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2-23

亲们知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法奇书,他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所著,共计十三篇,被中国人奉为 “军事圣经”,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广泛认同,包括西点军校在内的国外军校,也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但是,《孙子兵法》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局限性,即《孙子兵法》其实是一个提纲挈领,它告诉了你该做到什么,却没有告诉你怎么才能做到这些。这意味着,《孙子兵法》的实用性无限接近于零。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孙子兵法

正因为《孙子兵法》有着上述难以弥补的缺点,所以才给后人超越的机会。事实上,在战国前中期,《孙子兵法》成书不晚的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这样一部奇书,即重视提纲目录,也重视实用性。

这本奇书就是《吴子兵法》,简称《吴子》,由吴起所著,目前已秩失九成,仅有不完整的六篇尚存。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昊起像

《吴子兵法》成书于战国前中期,若说当时最为夺人眼目的国家,非魏国莫属。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父子,几乎在所有方向的战争均获胜利,秦齐楚赵韩均遭魏国侵略,割地丧城。

古代中国的史学家倾向于影响时政,因而在记录这些胜利时,通常会进行引导性的评价,将这些胜利归咎于文官所主导的政治变革,也就是说李悝改制,这种思维方式至今影响着国人。

但实际上,制度的先进与否与战争的胜否没有直接关联,比如蒙古帝国征服中国,英军惨败于阿富汗,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五贤帝时期的罗马帝国。当时一支精锐的罗马军团向中欧的日耳曼人发动进攻,结果全军覆没,而后者还处于原始氏族阶段,政治组织仅具雏形。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战国前期形势图

因而,尽管改革和变法会对战争带来一定的影响,却并非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指挥官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素养,前者体现在底层士兵能否贯彻军事命令,后者体现在指挥官所使用的策略上。

吴起就是组织能力和军事素养均超一流的军事大家,在组织能力方面,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甚至用嘴为士兵吸疮疤的脓血,因此士卒用命。

在魏期间,吴起西攻秦,南伐楚,东攻齐,大小七十六战,全胜六十四,无一败绩。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河西魏军,一举击溃五十万秦军,几乎灭亡秦国。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由于古代史籍的影响,中国人通常认为,吴起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军事成就,与其他诸侯的孱弱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排除掉古人的评论言语,我们再来看当时的秦、楚两国是什么情况。

秦国虽然屡败于魏,但与西部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却“夺地千里”,包括匈奴在内的“戎虏不敢南”,而在阴晋惨败后,魏军逼近华山。秦献公、秦孝公并没有像其他国君那样远遁千里,而是将都城从雍城迁往要塞栎阳(不是咸阳),“天子守国门”,誓于魏军决一死战,这个算上秦国王公大臣在内的军事要塞只有不到两万人。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影视剧中的秦献公

可见,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已经是尚武之风浓郁,并非后人所说的那么孱弱。那么,秦国为何又会败在吴起手里呢?《吴子兵法》说明了原因,这也是《吴子兵法》实用价值的体现: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从《吴子》的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军,已经是尊法崇武,赏罚分明。而吴起之所以能够以一敌十,大败秦军,他所使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后世的土木堡之战中得到一些启示。

面对着为数众多的明朝军队,也先却使用了“人海战术”,在局部形成数量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使明军总指挥部暴露于前,终于俘获了明英宗。而吴起所提出的战法与2000年后的也先如出一辙,先诱敌分兵,击其散兵,最终攻打指挥部,“取其将”,使其溃败。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明英宗像

对于另外一个大国楚国,《吴子兵法》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战法;

“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

进入战国后不久,楚国就灭亡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国,将疆域拓展到淮河以南,同时楚军四处出击,西侵夜郎国,向南方诸越发动战争,最远处抵达南海(可能是今天的广州),是战国前中期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长久的征战使楚国国民疲惫不堪。因此,吴起认为,楚军仅仅用游击战就可以打败。

事实上,楚军虽然在东方、南方和西方取得辉煌战果,使疆域面积扩大了一半还多,但它不得不在北方筑起长城,以应对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但是,楚长城未能阻挡魏军的侵略,直到韩魏交恶为止。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楚魏相争图

除了针对各种国情的战法以外,《吴子兵法》还提出了通过调整政策增强军力,根据敌军行为看出其谋划、根据士兵需求训练士兵等等,分别被记录在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中,从整体上解读军事来看,它比《孙子兵法》毫不逊色,但论起实质应用来说,却要远远超出。

可惜的是,正是因为《吴子兵法》极为殊出的实用性,使它一成书就成为列国禁书。秦始皇焚毁的书籍中,《吴子》更是名列其中,秦统一天下后,仅有秦宫拥有少许珍藏。汉朝时,《吴子》仍为禁书,存在48篇,但到了今天,仅剩下了不完整的六篇,且多为失去时效性的篇章,比如对七国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等等,真是成也实用性,败也实用性。

远超中国《孙子兵法》的一部奇书,佚失九成仍为军事圣典

对于一部佚失九成的兵书来说,《吴子兵法》仍能被奉为兵家圣典,这与吴起本人辉煌战绩和《吴子兵法》的实用价值是分不开的,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才智,亲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