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最新的十大糖尿病治疗方法,别再用老方法了

 欣然书斋 2016-12-23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今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趋于科学和理性,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具体介绍下面十大转变。

全球最新的十大糖尿病治疗方法,别再用老方法了

一、起始治疗由“单一生活方式干预”转变为“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双管齐下”

对于新诊断糖友的治疗,传统做法往往是先从单一的生活方式干预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1~2个月)的观察,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再启动药物治疗。然而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两个弊端:①不利于血糖尽早控制达标;②由于“糖毒性”没得到及时解除,往往会错失逆转和修复患者胰岛功能的最佳时机。

所以,现在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并推荐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

二、由“阶梯式治疗”向“早期强化治疗”转变

“早期强化治疗”是基于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疗新理念,其益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治疗能够有效地保护、改善和修复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

二是强化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

一般说来,强化治疗更适合于初发的、年轻的、没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友。

三、由“首选口服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

由于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随着病程发展而进行性下降。而早期补充胰岛素,不仅能使血糖迅速控制达标,还可以减轻自身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改善和修复自身的胰岛功能,使血糖长期维持正常。

四、由“胰岛素促泌药”向“胰岛素增敏药”转变

很多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不足”则是次要的。

不恰当地过度使用胰岛素促泌药(如格列本脲,即优降糖),不但不能保护胰岛β细胞,反而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导致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相反,胰岛素增敏药(如噻唑烷二酮类)可以直击胰岛素抵抗,对胰岛β细胞和大血管均有保护作用。

全球最新的十大糖尿病治疗方法,别再用老方法了

五、由“普通胰岛素促泌药”向“早时相胰岛素促泌药”转变

早时相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缺会陷造成餐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现已知,2型糖尿病的早期即已出现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而早时相胰岛素促泌药[如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具有“快进快出”的优点,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产生类似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因此可以较好地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而且低血糖风险小,对胰岛β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六、由“单一药物治疗”向“早期联合用药”转变

新的治疗模式推荐早期联合治疗,即在单一药物的半量(最大允许剂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不再一味地增加单药剂量,而是积极采取非同类药物联合治疗。

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互补作用,增强降糖疗效;减少因各自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防止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

七、由“只重视控制空腹血糖”向“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并重”转变

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在大血管病变(主要指心血管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与空腹血糖相比,检测餐后血糖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而且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

八、由“重点控制高血糖”向“控制血糖波动”转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密切相关,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血糖忽高忽低比稳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因此,既要降糖,更要稳糖。

九、由“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应当超越以血糖控制为中心的治疗理念,代之以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进而达到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之目的。

全球最新的十大糖尿病治疗方法,别再用老方法了

十、由“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

通过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不但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最新的IDF(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南将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也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一部分,因为安全、有效的干预需要血糖监测作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