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学习历史的兴趣

 江山携手 2016-12-24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拟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讲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了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

    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
中国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了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