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三治”促“四化”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昵称38607695 2016-12-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实现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生态良好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各地创建了一个个美丽村庄,形成了不少的盆景;创建了一条条美丽风景线,珍珠串成了项链。面对新情况,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美丽乡村建设有所突破,惠及更多百姓大众,我们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治污、治脏、治乱为抓手,洁化、绿化、亮化、文化“四化”建设同步推进,做到“三治”促“四化”,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水净、人文、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一、抓治污。要总结经验,统筹谋划,科学安排,打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1.早谋划。坚持规划引领,对表作战,细化方案,责任到人。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镇、村、施工及监理人员素质。高度重视项目设计,选择质量过硬的设计单位,综合考虑村庄布局、居住环境等因素,坚持一村一设计,做到因村制宜、可操作性强。2.强推进。按照水岸同治、点面联治、表里兼治的要求,推动治理常态化。一是执行一个标准。严格按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规范,在技术要求、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方面,做到按规定操作、规范施工、规矩建设。二是强化两个坚持。坚持项目联动,力促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等环节齐头并进。坚持示范引领,总结典型经验,引领项目推进,形成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工作氛围。三是落实三大环节。抓住入户、入管、入池(终端)建设三大环节,做到工程进度、质量、安全“三落实”,实行招标、采购、施工、验收“四统一”,把好选材、培训、施工、监管和现场示范“五道关”,确保项目经理和其他“五类人员”到位。3.重监管。坚持把质量摆在首位,打造“百年工程”。一是完善监督机制。抓好市、镇、村和监理单位“四级”质量监管,发挥农办、建设部门职能监管优势,强化镇(街道、区)业主职责,突出村监委会和监理单位监理职责,加强建材检测、隐蔽工程施工和资金使用管理。二是落实管护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落实村属地监管主体责任,积极探索第三方运营维护机制,实现污水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做到“建成一个、用好一个、见效一片”。三是强化考核机制。继续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作为下一年度对行政村项目和资金扶持的重要依据。推行“一周一报、一旬一排名、一月一通报”的制度,对在治水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严肃问责。
  二、抓治脏。一个村庄美不美,最基本的要看这个村干净不干净、整洁不整洁,最关键的是真正落实长效机制,破除“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1.落实门前三包。“门前三包”作为卫生保洁的一项关键举措,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全员发动。充分发挥妇女群众生力军作用,通过宣讲团宣讲、利用微博微信等方法,发动家家户户参与,将“门前三包”作为一项自觉行动。二是明确职责。健全组织工作网络,镇(街道、区)、村两级层层发动,各司其职,通过落实农户、商铺“门前三包”卫生长效管理责任,引导广大农户做好庭院洁化美化。三是创新方法。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实行动态管理,对农户卫生保洁工作情况实行流动红旗、黄旗制度,实施卫生保洁、“门前三包”网格化管理。2.实行分类减量。把农村垃圾减量处理作为推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一是宣传是关键。垃圾分类减量是一项改变千年陋习的革命,要注重教育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自己既是垃圾减量处理工作的参与主体,更是受益主体,努力形成垃圾分类习惯。二是分类是重点。坚持“垃圾是资源,分类是前提”的工作理念,加强群众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等常识培训,制定各类激励机制,通过村民相互监督、党员联系到户、每月考评打分等方式,实现农户“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的转变。三是减量是目的。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推进方式,按照“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转运、易于处理”的原则,在集镇村、外来人口集中村、偏远山区村、普通村庄等不同区块,推广“农户分类、统一收集、生态处理”的生态减量处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3.完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市、镇(街道)、村(工业功能分区)、户(企)四级联动、分级负责、规范运作的农村卫生管理新格局,做到场所、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群众自筹”三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农办、财政等部门要根据区域位置不同特点,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探索农村卫生收费等多渠道筹资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三是注重长效管理。将垃圾分类减量、“门前三包”工作纳入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考核,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保洁员绩效评估、村主要干部和联村干部考评等制度,构建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抓治乱。通过前几年努力,集镇和乡村乱、破、旧、差现象得到改善,但是与先进地区对比,还存在不少差距。1.危旧房改造。一是坚持一户一宅。当前,有些农户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年轻人住新房,老人住旧房。这既不符合“一户一宅、拆旧建新、法定面积”的要求,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要以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为契机,严格落实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规定,完善各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是注重拆改结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村内旧房、危房、空房进行连片拆除,综合规划改造。在改造中,对有利用价值古建筑不能简单一拆了之,要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建设主题,彰显乡村文化之美,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乡情美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乐园。三是发展集体经济。根据农村特色产业资源分布及村庄布局特点,将危旧房改造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采用土地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广泛开展村庄经营,加快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增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创业增收。2.乱搭建拆除。以“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为契机,推进乱搭乱建拆除,提升农村整体环境。一是全面摸清底数。各镇(街道、区)对辖区内乱搭乱建违法建设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底数,为拆除提供依据。二是全力推进拆除。按照职责分工、属地管理原则,边排摸边处置,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强势推进拆除工作。三是全域后续管理。加强拆除后的后续管理,能建设的要建设,应复耕的要复耕,可绿化的要绿化,做到拆改、拆绿、拆建结合,使农村的山景、水景、绿景、村景浑然一体。3.乱摆放整治。开展专项整治,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消除部分农村、集镇乱摆乱放的现状。一是道路沿线整治。全面治理国道、省道、县道等主要道路沿线出店经营、临时摊点、违规广告和乱摆放,实施道路两侧亮化、绿化、文化,打造景观亮点,建成样板路。二是集镇区域整治。加强对占道经营、乱摆乱卖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店铺进行教育,集中清理流动摊点、广告牌等违法占道现象,打造精品街、亮点路。三是村庄全面整治。通过乱堆乱放整治、垃圾卫生清理、沟渠池塘周边环境整治、“赤膊房”治理、村口巷尾路灯亮化、景观绿化营造等工作,使农村“由内而外”亮丽起来。     
  (作者:蒋金红 永康市委副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