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405郑和下西洋解说词之五

 UU地球 2016-12-24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地就在这座山上。南京城是郑和航海事业的起点,这里似乎又成为他生命的最终归宿。时至今日,仍有对郑和满怀崇敬的人们,前来祭拜这位六百年前的英雄。

  根据《上江两县志》记载,皇帝将牛首山的这块墓地赐给郑和作为衣冠塚。郑和的身影在1434年前后消失了,已经进入老年的郑和,还能继续他充满激情的航行吗?

  郑和在结束第六次航行之后,才知道永乐皇帝去世的噩耗。

  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天起,朝中的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朝中不断有大臣上书,反对郑和下西洋。但是,再充足的反对理由,也不可能改变朱棣的意志。可以说,朱棣是郑和航海事业的坚定支持者,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皇帝,使得郑和完成六次不可思议的远航。那么,在朱棣死后,情况又会怎样?这支船队,以及郑和本人的命运,是否会发生改变?

  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在他继位的第一天,即1424年9月7日,就下了一道停止航行的诏书。

  航海已经被诏书宣布为非法,任何擅自航海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国海岸,骤然沉寂下来。

  我们无法确切得知郑和此时的心情。宝船厂就在他的身边,那里是他航海事业的起点,转瞬之间已物是人非。巨大的船厂给人一种空寂之感。所有曾经发生的奇迹,都像一场尘封的旧梦。

  下西洋停止,1425年3月,郑和被任命为南京的守备使,那一年,郑和已经五十四岁。

  航海家郑和变成了南京城的陆上指挥官,他的职责是守卫南京城。

  朱高炽即位仅九个月后就死去了。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传统的皇家陵寝。从这幅清人绘制的《明十三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于今不同的景象。

  朱高炽二十八岁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郑和曾企盼着这位皇帝能续写海上诗篇,然而他等到却不是下西洋的命令。

  宣德皇帝上台不久,就赋予郑和一件重要使命-督建南京大报恩寺。

  这是现存于南京博物院的大报恩寺琉璃门楼。门楼后面的报恩寺塔,是根据当年一幅欧洲铜版画绘制的。

  陈薇,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目前南京正在进行大报恩寺复原项目的设计。

  遗憾的是,这座曾经被西方传教士记载的宏伟建筑,在1566年的3月7日遭到雷击,随即起火。虽然后来几次重修,但都没能保存下来。只有残破的石碑,仍然执著地讲述着它的往事。

  《金陵琐记》记载了报恩寺塔被毁的史实。而大报恩寺的那块石碑,如今已经隐身于一片瓦舍之中。只有对历史细心的人,才能从现代街景中,寻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

  大明王朝的航海事业已经中断了六年。昔日的宝船厂如同一段段的往事,既让人崇敬又让人感伤。当年繁忙的造船景象,已恍如隔世。在南京期间,郑和一定会回到当年的宝船厂,面对失去了往日人声鼎沸的作塘,他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一定在期待着更远的旅程,等待这些宝船在惊涛骇浪中得以复生。

  六月初九,宣德皇帝颁布《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命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明 巩珍《西洋番国志》:“宣宗嗣登大宝,普赍天下,乃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率官兵数万,前往海外。时愚年仅十六,拔擢从事于总制之幕。”

  1430年,郑和刚好六十岁。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何况这一年,皇帝颁发了命他出洋的诏书。那么,他的第七次航行,能否像以往一样顺利呢?

  他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为了使船队的历程不被时间湮没,出发之前,他在太仓浏家港和福建长乐的天妃宫中特意树立了两块石碑,记述六次航海的历程。

  那些文字被深深地刻入石头,它们能被刻在时间深处吗?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在浏家港找到郑和的那块石碑,福建长乐的石碑依然存在。它几乎成为我们今天能够面对的、有关郑和航海的、仅有的原始文字资料。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是用着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福建长乐三峰塔。这座塔的下面,便是郑和船队当年在长乐的港口-太平港。

  除长乐碑外,郑和还铸造了一口大钟-三清宝殿铜钟,郑和船队的历程,同样镌刻在铜钟的铭文上。

  1432年1月12日,郑和从长乐出发,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远航。出发时最明显的地标就是五虎礁。

  在明朝的史料中,祝允明编著的《前闻记》,关于郑和下西洋日期记载最为详尽的,就是这最后的一次,从南京起航,主力船队到达和离开每个港口的时间都有详细的记录。

  占城,是郑和当年离开祖国第一个到达的港口。他们在这里补充食物和淡水。

  1432年3月7日,船队抵达爪哇,很多年前,船队在这里遭到了一次攻击。它验证了大明王朝的和平政策得到了具体体现。

  7月24日,船队抵达旧港。八年前,郑和曾经在这里消灭了横行一方的海盗。

  8月3日,船队到达满剌加。

  11月28日,船队抵达锡兰山。

  12月10日,船队到达古里国。

  1433年1月17日,抵达忽鲁谟斯。

  1433年的3月,船队在忽鲁谟斯等待季风返航。船上的文书和领航的火长在反复核对着航海图,既是为了回航做准备,也是为了给今后的航海留下宝贵的资料。

  郑和的最后一次航行为历史探索者设置了许多艰涩的谜局,分舟宗船队的去向一直处于人们的猜测之中。

  分舟宗船队不仅抵达西亚和非洲东岸,甚至可能超越以往任何一次航行,抵达中国人从未到达过的“际天极地”。

  加文·孟席斯:“我是作者,书名叫《1421-中国发现世界》,讲的是郑和六次航行世界的事,具体是由他手下的四员大将完成的,这四个人进行了最有魄力的航行,他们在各地建立基地:北美、南美大西洋沿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首次向中国皇帝展示了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对我来说这是他最伟大的贡献。”

  孟席斯计算出,郑和船队在到达大陆顶端之后,它们刚好赶上阿古拉斯洋流,于1421年8月绕过好望角,然后搭上本贵拉洋流,到达西非的突出部。

  这听上去仿佛一场荒诞的虚构,危言耸听却又丝丝入扣。

  在航海图之外,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

  绢本彩绘《大明混一图》所容纳的地理范围,东至日本、朝鲜,南至爪哇;西达非洲西海岸、西欧;北至贝加尔湖以南。令人惊讶的是,这幅古地图对西方的描绘十分细致,列有名称数百个,河道湖泊,一目了然。

  这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与万国全图》。它所描绘的世界与世界的真实形貌已十分接近,它的准确性,与人类的航海实践密不可分。

  就在中国人寻找着真正通向“西天”的海上通道的同时,西方人也在想象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中国与西方这两大文明系统在中世纪几乎同时相向而行,互为目的地,这种历史现象,绝不能以巧合来形容。

  那个被称为塞里斯的东方大国,尽管有着世界一流的航海能力,但它并非像后来的西方航海者那样充满侵略性。

  在这幅地图的一条注记中,提到大约在1420年左右,有一条大船绕过好望角。难道,郑和的船队真的抵达好望角了吗?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像我们周围的这些也有搞历史的,特别是我们搞海洋战略研究的这帮同志们基本上是认同的这种观点,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发现,只不过我们没有更轰轰烈烈的去记载,没有轰轰烈烈去关注这件事。”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忽鲁谟斯等待返航。这里是郑和船队距离祖国最遥远的一个基地,分宗船队就是在这里分散和聚集。此次离开忽鲁谟斯,也许郑和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西洋蕃国志》详细记录了郑和的第七次航行的过程。然而,在它所提供的大事记中,却找不到郑和的名字。此时,郑和到哪里去了?

  第七次记载是最清楚的一次,如果郑和死了的话,为什么只字不提?如果回来了,为什么领赏的人只有王景洪。

  有人认为郑和与各支分舟宗船队在古里集合的时候,已经病逝于古里。

  我们从《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找到了关于郑和的最后记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这个《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这是一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它是附在明朝版本罗懋登写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本书的后面,他这篇书的后面附了这篇文章。”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余作《西洋记》,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于卷末。此记为天顺元年无名氏撰。”

  这篇文章是从碧峰寺长老的墙壁上抄下来的。

  在《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间,我们看到了这么几个字:1433年,逝世于古里。

  郑和从长乐出发的时候,长东县城的百姓给予他英雄般的礼遇,然而,这一次,人们没有从归航者当中发现郑和。一场波澜壮阔的戏剧的主角,突然消失,剩下的只是对于他的功绩的长久记忆。

  明朝的开国皇帝已在《皇明祖训》中,制定了“永不征伐”的政策。朱棣 “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原则,是这一政策的延续。

  已经无从寻找郑和的遗骨。不妨做出这样的推测,在古里附近的海面上,整个船队失去了他们的统帅。

  郑和一生曾经到达世界许多地方,但没有人能说清他的身影,最后消失于何处。

  1435年,三十六岁的朱瞻基突然驾崩,大明王朝的航海史诗,彻底画上了句号。

  船队失去了它多年的统帅,这使船员们陷入无比悲痛之中。已经无从寻找郑和的遗骨。

  没有了郑和的船队,保持着原有的编队,向着祖国继续航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创造的海上奇迹,它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这一伟大事件发生在整整六百年前。在郑和的率领下,这支来自大明王朝的、由两百多艘船只和两万七、八千人组成的巨大船队,以当时各国航海者无法想象的恢弘气势,打通了中断已久的东西方海上航线。它们带来了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高贵的礼物。他们知道那个伟大的国家。

  郑和的故事结束了,但他的航行,不仅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卓越成就,而且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海洋不再是分割大陆的屏障,而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彼此相识的走廊。在郑和身后,世界正日益紧密地,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八十三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

  八十七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九十三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科泽科德和非洲的索马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