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其实讲通俗一点,一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为了某个目的去做某件事,并且开始做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动作! 为什么说动作是故事的源泉呢? 如果我们写剧本的人不知道主人公要干什么,实际上他或她在剧中也没有明确自己要干什么,这样没有动作的故事,肯定没法写,也没法看。 如果我们知道主人公要干什么,并且开始干了,故事就有了:那这个故事的写法,就是编剧不断地为这个主人公要做的那件事去设置障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一个比一个更大更难以克服的障碍。主人公克服困难,冲破层层障碍,最终达到目的,这就是故事。 ![]() 【主动动作与被动动作】 主动动作,就是人物自己主动地想去做某件事。 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并延续很长时间都坚持不懈地去做某件事,这种情况固然有,但是比较少见(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懒惰和随性的)。 还有,生活中的正价值事物对一个人的吸引和感召,使其产生动机去做某件事的动力,其力度远远不如一个负价值的事物对人的打压、逼迫、冲击所产生的动作。 举例:人要想跑得快,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前面500米处有一块金砖,谁先跑到,那金砖就归谁;二是后面500米外有一只老虎,谁跑得慢,谁就会被老虎吃掉。相比之下,这两种情况,哪种更让人跑得快呢?当然是后面有老虎要吃人那种情况!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有些正价值的事物是有感召力的,比如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出国留学……。毫无疑问,我们经过了进一步深造,一定会学习到更多东西,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可能提高,好处多多。那我们就开始行动吧:刻苦学习。但学着学着,我们就懒惰下来,甚至停下来,半途而废。 但如果出现后面一种情况,老虎来了——比如工作丢了,失恋了,而房东又在催缴房租,女朋友还说,给你一个月时间赶紧找工作,找不到就分手!你说这种时候还敢偷懒吗?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写戏的时候,尤其在写长篇作品如电视剧的时候,常常感觉到设计一个能从第一集开始,直到最后一集结束,贯穿始终的动作,这个很难。所以,主动动作比较难设计。于是我们想到了被动的动作。 就是某一天主人公遇到了一件坏事,倒霉了!比如失业,于是他开始了一个行动:重新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形成了阶段性(而不是贯穿全剧)的动作。这个动作刚刚把问题解决了,却又启动了第二个倒霉事,又一次行动起来。周而复始,照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被动动作链,一环扣一环地往下发展,直到结尾解决最终的困境。 例如:电视剧《母亲母亲》里的主人公金国秀在学校两耳不闻窗外事,却被自己心爱的男同学带出学堂,走上街头。本想劝男朋友回到书斋的她,却目睹军警抓捕男朋友,她只好挺身而出去解救。刚把男朋友解救了,一回家就得知父亲却被警察局关起来。为了救父亲她只好牺牲爱情,委屈嫁入侯家。嫁入侯家后却遭到苛严婆婆的打压,她只好坚持原则和婆婆斗争……。在这部戏里,主人公我们找不到金国秀主动的、贯穿全剧始终的动作,所有的动作都是被动产生的和阶段性的。但每一个段落的每一个动作之间,又有着因果关系。这样就构成了被动动作所发动的故事。 ![]() 这样行吗?我觉得还是不行。还是无法量化。 不如换成:我一定要考上人民大学!或者,我一定要娶一个北京老婆。这样都行。这就是目标设置的原则。 读到这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了:你不要再抱怨说,你不会编故事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故事的来源。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设计出一个人物,他叫张三,给他一个刺激(麦基大师把这个叫做激励事件),让他忽然感觉到非去做一件事不可,这件事的目标也很清楚,要么成,要么败,然后让你的人物预备——走!接下去你就给他设计七七四十九难,最终让他起死回生,达成目标。这样,一个及格的剧本就写好了。 不妨开始试一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