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驴诗客

 江山携手 2016-12-24

骑驴诗客(图片来自网络)

                
  骑驴诗客
   (骑驴的诗人)

 

/未沐

 

《三国演义》写到刘关张第二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正值风雪天气,到达茅庐时,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知道诸葛亮已经出游,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刚要返回时,偶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并且“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身装扮俨然一副世外高人形象,再加他吟诵的这首绝妙好诗,刘备当时误以为他就是诸葛亮了——风雪之中,骑驴吟诗,如此意境,何其超脱!很多画家喜欢这个意境,纷纷将其画入图画。别说是诗人了。

《三国演义》中的那首诗是小说家言,不是汉代作品,已有学者考证。不过,在唐代孟浩然以后,要是你在风雪中,看到一人骑着驴,不是急着回家,而是优哉游哉地闲逛,那准是一位“诗人”。

根据古人记载,最早骑驴吟诗的诗人是唐代孟浩然。张岱《夜航船》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唐彦谦《忆孟浩然》写诗赞道:“郊外凌兢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句搜明月梨花内,趣入春风柳絮中。”

唐代郑綮,生活年代比孟浩然靠后,估计他是向孟浩然学习、致敬。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记载:“或曰:‘相国(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达官贵人们出行不是骑马就是坐轿,而文人雅士们往往因为穷困潦倒就得骑驴了。钱钟书先生认为,驴子似乎是“诗人特有的坐骑。”(钱钟书《宋诗选注》)

古代大诗人的诗大都是在驴背上吟出的。真可以说是马背上出名将,驴背上出诗人。中华文化的一脉香火有很多是从驴背上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从文化角度来说,驴的功劳比马大。有意思的是,和中国多是“驴背诗人”不同,据说朝鲜古代诗人爱骑牛,多是“牛背诗人。”(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入门》)

诗人骑驴巡游、观光、赏景,无俗务压身,无急事纠缠,无利禄拖累,生活闲适,时间充沛,才能放浪林泉之间,身如闲云野鹤,与毛驴互伴,从容行进,随处栖息。但诗人要骑马就不合适了,马是奔驰、腾越、征战、匆忙的象征,显然与诗人的心态节奏不符。

李白是骑驴漫游天下的,传说一头瘦驴曾经陪伴了他好多年。他曾乘醉骑驴过华阴县衙门,被县吏执住,县令询问他是谁时,李白怒了,供道:“无姓名,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四处飘零,坐骑自然非驴子莫属。“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示从孙济》)大清早就骑驴出门,却不知要去哪里,失意之况可见。“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在驴背上,面对京城的奢华,老杜难免悲从中来。长安十年,杜甫骑在驴背上受尽了坎坷与酸辛。杜甫有时甚至自己没有驴,而是借人家的驴骑。“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逼仄行赠毕曜》)

李贺写到自己落拓的样子时是:“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出城》)李贺许多诗句也是在驴背上构思出来的。此外,李贺也爱骑骡子。

最常骑驴的诗人也许是贾岛,他总是在驴背上苦吟诗句。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其他诗人心目中,诗人贾岛几乎离不开他的驴。好友姚合《喜贾岛至》写道:“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饮酒谁堪伴,留诗自与书。爱眠知不醉,省语似相疏。军吏衣裳窄,还应暗笑余。”

贾岛骑着条蹇驴,不远千里来看姚合,想必驴也累,人也累。不过在漫长的旅途中贾岛可以有充分时间推敲诗句的。贾岛作诗很慢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送无可上人〉诗后》)

骑驴能让诗人产生诗情,有时,也是诗人的无奈。陆游写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他在做严州太守时,坐骑恐怕不会是驴吧。“野狐精”王安石做宰相时,权倾朝野,坐的应是前簇后拥、鸣锣开道的轿子;一旦失势了,也不得不骑着驴子,往来于金陵。苏轼在当太守时,常坐在轿子上一路看风景,“肩舆任所适,遇胜辄流连”,(《端午偏游诸寺》)很是惬意。失意后,他也只能骑着驴子感慨道:“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黾池怀旧》)落魄之状可见。

最后说点题外的。如果说一个人骑驴闲游颇有高人风度,但是一大帮人骑驴就会观之不雅了——即使他们都是文人。《唐摭言》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皇帝觉得举子们的穿着、排场过于奢侈浪费,为了提倡节俭之风,曾经下令举子不许骑马,于是“时场中不下千人,皆跨长耳。”这件事成了当年长安城的一大笑话。

有人就此作诗道:“今年赦下尽骑驴,短辔长鞭满街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无名氏《嘲举子骑驴》)郑昌图,也是当年应考的举子之一,身材魁伟肥胖。这首诗嘲笑说,瘦小的汉子还可以,像郑昌图那样大胖子的可要愁死了——估计,应考途中,驴累了个半死,他也难受得够呛。然而,据说郑昌图那次不仅考中了,并且中了状元。(《太平广记》转引《玉堂闲语》)

(约220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