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勇 | 在仰望山峰的姿势里看到了尘世的卑微

 木头1018 2016-12-23

费 勇

浙江人,现居广州,昊达文化创始人,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著有《金刚经修心课》、《心经修心课》,译著有《时尚的哲学》(西美尔)等。

必得以仰望或远望的姿势才能将天空与山峰纳入我们的视野。总是看着眼前或脚下,我们常常忘了:只要我们稍稍抬头远望或仰望,我们就置身于一种广阔与深邃里。或者说,只要我们稍稍抬头就能解放自己,刹那间从有限升腾到无限。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立即觉悟到了此中的真意,当他想要告诉我们时,他说他已经“忘言”了。日本的小林一茶却以为只有蛙才可能真正悠然见南山:悠悠然/见南山者/是蛙哟。

而孔子发出“巍巍乎”的赞叹一定是在仰望的时候。随着他的这声赞叹,山在中国的语境里就成了一种伟大人格的象征,一种崇高道德的象征。我们至今还在说“高山仰止”之类的成语。山的形象唤起的是关于坚贞、神圣、高洁、无私的联想。刘向在解释孔子“仁者乐山”这种说法时说:“夫山茏提篆靠,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这些比附其实还是由最初的观感引发的。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那个男人“极目所见,他看到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的山巅。于是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但是,那并不是容易飞去的,不说乞力马扎罗、喜玛拉雅这样的冰山雪峰,就是一般的如桂林、武夷山等风景区的山,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抵达的。我们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看起来很近的山岚,而到了山脚下,有些山我们只能仰望,无法攀爬,而可以攀爬的,我们能够所到之处,仍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现代技术也无法完全改变这种自然的状况,除非把所有的山夷为平地。只要山仍然屹立,就仍饱含着巨大的不可抵御的自然力量。很多时候,人类只能以望的姿势把自己与它相联结。因而,高不可攀,至今还是山所具有的最深刻的魅力,与水的深不可测一起,构成了山水这种符号神秘、庄严的色彩。

确实,当我们突然站在雄伟的山峰前,一下子就会被一种气势所折服,不由得心生敬畏之情。而最初的梦想往往从门口望着远方的山岚开始。有过多少看着远山发梦的童年呢?有过多少看着远山发梦的旅途呢?当我们在路上,常常只是以仰望的姿势在想象里完成山的旅行。也就是说,山常常只是一个望的对象,我们通过对山的仰望或远望就可以一路飞翔,身在此处,而心却随着山的形与色荡漾在彼处。在高楼林立的时代,那些远远的山峰和山峰间的溪流,像一个梦,晃荡在临街的窗口。

补白:写完这一段,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读过一首诗,美国人Wallace Stevens写的,叫作《十三种看山鸟的方法》。却记不起来这首诗收在哪个选本里。查了几天都查不到,倒是查到了中国诗人洛夫受这首诗的启发而写成的《清苦十三峰》。洛夫说他想写出“十三种山的貌与神,十三种山的隐秘。”在洛夫的诗里,这一首诗不算上乘之作,其中的第十二峰,却饶有趣味:两山之间/一条瀑布在滔滔地演讲自杀的意义/千丈深潭/报以轰然的掌声/至于泡沫/大多是一些沉默的怀疑论者”。假如我们能够一起去看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观看方式呢?是不是有多少个看者就有多少种山的形貌?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也在看我们,又是以多少种方式呢?

这是第186篇头条文章

值班编辑 | 小熊猫

-END-

文章皆为作家原创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