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扫欧亚的马其顿方阵其实也有致命的软肋

 温柔开心手 2016-12-24


可以不夸张的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研究亚历山大的文字,就同样有多少关于马其顿方阵的。马其顿方阵的战术让亚历山大横扫欧亚,可谓是当时无敌于天下的战法,那么它真的是那么的无敌的存在吗?


我们先看方阵的组成,它的兵种构成是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辅助兵组成。


重装步兵:


为主力兵种。每名士兵配备双手操作、长度约4-6.4米的马其顿长矛一柄用以远战,同时有一面直径约60厘米的圆盾,平时以绳带挂于胸前,战时以皮带绑缚于左臂,用来保护自己的左侧和其左翼战友的右侧,另有一柄短剑(匕首)用以近战。



轻装步兵:


其装备的矛的较短,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因此它的机动性更好。


骑兵:


主要由年轻的贵族组成,因此也将其称为“伙伴骑兵”。那时,马蹬还没发明运用,因此他们的战斗力有限。他们使用的武器是一根马其顿长矛,再佩一柄短剑。作战时,反手持握长矛置于肩上,矛头稍向下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通常不再拔出长矛,而直接再用佩剑继续进行战斗。此外,由于他们机动较快,很多时候遂行侦察、警戒、传令任务。



辅助兵:


盔甲更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作战时马其顿方阵以连为单位,每连为16*16(共256人)构成单元方阵。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方阵前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依据军官口令或倾斜、或直立于地面。作战时,整个方阵保持坚固的密集队形推进,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方阵前是辅助兵及轻装兵,辅助兵主要用以远距离攻击,视情况况部署,用以根据需要横向移动,填补战阵空缺或其它机动作战。此时,骑兵往往居于两侧,视情况包抄敌方或防止敌方迂回和包围。最佳作战效果是以骑兵为“锺”,以方阵为“砧”,像打铁一样把对方部队夹围于骑兵和方阵之间。


马其顿方阵视角图


轻步兵:


缺乏训练,盔甲简陋,装备标枪、90公分直径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有在头盔外带狼皮头盔(Galea)的习惯。


第一列:


青年兵,缺乏战斗经验,每人装备两支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盾牌。


第二列:


壮年兵,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为军队的核心,武器与青年兵相同,盔甲略好。


古罗马步兵基本装备,中间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三种标枪


至此为止,一个马其顿方阵的基本雏形已经出来了。那么,它究竟要如何运用呢?


首先人们会问,这样的方阵是否还有机动性可言?很高兴的告诉大家,这样的方阵经过严格的训练,还是有一定机动性的,并且,它在我看来,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前进。


在至今留下的当时战争史料里,亚历山大一般有两种用法:


一、方阵至于中军,左翼为亚历山大同样引以为傲的重骑兵,右侧是战斗力稍弱的轻步兵(矛短的多,盾牌略大),然后骑兵发起第一轮冲锋,紧接着中军的步兵方阵跟进,然后右翼的轻步兵拖住敌人的左翼,等中军和骑兵的战斗结束后再去援助右翼(亚历山大就是用这种属于马其顿人的经典战术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波斯人);


二,中军依然为马其顿方阵,骑兵安排在两翼,轻步兵置于骑兵之后,第一轮的冲锋交给中军方阵,然后骑兵跟进,最后轻步兵掩杀,这样的战术对方阵本身的机动性要求更高。


方阵优点:


这样的方阵经过欧洲人的诸多改良几乎就是火器时代之前战场上的绝对主角,理由很简单,虽然对于阵型本身的要求很高,也远没有冷兵器时代真正的主力——重骑兵那样无往不利,但是,它便宜的多。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重骑兵的冲锋来对付它?虽然骑兵的冲锋的确很容易在任何步兵阵型上打开缺口,但是在那个马镫,马蹄铁,马鞍都没能发明的年代,骑兵的战斗力必定要打上不小的折扣。况且正面的冲锋对于长矛林立的马其顿方阵来说更具有自杀性。


还有人会问:历来对付密集步兵方阵的都是密集“箭阵”为什么不大量起用步弓手或者骑射手呢?我的回答有三个词可以概括:时代,射程,命中。还是时代的关系,那时候的弓显然还达不到很长的射程,穿透力也非常有限,即使密集的步弓手一般射程为200米,而能对重步兵造成有效杀伤的射程往往要减半,也就是100米,而即使是满载装甲的重步兵在这个距离下冲刺最多也只需30秒,在这个时间内一名弓手最多只可以放出3-6支箭,其所能造成的伤害是极其有限的。更不用说射程和精度都要大打折扣的马弓手了。


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重甲发明以后)的任何民族任何野战上,弓箭手永远只能是辅助杀伤力,面队步兵冲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骑兵了。




方阵缺点:我们想象一下这个长矛林立,矛头闪烁,踏着小碎步缓缓前进(注意:这里只是用一个比较艺术的说法,虽然好多影视作品里也把步兵方阵的前进方式描绘成这样,其实在现实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缓慢的移动无疑就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敌方弓箭手之下,纯粹是自杀行为。至少在与敌人短兵相接之前,他们必须冲锋。机动性才是所有战争的精髓,所以对于步兵方阵来说,冲锋才是一切。),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方阵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它似乎是无敌的,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它仅仅是看好而已。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缺点:


一、杀伤力,持久力的不足。


即使再装硕的大汉穿着满身的铠甲举着5米来长的矛,时间一长必定会疲惫。一旦露出疲态,便意味着机动性的不足,机动性不足意味着他们成了靶子。


另外,这样的方阵杀伤力也很有限,试想这样的巨大的长矛需要多大的力气来回戳刺?所以他们更多的只是前进,前进,再前进,只要打乱了敌人的阵型任务便告完成,甚至不用理会自己手中的长矛是否真的戳到了敌人。


而真正的杀伤力还是要靠骑兵的冲杀和轻步兵的掩杀来完成。即使再糟糕的情况下他们也不能丢弃手中的长矛,因为相对于杀伤敌人而言,它的长度更适合于保护自身。


二、受地形的制约程度高


山地,丘林,森林里如何才能排出如此巨大的方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强行排了开来,阵型也必然混乱——有的地方紧凑,有的地方松散,而哪怕是阵型一个再无奈的松散也可能被敌人打开缺口从而造成整个阵型的崩溃。


三、这也是整个方阵最最致命的弱点


我们再想象一下一个完美防御的步兵方阵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以中间一点开始,四面朝外排开,层层相裹,没错,这才是完美的防御,只是这样的阵型,又如何移动?所以,根本不存在无懈可击的步兵方阵,除非,它永远站着不动。


侧翼,侧翼永远是马其顿方阵所顾及不到的地方,历史上打败这个方阵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其侧翼为突破口的。


亚历山大的做法是依靠骑兵和轻步兵来防守其侧翼,不过众所周知,轻步兵的战斗力有限,而骑兵永远更适合于冲锋,这样薄弱的防守对于其侧翼几乎形同虚设。所以,哪怕有一小队骑兵攻击方阵的侧翼,甚至只有一个剑士攻入方阵内部,其结果就相当于杀戮。


因为方阵内的矛手因为负重的关系几乎没有佩剑,只有短的可怜的匕首,而他们也不能腾出双手来,因为他们如上文所说不可以丢弃手中的长矛。甚至在这样人挤人的方阵里连转身和撤退都不可能做到(或许在敌人没有攻击侧翼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需要极其精准的指挥和完整统一的配合,也需要时间),所以一旦有人从侧翼攻入方阵,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综上,这绝对是一个“攻强守弱”的方阵,他们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势发动迅捷的冲锋,永远把自己的正面留给敌人,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垮敌人的阵型,接着让骑兵和轻步兵在散乱的敌人中来回冲杀以求得速战速决的胜利。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