一杯。

燥者濡之,以甘寒滋润为主。使源泉充沛,精血上荣,则气液宣通,内神自茂,外色自滋矣。惟燥有上下之殊,则药有轻重之辨,此为死法中之活变,各病皆然,否则难能搔着痒处,终不免隔靴之消耳。

十一、火之治疗律

火为热之体,热为火之用。人身之火,析火君相,君火属于心脏,相火寄去肝肾,潜藏则温养百骸,固人寿命,发动则煎熬阴液,伤元气。气郁则火起于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脾,思虑则火起于心,房劳则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牙痛龈宣,腮颊頣肿为胃火动。目黄口苦,坐卧不宁,为胆火动。舌苔喉痛,便秘不通,为大肠火动。癃闭淋漓,赤白带浊,为小肠火动。小腹作痛,小便不利,为膀胱火动。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为三焦火动。此六腑所动之火也。又有火郁中焦,恶寒战慄,六脉匿小者,此为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火舒焰,反见寒胜之化也。热结胃口,咳吐热痰,寸口滑实者,或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尺内洪滑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也,与火无预。治之者实火泻之,虚火补之,郁火发之,阳火直折,阴火温导,今约之为四。

律一:宁静君火法,用于心火亢盛,烦躁舌降等症。

犀角尖二分、细生地三钱、银花三钱、川雅莲五分、淡竹叶钱半、黑山栀钱半、连翘三钱、枯芩钱半、丹皮钱半、灯芯一扎。

律二:苦泄相火法,用于肝胆火旺,耳聋梦遗等症。

龙胆草八分、细生地三钱、川黄柏钱半,胡黄连八分、京赤芍钱半、粉丹皮钱半、黄芩钱半、木通钱半、芦荟一钱、夏枯花钱半。

律三:承制实火法,用于胃肠实火,腹痛壮热,便秘等。

生川军三钱、生草八分、肥知母三钱、江枳实钱半、全瓜蒌三钱、青盐三分、埤滑石三钱,玄明粉三钱、银花三钱。

律四:宣发郁火法,用于风火内结,牙痛头胀等症。

软柴胡五分、冬桑叶钱半、连翘三钱、炒薄荷八分、杭菊钱半、黑山栀钱半、苦桔梗八分、淡黄芩钱半、广郁金钱半、苦丁茶钱半。

律五:潜养虚火法,用于阴份不足,火泛上越等症。

鲜生地三钱、炙龟板五钱、黄芩炭钱半、白芍二钱、煅牡蛎三钱、黑山栀钱半、京玄参钱半、生石决明四钱、通草八分。

火性炎上,厥因为热,上热降之,热者凉之,故火之为病,虽有上下虚实,而火之治法,惟有清降二字,因火而热,因热而燥,火为先见之气,燥为残余之气,因述火燥二者而热证略矣。

十二、疫之治疗律

疫症之来,病气所传染,肠胃湿热郁蒸而发也,肠胃于水谷诸物,无所不容,再加秽浊之气从口鼻吸入,以达于膜原,于是中府蒸胜,百病俱发。但觉背微恶寒,头额晕胀,胸膈痞满,手指酸麻,即其征兆。至三四日之后,邪乖表虚而外发,则有昏热头汗,或咽肿发斑之患;邪乖里虚而内陷,或挟饮食则有痞满嘈杂,失血利吐蚘之患;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滞,则有谵语发狂,舌苔黄黑,大便不通之患;平素阴亏,则有头面赤热,足膝逆冷,至夜发热之患。其病根多在胃中,故但有表里虚实之分,而不循经络之传次,邪既伏中道,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一、二日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复见表热,有表和复见里证者,总由邪气内伏,故屡夺屡发,不可归咎于调理失直也。治之者有清热荡涤,辟秽化浊等法,今约之为二。

律一:辟秽化浊法,用于一切寒疫及山岚雾瘴等症。

香白芷三分、中川朴八分、花槟榔钱半、川羌活八分、煨草果钱半、大腹皮三钱、广藿香钱半、炒黄芩钱半、炒枳壳钱半、细青皮钱半。

律二:清瘟荡涤法,用于一切温疫表里俱热等症。

生石膏四钱、川黄连四分、赤芍钱半、小生地三钱、黄芩钱半、金银花三钱、犀角二分,知母三钱、人中黄钱半、鲜竹叶钱半。

疫为急性传染病之一,治以迎而夺之为上,外解内夺随症施用,均宜敏捷,寒证主芳香泄化,热证主清热荡涤,尤为不二法门。

十三、蛊之治疗律

蛊之为病,多因饥饱失宜,中脘气虚,湿热失运所致,小儿最多,大人间有。其症心糟腹痛,呕吐涎沫,面色萎黄,眼眶鼻下有黑色,嗜食米纸、茶叶、泥炭之类,沉黙欲眠,微有寒热。虫在肝则令人恐怖,眼中赤壅;虫在心则心烦,发躁;虫在脾则劳热,四肢肿急;虫在肺则咳嗽气喘。治之以杀虫为主,而也有辛以伏之,酸以静之,苦以下之等,今约之为二。

律一:消积杀虫法,用于虫积中阻,腹痛疳膨等症。

炒白术、使君子、陈芜荑各钱半,六神曲三钱,白雷丸、炒枳壳、陈鹤蛊、五谷虫各钱半、三楂肉三钱。

律二:辛酸苦降法,用于一切虫积,蚘厥,吐蚘等症。

乌梅肉八分、干姜五分、黄连三分、北细辛二分、炒川椒三分、黄柏钱半、桂心二分、炒当归一钱、炒党参一钱、六神曲三钱。

蛊病用杀虫之剂,是为直接法,用辛酸苦之剂,是为间接疗法。而养胃理中之品,终不可少,以其肠胃湿热积滞所生也。

本律原抄于1961年3月,上海秦伯未先生的《治疗新律》。行医40余年临床治疗中,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只要辨证确切,治疗效果都很满意。42年以后又重抄一次,对它倍感亲切,尤如面对良师益友,真是温故知新。但因南北异地,药物叫法也稍有不同,时代变迁,钱易为克也成现实,但为保持原貌,服从原书都不作修改,只求领悟律法之意义及内涵,药物用量之间的多少,即可体验新律。


刘绍武精粹

1、调神汤(亦名柴膏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车前子30克、大黄5克

【适应证】阳亢气滞类病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及美尼耳氏综合症等。

【临床指征】脉学上常提到“舍证从脉”的问题。而本证则是其例之一,临床上不论遇到的症状多么复杂,只要有聚关脉并上鱼际脉者,即可舍证从脉,使用调神汤治疗。

聚关脉:是寸关尺三部脉都集聚于关部,即独关脉显现有力,而寸尺脉弱或不见者之谓。此脉乃情志长期不舒,气久郁滞所致,非二三年不成。此脉不见于脉书,是临床多年摸索出来的。

聚关脉类似于短脉,多是阴阳失调,气郁之候。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短则气病。”又《脉说》云:“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中国医学大成》本《脉说》下册第67页)

上鱼际脉:医籍里有所论述,但均未详细其证治。本脉的特征,是脉过寸部而达腕之横纹上,甚至上溢于掌之大鱼际肌。轻则切之跳动,甚则可望见搏动。此脉从历代描述,认为是阴阳失调,情志激昂,气亢所致。

《灵枢·脉度篇》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难经·三难》滑寿释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三难》又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脉诀》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

清代陈修园《二十八脉纲》曰:“……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清代吴道远《女科切要·调经门》曰:“……若面黄肌瘦内热,是谓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和,自然经行而疾去矣,否则十死八九。……”

从以上引述看来,多认为上鱼脉是阴阳失调的一种片象,为六欲七情所致,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似。刘氏临床观察,凡见聚关和上鱼际者,多具有下列症状:

头部症状:多有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易怒易气,眠差多梦等。

心部症状:多有心烦嘈杂,心悸惊恐等。

胃肠部症状:多有胃脘满闷,消化不良等。

四肢症状:多有疲劳无力,甚或小腿肚痛,酸软,有的可有轻微浮肿等症状。

以上诸症状,可以同时都有,也可是侧重于一个部位,当由病之久短,素体好坏,病情轻重而定。

【方义】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曰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林伯良在《小柴胡汤证的研究》一书中认为:“这个病证的基本状态是:

①柴胡主证及肝证:如胸满,烦惊,谵语之类。

②外部证及内部从证:如身重,小便不利之类。”

他并根据以上基本状态,把症状进一步推广了。他认为:

①胸满方面,可以把胸腹膨胀,心下紧张,或往来寒热等,看做类似证。

②从惊烦来说,烦惊即烦闷易惊,常可兼胸腹动悸,气上冲而烦惊,精神受劳,因此,可发生失眠多梦,精神过敏,容易兴奋,或眩晕头痛耳鸣等。严重的可发生谵妄,发狂癫痫等。”例如:《类聚方广义》称:“本方治狂证,腹胸动甚,惊惧逼人,兀坐独语,日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又治痛症,时寒热交作,郁悲愁,多梦不寐,或恶接人,屏居暗室。”

徐洄溪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

③从外部及内部从证说:在上术柴胡主证及肝证的结合下,如麻痹、水肿、半身不遂,四肢倦重或疼痛或牵搐等,以及失精、阳萎、月事失常等,都可和身重,小便不利看做类似的症状。

“经过这样推广,就可使本方适用颇广的范围。”它不但可以说治植物神经功能率乱,还可兼治其它许多病。

总观此方,它是一个互相拮抗的标准的复方。方中共十二味药物,是由四对矛盾八个矛盾面组成的,即凶括寒热、补泻、升降和收敛八个方面。

寒——有黄芩、石膏;

热——有桂枝、川椒;

补——有党参;

泻——有大黄;

升——有柴胡;

降——有苏子;

散——有柴胡;

敛——有牡蛎;

由于本方的药性是四对矛盾的又方共存物一个统一体在,互相拮抗,互相牵制,保持着平衡状态,所以使方子变得既非热,亦非凉;既非补,亦非泻;既非升,亦非降;既非敛,亦非散。各药此时都不表现出其个体特性,而成了一个同一性的即协调性的方子了。因此,临床上选用它治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还是恰当的,实践证明,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方中小柴胡汤——是对付胸满,协调整体的。

石膏、牡蛎——是对付心烦、心悸的。

车前子——是对付小便不利和身重的。

桂枝——是对付身重不可转侧的。

大黄——是对付谵语的。

【组方特点】本方既然是由四类互相矛盾的药物药共处于统一体中,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协调作用。那么,当矛盾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必然遭到破坏,而显示出寒热补泻的个性来。这注提示我们,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北的用量,注可以使方子的性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灵活性。可以适应我们在临床上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需要。比如:

石膏一两和川椒一钱这个比例基本上是保持凉热平衡的,若把石膏用量加大到两半、二两、三两,而川椒量不变,方就变得偏凉了,反之,则又可变成偏热的了。至于加多少,减多少,则视病情而定。

桂枝、川椒同属热药,通常用量是三钱,若病证热重,用量就要减少,或只选用其中的一味即可;反之,若寒重,可有选择性的加大用量。例如,有畏寒肢冷者,还可用附子代桂枝,以加大温性。

以上这些灵活的变动,即是用药之妙处,这些妙处光靠抄死方是无用的。为什么有些方子在老医生们的手里能治好病,一抄到我们手里就不灵了呢?除了辩证问题外,就是不知灵活用药。做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了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驾驭方药,运用自如,那时,无论是前人的方子,还是自已的组方,才能象神抡手中的武器一样,弹不虚发,百发百中。所谓“妙手回春”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成为现实。

【用药反应】医生开方,病人吃药,会发生什么扫应呢?无非是好和环两个方面。好的病人赞偿,坏的病人惊恐,往往要找上门来义询问。这就迫使医生要懂得方药的反应。所谓坏的反应,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药不对路把病治错了;一是用对了药,则药本身就有付作用,或是邪正邪斗争的必然反应。对于这些,都应该是胸中有数。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这种情况下,犯错误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误用了药,还固执不变,一错到底,贻害于人;一是用对了药,由于对药物的反应胸中无数,病人上门一找,就吓得赶快停药更方,使药数不达,同样贻误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调神汤服用后,可出现下列反应:

(1)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是协调显效,效果通常较缓。多是用药数服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三十付主要症状才有好转,故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不要因三两付药不显效而更方。

(2)通常都有缓泻。有的日便二三次,有的四五次不等。有的一周左右复常,有的时间更长一些。这些情况,是机体协调过程中推陈致新的反应。由于推之者陈,陈非体内应存之物,泻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必多虑。

(3)少数人有头晕头昏。约30人中有一人开始服药即觉头昏,是药物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的反应,多六七日自解,不必理睬。

(4)极个别人有嗜睡。临床上碰到个别人服药后出现嗜睡,一连六七日,甚至唤不醒。有人往往为此惊慌多虑,怕致不良后果。这种现象可能是大脑矫枉过正的一种补偿性反应。由于原来失眠日久,欠下了账,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状态,欲补其亏空,是一种好现象。临床观察,凡出现欲睡嗜睡者,常是由病到恢复的转变标志,还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元。


【临证加减】凡具有本方证(聚关脉或上鱼脉)者,不论兼有其他何证,均可用本方合兼病方或兼证药治疗之。例如:

(1)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g小麦60g大枣30枚);脉滑者,本方合白虎汤。(方见第11页)。

(2)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5g菖蒲10g郁全15g

(3)癫痫:本方加钩藤30g远志10g菖蒲10g珍珠母30g地龙10g或加六神丸。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4)共济失调:本方加远志10g郁金15g王不留30g。

(5)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黄芪120g葛根120g王不留30g。

(6)美尼耳氏综合症:本方加六神丸。

(7)高血压:本方加夏枯草30g。

(8)失眠严重者:本方加珠砂2g琥珀2g,吞服。

(9)扭伤后肢体瘀血疼痛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10)慢性腰背关节疼痛者:本方合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川椒、甘草、大枣)

(11)胃脘胀满者:本方合枳实芍药散。

(12)腹胀痛者:本方合三核二香汤(橘核荔子核川楝子小茴香木香)。

(13)输卵管炎:本方加桃仁30g王不留30g当归15g。

(14)卵巢囊肿:本方合攻坚汤,加桃仁30g小茴香30g川楝子15g。

(15)牛皮癣:本方全祛风利湿汤,桃仁承气汤。

(16)阴萎:本方合大黄附子汤(大黄10g附子10g细辛5g)。

(17)再生障碍性贫血:本方合医黄丸加当归15g黄芪30g。

医黄丸方:

硫酸亚铁50丸、白术30g、茵陈60g、黄芩15g、车前子30g、神曲60g、鸡内金60g、陈皮60g山药30g、大枣10枚

【歌括】

调神汤用小柴胡,石膏牡蛎桂枝入,车前大黄十二味,神经失调此方主。

2、调心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郁金15g瓜蒌30g牡蛎30g。

【适应证】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

【方义】“身有多大,心有多大”。这里所说的心,不仅是指心脏本身,而是包括了整个循环系统。因为血液是流通全身的,所以治疗心病就要考虑组方的:

①协调整体:心脏的活动直接受植物神经的去配。植物神经好似一个下级Zhengfu,是受着更高级的Zhengfu即大脑皮层来统帅的。“治病心求于本”,治心必理于脑。只有全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故方中选用小柴胡汤的协调整体。

②照顾到肺:心和肺关系密切,不但血管直接相通而且二脏共同担负着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炭的交换任务。肺吸入的氧气由心输布于全身,心脏本身也需要有氧而保持有节律的跳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这里的“相”是对“心者君主之官”而言的。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可见气血关系密切。又知肺是帮助心治理和调节血液循环的,只有心肺互相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故中医是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如果不首先反肺这个氧气供应线路修好,不保障肺的正

常功能,心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心病就维以铲除。心病输氧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方中就先用了百合汤来解诀这个问题。本方见于《时方妙用歌括》,陈修园说:是他“从海坛得来,用之多验。”原方只两味药: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我们照用不变。百合轻清,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含淀粉、脂肪和微量生物碱,为神经的强壮滋养剂,百合固金汤用它养阴清肺。乌药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③增强肝脾功能:心脏在人体内好似一个血泵,它靠着心肌的舒张作用和瞩缩作用,把含二氧化炭的血从全身接收回来,再把含氧的血由心脏打出去,遍布全身,这便是整个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改善这个功能,必须加强肝脾二脏的作用。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肝藏是一个大血库,心血之充足与否,是和肝调节血量的能力以及藏血量多少有关系的。血液的成又是和脾的运化功能分不开的而血液所以能够不溢于脉道之外,是靠着脾的统摄作用。因此,不把肝脾的功能调整好,决不能保持循环的正常血容量。故方中选用了丹参和郁金。丹参活血,谚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称。郁金是气中血药,可以为丹参行气开路以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

④要宽胸:心肺二脏同居于胸腔之中,它们的功能又同受着胸腔这个外廓的影响。按物理学的观点,只有胸腔通畅开廓,心肺才得更大范围的舒张,从而完成更大的吸氧和排血量。因此,选用的瓜蒌薤白汤中球瓜蒌来宽胸。

⑤要制心悸:心病的共同症状是心烦,心动悸故选用了球牡蛎重镇安神止心悸。

【歌括】

调心汤用小柴胡,百合乌药瓜蒌入,丹参郁金牡蛎配,心之疾患此方除。

3、降压汤

【组成】黄芪50g、苏子30g、茺蔚子30g、夏枯草30g、黄芩15g、红花15g、槐花15g、车前子30g、牡蛎30g、川椒5g

【适应证】高血压

【方义】①黄芪:强壮中枢,降低血压。实验证明,黄芪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全身末稍血管,并有中度的降压作用,尤其沼疗虚性高血压更好。

②牡蛎:益阴潜阳,可治阴虚阳亢引起的烦躁、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等。它和黄芪是一对拮抗药,有协助黄芪降压的作用。

③苏子:主降,治头痛眩晕之在上的症状。

④茺蔚子:降压活血。

⑤黄芩、夏枯草:性寒凉,具有清火泄肝降压的作用。

⑥红花:活血,可调节血液的生新和分配,并可溶解栓子。

9318;槐花:软化血管。

⑧车前子:利尿降压。

⑨川椒:温中止痛,无寒可不用。

【歌括】

降压汤用芪苏子,茺蔚夏枯牡蛎适,红椒车前槐花芩,高血压病此方治。

4、解肌汤

【组成】葛根30g党参30g黄芪30g丹参30g郁金15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

【适应证】风湿病、风心病,末稍神经炎。

【方义】解肌汤即决渎汤去白茅根加葛根、党参、丹参而成。

葛根解肌以除肌中之邪。《伤寒论》第条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这一条是作用于横纹肌的,可缓解肌肉的疼挛。第条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这一条是作用于平滑肌的。解肌汤则是取二方之义,合而用之,不但用其解横纹肌之作用,治风湿病有效,而且用解横纹肌、平滑肌之共同作用,治湿性心脏病,亦有满意之效。这是用葛根的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临床观察及报导材料看,风湿病与感冒有一定的关系。一是感冒后常罹患风湿性的心脏病,特别是心肌炎;二是原有风心病者,感冒后常加重病情。葛根这味药不但结感冒治疗有效,预防也有效。依同理,将葛根由太阳病的主方中移来治风心病,确也有效。

根据之三,本品经实验证明,它含有异黄酮类成分大豆素,能扩张脑及冠状血管,以治急性心肌缺血。风心病是一种心肌的炎性病变,扩张心肌血管,对营养心脏,消除炎症也有相当的好处,故而用之。

关于【临床经验】急性风心病宜用解肌汤治之,其他心胖病统用调心汤治之。但风心病经解肌汤调治而将愈时,以调心汤合解肌汤治之尤善。

5、理心复脉汤

【组成】当归、桂枝、赤芍、细辛、川椒、通草、甘草、大枣枚、元参、鸡血藤、银花、王不留、川牛膝

【功效】温经通脉。

【适应证】脉管炎。

【方义】脉管炎主要症状是足趾冷疼痛,属厥阴病。它主要由血脉凝滞不能荣于四末所致。依《伤寒论》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之理,以厥阴论治,故用当归四逆汤为底方,温通血脉;其色紫赤又为热毒蕴结所致,故又合《验方新编》的四妙勇安汤(玄参、当归、银花、甘草),加王不留、鸡血藤、川牛膝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因病在下肢,故用牛膝引药下行。共奏温经通脉,活血祛瘀,解毒止痛之功。

6、调肝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茵陈30g大黄10g陈皮30g白芍30g丹参30g郁金15g0车前子30g。

【适应证】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肿大、肝硬化。

【方义】治疗肝病,必须掌握五大原则: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清热利湿,调整脾胃,活血行瘀减轻肝脏肿大,通利大小便排毒。

①小柴胡汤:协调整体,调整植物神经紊乱。

②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消除黄疸。

茵陈——清热利湿,疏通胆管,加强胆汗排泄,消除黄疸。

栀子——辅助茵陈清热以除黄。

大黄——通泄瘀热,推陈臻新。肝病对于机体蛋白的合成都发生一定的障碍,

若白蛋白少于3g%(正常为4~5.5%)时,表示肝合成蛋白的功能已有损害。在正常情况下,蛋白质首先被分解成蛋白膘、蛋白胨,再分解成氨基酸,最后被小肠粘膜胡收,通过血液而进入各组织和肝脏,在肝内一部分合成白蛋白,一部分进一步分解成为丙酮酸和氨。氨一部分在肝内合成尿素经尿排出,一部分与体内谷氨酸结合,变成无害的谷氨酰胺储存于肝。当肝有病时,肝合成尿素的给力降低,使氨堆积过多,变成有害的东西,影响脑细胞而产生昏迷。大黄则可通过肠道加速一些有害毒物的排泄,以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从而保护肝脏。

③枳实芍药散调理脾胃。肝是通过胆管排泄胆汗到小肠参与食物消化功能的。十二指肠最容易痉挛而阴塞胆汗的排泄,故用枳实芍药散以增强肠胃节律性的蠕动,增进消化功能。同时,由于枳实芍药散能够舒张平滑肌,改善幽门壶腹区,疏通胆汗排泄的道路又有利胆的作用。

④车前子利尿。氨在人体是一种毒物,总得给它一条出路,让它走掉。所以就用车前子增加它从尿中排出。

⑤丹参、郁金活血祛瘀,缩小肿大的肝脏。

丹参——用其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治疗肝大瘀血。实际上它是治心,使肝由下腔静脉回到右心的血流量加速,肝大自然缩小。

郁金——除有行气解郁、活血祛瘀的功能外,并有促进胆汗分泌,促使胆囊收缩而具有利胆的作用。据报导,大量应用郁金,还能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蛋白倒置(正常白蛋白:球蛋白=A:G=1.5~2.5:1,或1.3~2.5:1),而达到营养保肝的目的。所以,郁金用于肝病是一药多得的。

【歌括】

调肝汤能治肝病,小柴胡汤枳芍容,茵陈蒿汤丹郁车,硬化灵脂不留行。

【临床经验】

如果肝大明显,可加大丹参用量,最大一剂可用至四两。或加用灵脂一两,王不留行一两。在急性期,亦可加用公英、板兰根等。

肝硬化者,可加用行气药,如木香一钱左右,以使“气行则水行”。

本方治疗肝硬化,通常效果尚好,但下述两种情况疗效不侍:一是肝硬化放过腹水者,是否由于放腹水打破了体液原来的组织成分,机制尚不清楚;二是肝硬化经过治疗突然反复者。后一情况多和情志不畅及劳累有关。

7、调胃汤(亦名柴芍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陈皮30g、白芍30g、大黄5g。

【适应证】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方义】本方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原方有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共七味。是一个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的双解方剂。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咕而下利者的主方。方中生姜、半夏和胃以平呕;黄芩、芍药抑邪热以止利;枳实用以消痞;枣以生津;然后使轻芳之柴胡策外,沉雄之大黄清内,使阳明、少阳之邪而解。所以名大柴胡者,乃由小柴胡加芍药、枳实、大黄扩大而称之。

临床上为了解决发病多,适用面广的问题,仍用小柴胡汤以协调整体,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取大柴胡汤中的枳实、芍药和大黄三味药,以解诀胃病这个局部的问题。

枳实芍药散是《金匮》第316条中的方剂,是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芍药和小柴胡中的甘草相配名芍药甘草汤,出《伤寒论》第29条,在该证中是用来治“脚挛急”的。调胃汤使其缓解平骨肌之长,以解除幽门痉挛而止痛止吐。

白芍——不仅是平肝缓急,解痉止痛的良药,又有养肝血、益脾阴之作用。

枳实——“有冲墙倒壁之力”,是加劲的,能够增强胃肠的紧张度,以助消化。由于此药较缺临术多以陈皮代之。陈枳皮妥相似,都含有黄酮甙,完全可以代起来。如列陈皮,不这可用七爪红代之。

枳实芍药散,是一对药,合用效果好,若单用一味药就不行。单用芍药,其作用重点在结肠,对结肠的病变可以选择它。芍药配上枳实,作用就移至心下了,可治心下满痛(即胃痛)。

大黄——有推陈致新的作用。据药理研究,本品所含之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使大肠的,内容物易于排出,达到泻下通便的作用。通便则陈除,陈除而新生。庙胃汤中大黄用量不可过大,以钱半为宜,多用泻甚而宣宾夺主。只有在胃脘潴留多时,才加大其用量。另外,大黄内含有蒽醌衍生物和鞣质不被破坏,甚或有收敛的作用。服用大黄,可能引起腹痛,不可害怕。

【临证加减】

①胃酸:加蛤粉30g。如不效,再加佐金丸(黄连、吴萸5g各)。

②嗳气:加代赭石30g。

③叹息:是肝气不舒,加瓜蒌30g宽胸。

④纳食即泻者合甘姜苓术汤,加黄连。

【用药反应】

同柴灵芍汤①②。

【歌括】

调胃亦名柴芍汤,枳实芍药加大黄,协调整体小柴胡,胃之疾患服之康。

8、溃疡一号汤(亦名柴灵芍汤)

【组成】调胃汤加五灵脂15g川楝子30g败酱草30g。

【适应证】各种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方义】本方实为小柴胡汤、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失笑散、金铃子散和大黄甘草汤等六个方剂的合方。其取义是:

①小柴胡汤协调整体,调整植物神经失调。

②金铃子散消除局部炎症。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一种局部炎必改变。用什么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先用了金铃子散中的川楝子。本方原出《圣惠方》,由元胡(亦名延胡索、玄胡索)和川楝子组成。后经刘河间用出了经验,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的作用。据陈修园说:此方是用“诸热药而不效宜之”,它的指征是心下热痛,即灼热感,说明此方的选择部位在胃脘部。为什么只取川楝子而不用元胡呢?因为元胡的作用远不如川椒。川椒辛热,温中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中冷痛,有局部麻醉和止痛作用,是大建中汤中的主药。元胡辛苦温,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气滞胸腹诸痛,痛经和疝痛等,经药理实验,证明它是中枢的抑制剂。二药比较,用川椒比元胡恰当些,故不用元胡。

③枳实芍药散解痉以止痛。胃脘疼痛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共有症状,是平滑肌痉挛所致。对付这个症状有用良附丸的,虽也能止痛,但其性热不可久服,久用则得热充血,不利于炎症的消失及溃疡的愈合。故本方不取良附丸而用了枳实芍药散,以解痉止痛。另外,方中甘草也具有抗酸消炎和解痉作用。芍甘汤更是平肝、解痉、止痛。

④五灵脂活血祛瘀,改善局部循环。溃疡多是由于局部血流不畅或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治疗溃疡一定要把堵塞疏通开。因此,选了宋《经验方》失笑散中的五灵脂,温通血脉,散瘀止痛。据报导,灵脂不但可以解痉止痛,并可增加白细胞,用灵脂治溃疡病还是较理想的。

⑤大黄推陈致新。《金匮》第250条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可见取此义而用之还是得当的。

⑥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溃疡病不宜过用苦寒,败酱草是一味微寒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药物,它既可消炎,又不凉人。对于有胃热者或是夏季,加用败酱草效果很好。

【疗程】治病的疗程,犹如建设的计划,既是努力的目标,又是实践的总结。据临床观察,用本方治疗溃疡病通常都得服药60-70付才能治愈。当然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服药不认真的长一些,配合得好的短一些;服药期间病反复者长一些,不扫复者短一些。所以,服药宁多几付也不可任减,多则无害,减而效削。治疗跟行军走路一样,若一百里是目的地,走八十里不行,走九十九里也不行,非一百里不算完成任务。一个疗程若是70天,那就要按计划完成。当然计划总是个概数,不一定完全准确,到时还要修订,比如延服几付、十几付都是可能的,但不能因此而不要计划,不设疗程。

一个疗程治愈后,为了巩固疗效,还要服“复健散”一百天以善其后。

【用药反应】①绝大多数用药有腹泻。泻是机体推陈的一种现象,陈除而泻自止。通常日泻三四次最多七八次,多是软便,少有稀水者。一般泻一周左右即止,但也有泻至一月,个别有至五十多天者。泻之久者,说明机体陈腐之物愈多,当泻之。陈尽新生,机体必然会有一个突然的转变:即食欲增进,身体长胖。

②开始用药,一部分人有腹痛、腹胀、脘满、纳差。痛是大黄刺激肠壁所致,胀是用药充胃所致,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虑。

③胃痛症状消失缓慢。服药后只有当机体功能有较大转变时,诸证才能逐渐消失。胃痛多在40付左右消闪,随着胃痛的消失,食欲大增,精神显著好转。越在此时,越要告戒病人不可“犯禁”,而要坚持到最后胜利。

【服药期间的禁忌】①绝对禁止吃肉类、乳类、糖类、洒类、辛辣和生冷等食物,只宜吃馒头(或烤干)、稀饭和煮烂的蔬菜。

乳类:可刺激局部发炎,并可发酵致腹胀,若遇凝乳霉则凝结成乳块,甚难消化。

肉类:肥肉滋腻影响消化。瘦肉又难消化。因瘦肉多含蛋白质,进入胃后要由胃酸来消化,胃酸增加,势必腐蚀溃疡面,不利于溃疡的修复。

②不可过度劳累,以防正在愈合中的溃疡面被撕裂。曾有一青年,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溃疡汤40付左右,胃痛消失,食欲大增,自以为无事了,打了一通篮球,立即又胃痛起来,延长了疗程,自己也悔恨不已。

③避免动气,不可房事。

④停服其它药物。

⑤一疗程完毕后,若进行钡餐造影复查,在服药开始后一百天左右为宜。因溃疡多在服药后四十天左右开始愈合,七十天左右痊愈。如造影过早,恐损伤娇嫩的新的愈合部。

【愈后保健】溃疡在天冷、气滞大怒、过劳超重和饮食不宜四情况下最易复发,应加注意。

【歌括】柴灵芍汤溃疡治,小柴胡加五灵脂,陈芍大黄与川楝,夏委败酱再加之。

9、溃疡二号汤

【组成】黄芪30g、党参30g、丹参30g、郁金15g、五灵脂10g、仙鹤草30g、陈皮15g、神曲15g、川楝子30g、川椒10g、甘草10g

【适应证】身体虚弱的消化性溃疡出血。

【方义】本方是一个由太阴、少阴和少阳药物组成的同一性方剂,它非热非寒,是协调的方子,故临床可以长期服用。绝无“温久化热”或“凉久寒中”的弊病。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消化道的内壁上的缺损,居于里部,属于太阴范畴,故选用太阴药川椒,以解决太阴之寒。并选用了陈皮和神曲,以助消化健胃。川椒——是大建中汤的主药,其温性不亚于干姜;干姜有刺激性,不利于创面的愈合,而川椒不但温,而且有保护溃疡面的作用,故依太阴病方之义,以川椒代替干姜而用之。陈皮——芳香健胃。神曲——内含淀粉酶,可以消食和胃。消化性溃疡多有局部小血管阴塞,故治疗中选用了五灵脂、丹参以行血祛瘀。五灵脂——活血。该药的选择性是在心下,因此,治疗溃疡病用灵脂较桃仁、红花好。丹参——活血化瘀。仙鹤草——止血。它含有仙鹤草素、大量鞣质和维生素K等,有收敛止血的作用,且性较平缓,用之较得当。黄芪、党参——都有补气的作用,凡补多滞;故用玉金行气,“气行则血行”,通过理气而去壅滞。阴阳是对立的统一,寒热是阴阳的激化。为了解决溃疡炎症的热痛,选过了少阳药物川楝子以清热消炎。为什么不用黄芩等少阳的寒凉之药呢?这就是利用同类药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种区别来选择药物的。正如各种粮食都能磨成而粉,都能治饥,但只有豆面能够做成豆腐一样。所以,用药也有一个选择问题。川楝子这味药既能止痛又能消炎,选它对付消化性溃疡的炎症是最好的。综上所述,方中太阴药之川椒是代表热的,少阳药之川楝子是代表凉的,少阴药之黄芪、党参基本是中性的,故整个方子是寒热并用的和解方。如果从另一条路子分析,本方也是很严格的,它包含了下列四类药物:一类是理气:如黄芪、党参补气、郁金、川楝子行气止痛。一类是理血:如丹参活血补血,仙鹤草补血止血,灵脂行血止痛。一类是理脾:陈皮行气健胃,神曲消食除积。一类是生肌止痛:如黄芪补气生肌,灵脂活血生肌,川椒、川楝子温中止痛。

【歌括】溃疡二号芪郁金,灵脂仙鹤党丹参,川椒川楝陈曲草,虚弱出血此方斟。

10、复健散

【组成】黄芪60g、党参60g、郁金30g、神曲60g、丹参30g、五灵脂30g、川楝子30g、陈皮60g、鸡内金120g、东参30g、甘草30g以上共成粉末,分三百包,一日三次,一次一包口服。

【适应证】消化性溃疡愈合后巩固疗效用。

【方义】本方系溃疡二号去仙鹤草加东参、鸡内金而成。东参扶正,助气复健。鸡内金含胃激素,可促进新生,帮助消化。

【关于人参配灵脂问题】

在《十九畏歌》里有“人参最怕五灵脂”的说法,因此,一些人总不敢把人参和五灵脂共用,而“复健散”二药共用犯不犯禁呢?不犯禁。

首先,从“相畏”论起。相畏是七惰之一。是药物的互相抑制。这种抑制使一些有毒的药物通过配合应用免去有害作用,去其弊病,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另外,也可能通过制,使一些药效降低,有坏的一面。但相畏在配方上并非是禁品。这是一。二是,历代配方多有人参、灵脂共用的。清余听鸿的《外证医案汇编》里曾写道:“正虚血凝,灵脂遇人参,其攻瘀之力更速。瘀去正安,恐正气不接,故赖人参以续之。”河北新医大学主编的《中医学》也提到党参与五脂同用治疗胃痛,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而药效无损。”可见人参配灵脂,犹如热药和凉药共用一样,是有利而无弊的,不必惧忌。

【歌括】复健散有芪郁金,灵脂东参党丹参,川椒川楝陈曲草,内金共末复康珍。

11、调肠汤

【组成】调胃汤大黄倍量(10g)加小茴香15g、川楝子30g。

【适应证】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方义】此方实系调胃汤加倍木黄用量再合“三核二香汤”组成。三核二香汤主要是对付下腹部怕冷、腹胀、时痛、即腹满寒疝的问题。原方有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小茄香和广木香共五味。经临床应用证明一味川楝子可以代替三核,一味小茄香可以代替二香的作用,故仅取方中二味,称为减化三核二香汤。关于大黄用量为什么要加倍呢?肠道的慢性炎症日久,其分泌之粘液多积聚于肠之皱襞间,其至潴留于迥盲部,覆盖于肠粘膜,影响吸收功能。功能低下,则出现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倦怠、腹胀时痛等症状;所以治疗慢性肠炎,推除这些积聚之粘液是很重要的,只有推陈而后才能生新,使局部症状得到改善。局部得到改善,全身症状也随之而变。大黄之用并加倍量就是解决积陈这一矛盾的。其机理是增强肠壁的蠕动之协助方中其他药物共同作用,推陈生新。

【用药反应】同柴灵芍汤①②。但有时腹泻较调胃汤、柴灵芍汤为多。大便中常见有粘液,甚至呈粘条状者,是一种推陈致新的好现象。临床上也常碰到用药的头几天并不腹泻,而在数天、甚至是十几天后才腹泻的。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病久陈凝,顽固而难化,药物之效力一下子还对付不了它;当药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之时,正胜于邪,突然出现了腹部疼痛,甚至是很剧烈的疼痛,疼痛之后(或持续疼痛一两小时)便泻,泻中可见白色粘液成条,有的用棍挑之可长达尺许。粘液可一次排尽。当粘液排尽之后,病人全身轻松,精神欣快,腹泻随而渐止,机体日渐强壮,迅速复健。

【歌括】调肠导源调胃汤,再益川楝小茄香,大黄用量为十克,慢性肠炎宜此方。

12、利肠汤

【组成】白芍30g芦荟3g威灵仙10g甘草10g

【适应证】习惯性便秘。

13、利胆汤

【组成】调肝汤加五灵脂15g王不留30g金钱草120g。

【适应证】慢性胆囊炎。

14、排石汤

【组成】调胃汤(大黄倍量)加郁金20g、芒硝10g、金钱草120g、海金沙30g、车前子30g、牛膝10g

【适应证】泌尿系结石。

15、调肺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麻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沙参30g、五味子10g、瓜蒌30g、粟壳5g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大胞、肺心病、慢性气管炎。

【方义】本方系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合生脉散加味而成。①小柴胡汤协调整体。②麻杏石甘汤加粟壳排痰定喘止咳。气管炎,均由炎症致气管分泌物增多刺激或阴塞支气管、气管,使之痉挛而咳嗽,甚至还出现喘息。“病久必虚”,咳嗽不除,久之即虚,虚则病又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肺病,在协调整体的前提下,首先要解决排痰止咳的问题。故选用了《伤寒论》第63条里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还用了一味杰壳。石膏——主要含硫酸钙,其性辛凉。它一方面有抑制体温中枢的亢进而具解热作用,可清肺之实热;一方面石膏经胃酸分解后,变成可浴性的钙盐,经小肠吸收而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镇痉以及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并抑制气管分泌物产生,以减轻或解除气管的刺激,从根本上减少痰量并止咳。

麻黄——舒张毛细气管,缓解气管痉挛而宣肺平喘。

杏仁——苦能降泄肺气,协助麻黄平喘。

甘草——原方是协助诸药的。但据药理研究,对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并且服药时能复盖咽部发炎的粘膜,减少刺激而镇咳。

粟壳——解痉镇咳。有的病人咳嗽频繁剧烈,不但痛苦,而且消耗体力。对付这种咳嗽,可选用粟壳,其量以5克即恰到好处。

这个量既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镇咳,又不妨碍排痰。如用量过大,气管极度扩张,虽然咳一时止了,但无力排痰,反而以利作弊,有害于人。③瓜蒌宽胸。肺居胸腔之中,为了增强肺之呼吸功能,选用瓜蒌不但可宽胸,而且有润肺祛痰止咳的作用。④生脉散加强心脏功能。肺和心是两个脏器一个功能,即共同完成人体氧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交换作用。因此,治心要治肺,治肺也要治心。从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的运行是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气为阳,属于功能方面,是动力;血为阴,属于有形的物质,是基础。血液能够在脉管中周流不息,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另一方面,气又必须依赖于营血作为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其动力的作用,即“血为气母”。总之,气和血即肺和心的关系体现了“阴阳互根”的道理。因此,不把心力调整好,肺的功能也难以维持。所以选用了《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生脉散以增强其心脏的功能。并以沙参易麦冬,兼有养阴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在方中加半个臬煎服,润肺之力更佳。

小青龙汤加石膏治疗慢性气管炎效果也很好,但一宜长久服用是其缺陷。调肺汤则很平稳,可久服,效果又好。

【临床经验】①对于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律紊乱者,不可用麻黄,可用苏叶易之。②浸润性肺结核,可去麻黄。③五味子用量不可过大。

【歌括】调肺汤用小柴胡,麻杏石甘汤全入,沙参五味杰壳蒌肺之疾患尽能除。

16、团鱼丸

柴胡30g黄芩30g苏子60g党参120g川椒30g甘草30g大枣20g麻黄30g桔梗30g石膏120g沙参60g五味子60g瓜蒌120g东参60g鸡内金120g神曲60g冬虫草30g葶苈子15g团鱼4斤蒸焙以上诸药共研末炼密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三次,每次一丸。

【适应证】慢性气管炎,或气管炎服煎剂后做后疗。

17、决渎汤

【组成】黄芪30g广郁金15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15g白茅根15g

【适应证】一切浮肿。

【方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管,水道出焉。”“决渎”即疏通水道之意。故由此而将此利水之方命名曰决渎汤。银花、丝瓜络——是民间验方,二药配伍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据资肥记载,仅知丝瓜络味苦除湿,性寒清热,除湿火之中总部于宣通经络,常配银花藤治湿火伤络之痛。至于银花和丝瓜络配伍有什么药理作用,还不清楚。车前子——味甘淡能渗利,性滑利能降泄,故能利水。据药理研究,车前子仅能增加尿量的排泄,同时对尿素、氯化钠和尿酸的排泄也能增加。可见车前子利尿有保钾的作用,是一味理想的利尿药。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行三焦之气以加强利尿作用。据贾氏报导黄芪对家兔实验性肾炎有帮助。(上海中医学院《科研论文汇编》1962)另据《湖南医药杂志》1975年第4期报导,黄芪、白术对恢复肾功能,消除蛋白有一定作用。郁金——行气,与黄芪共用可防止黄芪的雍滞。白茅根——甘寒,能够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尤以治热证尿血为佳。其利尿作用可能是与含有多量钾盐有关。本品的特点是甘而不腻,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以上六药共用,具有强心利气,通调水道之功。

【临床经验】①本方可单独应用治疗水肿疾患,也可和其他方剂合用,如配小柴胡汤即是调肾汤。②本方和其他方剂合用时,往往取方中银花、丝瓜络和车前子三味,名曰半决渎汤,以其帮助利尿排毒。如半决渎与祛风利湿汤合用,即是消斑解毒汤,专治红斑狼疮。如果是配合它方通利小便时,仅取方中车前子一味即可。

【歌括】决渎汤用芪郁金,银车丝络白茅根,取其三味半决渎,功奏利水肾病斟。

18、调肾汤

【组成】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黄芪30g白茅根30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

【适应证】急、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肾结核等。

【方义】本方系小柴胡汤去甘草合决渎汤而成。①小柴胡汤协调整体。为什么要去甘草呢?据药理研究,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酸分解产物)及其盐类,它们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甘草酸又有肾上腺皮质激样作用,故不用甘草,以防抗利尿的不利影响。②决渎汤通条水道。其中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以加强利尿;银花、丝瓜络、车前子共有利尿作用;白茅根凉血止血,热利尿治血尿。

【歌括】调肾汤用小柴胡,去草加芪茅根入,银花丝络车前子,肾病此方效显著。

【服药反应】有个别病人服药一时浮肿加重,甚至面肿如瓜,眠留一隙。但肿达高潮迅即衰落,这可能是正邪斗争的一种反应。若正气达到了一定程度而压倒邪气之时,水肿即如落潮一退而去。

19、理消汤

【组成】小柴胡汤(去甘草、大枣)加黄芪120g茵陈30g丹参30g郁金15g花粉30g熟地30g山药30g石膏60g车前子30g五味子15g猪胰脏半个(入药煎)。

【适应证】糖尿病。

【方义】本方系小柴胡汤合六味地黄汤、白虎汤加减而成。取名理消汤者,理是调理,消是消渴病,即调理消渴病之方也。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我国记载远比外国早一千多年。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内经》即有“消渴”、“消瘅”的记载,以后又有详细的论述。在论述病因方因方面的,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论述症状方面的,如:《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外台秘要》云:“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在论述治疗方面的,有禁酒、面食、房室以及精神紧张等。如:《外台秘要》云:“才不逮而强思之,伤也,悲哀憔翠伤也。”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论述,是符合近代医学理论的。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下视丘、第四脑室底之机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均可引致或加剧糖代谢紊乱。биков认为,高级神经影响糖代谢的途径有二:一是,通过下视丘、脑垂体及其周围腺体而影响糖代谢,这个作用是重要的。二是,通过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植物神经作用于各脏器中的糖代谢过程。本方即是依据以上原理组成的。①强壮中枢。由于大脑皮层失去对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的调节而致功能紊乱,所以,首先是重用黄芪120克,强壮中枢,使衰弱的中枢恢复正常。这个量源于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先辈三代使用出来的经验,此则继承借用。②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用了小柴胡汤。所以去甘草、大枣,是为了减少糖的摄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感神经亢奋,使肝糖储存障碍,过多的糖入血形成高血糖。用了60克石膏来抑制它,是取白虎汤大渴一症之意,白虎汤原治上消症,可以降血糖。如果是新病,石膏量还可以加大用到120克。二是,迷走神经受抑,是抑制的,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致分解糖的能力减弱。故要扶植它,用花粉生津液以解决口渴。③补肝胰二脏。肝胰二脏功能之所以减弱,是它们本身虚弱的表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用茵陈清肝之湿热,丹参活肝血,用猪胰补胰健脾(方原出《千金方》),以恢复肝胰功能,促使糖元合成。④补肾。糖尿固然是由于糖元分解障碍所致,但与肾之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故选用了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中的六味地黄汤以补肾。此方是金匮肾气丸去附子、肉桂而成,原治下消证。本方在借用时,以丹参代丹皮、车前子代茯苓和泽泻,五味子代山萸肉。本病重在早治,本方要在恒服。只要认真服药,病还是可被治愈的,至少是症状得到满意的改善。如延误致久形成肾小动脉硬化,则治之晚矣。

【歌括】理消(小)柴胡除枣甘,芪薯茵郁花粉丹,熟地膏车五味子,猪胰半个把糖减。

20、消斑解毒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苍耳子30g浮萍30g苦参30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石膏30g【适应证】红斑狼疮。

21、利目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知母15g石膏30g桃仁30g桂枝10g芒硝5g川军10g白蒺莉30g决明子30g车前子30g。

【适应证】一切眼内疾病,如青光眼,玻璃体混浊,视纲膜炎,翼状胬肉,白摧障等。

【方义】本方系由小柴胡汤、白虎汤、桃仁承气汤加味而成。①眼病多由肝火所致,首先要重用凉药,并占方中主导地位,故选用了白虎汤。②消除炎症,解除病变,很重要的方法是活血化瘀,以改善局部的代谢功能,故选用了桃仁承气汤,或根据情况而加用红花。③加速代谢,还要给代谢物以出路,故选用了车前子利尿。④明目,选用了白蒺莉,决明子。⑤眼病是全身机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且眼病多和精神受刺激,特别是大怒有关。所以治疗眼病协调整体非常重要,有时是着决定性的地位,故选用了小柴胡汤。

【临症加减】①角膜红赤者,可加公英。②若合并水肿者,可合半决渎。③瘀血严重者,加用红花活血祛瘀。

【歌括】利目汤用小柴胡,桃仁承气合白虎,车前蒺莉决明子,眼内诸病此主除。

22、清喉汤

【组成】葛根30g薄荷10g银花15g连翘15g桔梗15g元参15g郁金10g芦根15g甘草10g

【适应证】急慢性喉炎、白喉初期,猩红热。

23、攻坚汤

【组成】夏枯草30g王不留30g牡蛎30g

【适应证】一切肿瘤,结核,肿物。

【方义】夏杜草——辛苦寒,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配牡蛎等,可软坚散结,治瘰疠结核,近年临床又用其治疗肿瘤等肿物。王不留——苦平,取其入血分而功专通利之长,以通经祛瘀消肿散结。牡蛎——咸涩微寒,软坚散结。

24、祛风利湿汤浮萍30g苍耳子30g苦参30g土茯苓30g

【适应证】湿疹、荨麻疹。

【方义】浮萍——辛寒。轻浮升散,善开毛窍,有发汗解表,泄热利水之功。借此祛风利湿消疹。苍耳子——辛苦温。祛风化湿以止痒。其含毒成分为苍耳甙等。中毒症状为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烦躁等。可以板兰根120克煎服,或绿豆甘草汤内服解毒。中毒现象,应用多年未曾出现,右能由于囫囵不破应用之故。苦参——苦寒。祛风化湿,清热利尿,杀虫止痒。对许多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治皮肤湿疹、搔痒等症。土茯苓——甘淡平。能清热利湿解毒。据文献记载,服药时不可饮茶。

25、调经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白虎汤。

【适应证】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属于血热妄行者。

【方义】①月经不调,多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故用小柴胡协调之。②此症多有心烦,烦热等症状,此乃少阳之征,用白虎汤治之,而白虎汤又有调整血液分配量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