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环保局、市城建委、市农委、市车管所等单位作联合主题发布。其中,涉及“蓝天碧水三年行动计划”的9大类34项重点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32个,其他两项重点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 据介绍,“蓝天碧水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调整、重点工业大气污染源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城区及县(市)区饮用水源地安全防护、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废水污染源治理等9大类34项重点工程项目。 【蓝天工程】 今年前11个月市区235天空气优良 围绕蓝天工程项目,主要从调结构转方式、总量减排、清洁能源推广、机动车尾气控制、生态屏障建设、扬尘治理等工作上确定重点项目,以促进大气环境的好转。 截至11月,今年市区PM10累计浓度均值为87ug/m3,较上年同期下降18.7%,PM2.5累计浓度均值为58ug/m3,较上年同期下降20.5%,PM10和PM2.5浓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5天,较上年同期增加41天,优良率达70.4%。 市区及近郊已无新建废气高排放企业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襄阳已完成淘汰了炼钢电炉6座,合计落后产能174万吨;淘汰水泥生产线3条,合计落后产能83万吨。在“十二五”期间,襄阳已完成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同时,随着襄阳旧城改造、城市规划进展,先后完成了华中制药(人民路厂区)、东风德纳车桥、金鹰重工、海华照明(汉江路厂区)、襄阳轴承等城区74家工业企业的外迁工作,对18家企业兑现了奖励。 市环保局副局长付睿介绍,目前,市区及近郊无新建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废气高排放企业。各县(市)城区积极引导小型企业入驻特色产业园区,加快了企业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了一批清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 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15日起停发 对于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三年来,襄阳严格落实淘汰黄标车的“四个凡是、四个一律”要求,包括凡是达不到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汽、柴油车,一律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和转入手续;凡是环保检验不合格的车辆,一律不予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凡是黄标车,一律不予办理异地检验和跨省异地委托检验业务;凡是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而不办理注销登记的车辆,一律按有关规定强制注销。 同时,加强全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不检验即出具报告、替检代检、篡改伪造数据等严重违规问题,一律认定为出具虚假检验结果,严肃处理并依法撤销检验资格。此外,市政府还出台《襄阳市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办法》,并投入1.6亿元用于黄标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共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909辆,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2016年淘汰工作任务。 为了进一步规范排放检验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督管理,襄阳从15日起停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今后,为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对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将提高机动车环保检测标准。2017年,襄阳还将在中心城区建设四套机动车排气遥感监测系统,对行驶的机动车进行实时监测。 城乡垃圾中转站已布点建设28座 作为2015年蓝天碧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市城管局三年来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布局,已布点建设完成了尹集、余家湖、团山、鱼梁洲、卧龙、牛首等28座垃圾中转站。 为切实开展道路扬尘治理工作,改善市区空气质量,2015年,市政府投入412万元购置了14台洒水车。其中,10台8吨中型洒水车,3台20吨大型洒水车,1台8吨水雾喷洒车,主要用于市区主次干道、拆迁及在建建筑工地周边的洒水降尘。市区机械化作业车辆总数达到1309台。其中,洗扫和洒水车辆达到175台,使环卫作业机械化率达到80%。 对于关注度较高的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市城管局要求所有建筑施工工地全部设置硬质围挡,主要道路和工地出入口地面进行硬化,工地门口设置门禁系统和监管探头,每个工地配备两名城管秘书,负责工地门禁遥控装置和工地现场运输车辆的放行审查,防止带泥上路和飞扬撒漏。目前,市区所有在建工地全部实现了扬尘治理的控制目标,市区建筑工地围墙、围挡封闭施工率近100%,工地出入口道路硬化率98%以上,裸土覆盖、固化或绿化处置合格率达90%。 【碧水工程】 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围绕碧水工程项目,襄阳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截污干管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实施重点废水污染源治理等重点工程进行谋划实施,做好了水环境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同时,纳入国家考核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9处,其中,湖库型水源地4处,河流型水源地5处。年供水17000万吨,服务人口215万多人。日常监测表明,全市河流型水源保护地多年保持在Ⅱ类水质,湖库型水源保护地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9成 三年来,市建委积极推进截污干管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襄南新区至内环线截污干管工程、余家湖园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张湾西支截污干管工程、邓城大道以北片区截污干管工程、名城路至富康路截污干管工程。 其中,余家湖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是对余家湖污水处理厂现有部分生物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新增加部分物化处理设施,以保证升级改造后污水处理设施能对园区内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该工程分两阶段实施,一期项目为临时改造,2016年9月底已全部改造完成并通水运行;二期项目为后续改造,目前各改造单元和新增污水处理单元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计划2016年12月底安装调试完成。 张湾西支城市截污干管工程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州区城市污水收集截流输送至鱼梁洲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以解决城市污水对唐白河、小清河及汉江的污染。截污干管已于2016年10月全线贯通,具备通水运行条件,现正开展过小清河备用钢管施工,计划2016年12月备用管道全部完成。 东津新区起步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包括纵四路排水管网、横七路排水管网和滨河路排水管网,主要是解决东津新区起步区的水污染问题。截至目前,纵四路排水已于2014年5月全部完工;横七路排水一标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98%;横七路排水二标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98%。滨河路排水工程于2015年8月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管道约12公里,完成工程量占总工程量的95%。 市城建委副主任王文峰介绍,截至目前,襄阳所有排入截污管网的污水全部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同时,污泥处理厂也确保了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全部得到深度处理,襄阳2016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92.3%,这在同类别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东津污水处理厂及厂外配套泵站、配套管网工程计划2017年7月底全部完工,届时可将东津新区城市污水、鱼梁洲污水处理厂超负荷的污水,分流后输送至东津污水处理厂处理并达标排放,减少对汉江、唐白河的污染。 5688家规模养殖场 完成养殖污染设施改造 “蓝天碧水三年行动计划”中,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要求是,2016年,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标排放或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 市农委副主任黄耀清介绍,截至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中襄州、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老河口、樊城、谷城、襄城、经开等10个县(市、区)政府已经出台方案,完成了畜禽养殖三区划定。高新区正在开展畜禽三区划定工作,目前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同时,据统计,全市规模养殖场达7506家,其中襄州1614家、枣阳1637家、宜城500家、南漳1931家、保康54家、谷城348家、老河口853家、襄城199家、樊城328家、高新42家。黄耀清表示,目前已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的有5688家,完成率75.7%,全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3%。 此外,截至11月底,全市禁养区内有规模养殖场353家,已关闭或搬迁53家。其中枣阳5家、宜城11家、南漳31家、保康1家、老河口5家;尚需关闭或搬迁300家,其中襄州7家、宜城86家、南漳56家、老河口68家、樊城83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