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模样:继承传统基因又具备现代气质,每幅画都能以独特的简洁的和有意味的形式令人过目不忘,并且务必有点教人怦然心动的东西——人性、哲理、诗意等等。”
我那时的山水画探索一开始,就得到绍君兄的肯定与错重。他当年批判山水画的时弊之一为“没有人”,许多画家领会不到那不是说画中没有配景人物,而是指没有画家的感情移入,缺乏意境,不动人。我也很有同感,所以确信自己的追求没错。我要求画中有“人性”,就是要“有人”,有人的感情升华——意境。
山水画是表现大自然的,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也是。两者的区分在于现代山水画和古典风景画偏向客观,传统山水画和现代风景画偏向主观。现代山水画多出自西式美术学院,深受古典西画教学影响,过多依赖写生,甚难摆脱“写景”的客观性。传统山水画则是写心而不是写生,需要“造境”,主观性很强。现代西画反过来受到影响,也很主观。主观与客观的表现,就在感情移入的多寡。纯客观就可能会“没有人”,纯主观则可能会走向超现实。
我热爱传统,所以山水画偏向主观。属于人性表现的如《独送黄昏》,这个题材我很偏爱,因此画了多个版本。我自幼多愁善感,又喜欢古典诗词,成年后经历太多坎坷,心灵很敏感,容易触景生情,在独对黄昏的山水自然时,心境总是苍凉的。那不是悲哀,是一种美,所以有诗云:“境味苍凉好,夕阳一塔孤”。有时则是一棵孤树。

图3 独送黄昏
过于主观的意境表现,则会超现实,例如《灵鹫飞来》,那是想象佛教传来中土的超现实景象。这种画须有灵感,所以很少。还有一幅画现在称作《禅意》,原本题为《人造月亮将照临大地》,和《灵鹫飞来》一起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图4 灵鹫飞来
那时有新闻报道美国在计划制造并发射一颗人造月亮,使其和天然的月亮分工合作,好让大地的黑夜始终都有光明。这是富有想象力的科技大事件,我深信不久就会实现,因此抓紧时机,利用最前沿的题材,试验山水画的现代化创新。结果想象出一种超现实景象:两个月亮同时悬挂夜空,假月不受太阳遮挡,一直是满月;真月有盈亏变化,所以画成缺月。

图5 人造月亮将照临大地(禅意)
突然间没有黑夜,大地万物一定会很错愕而适应不了,这也许会产生严重后果,所以美国科学家最终放弃人造月亮计划。但那是后话,当时为了表现这种宇宙异象的影响,我借用“吴牛喘月”的典故,画了一只抬头望月的水牛。水牛怕热,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而气喘不停。一个月亮尚且如此,两个月亮将会如何?
可是,哲人就不会对天地变化大惊小怪,所以画中主体乃是乐山大佛的稳坐如山,闭目入定。这样,超现实又转入哲理境地,这是另一个意境领域,我将其称为“哲理意境”,和一般常见的“诗性意境”区分。为此这幅画后来改名《禅意》,不然美国不再提起人造月亮,观者会莫名其妙。画中的圆月就变作太阳,和月亮同辉来象征大千世界与瞬间永恒。
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源于山水诗,所以以诗性意境为主。意境美早就盛行于宋代,那是因为到了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已经完备,构造充满理想美,足以表现客观自然之外的精神因素。那时的意境就已有诗性与哲理之别,只是一向没人注意。
宋人画院考试中命题创作的诗句,即可为例。“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落日楼头一笛风”等等,都属于诗性意境的表现范畴。“野渡无人舟自横”则属哲理意境,有庄禅意味。
这种情况被延续下来,例如明代沈周的下面两首题画诗:
扁舟系缆清溪側,步入云山路欲迷。
林静跫然足音响,藤花零落竹鸡啼。
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到水西。
残酒欲醒茶未熟,一帘春雨竹鸡啼。
两首都听到竹鸡在啼,但前者是诗性的,后者是哲理的。
综观古今山水画,诗性意境大大多于哲理意境。现代山水大家李可染、石鲁、傅抱石都是以意境美胜,他们的意境也多属诗性。诗性意境相对鲜明浅显,哲理意境比较含蓄深邃,也不易获得灵感。前者只要心性敏锐,情感丰富,善于观察思考,又有诗歌情怀,即可捕捉诗意。后者需要灵光乍现,突然有所憬悟,因而难得。
我的山水画诗性意境也比哲理意境多,例如《故土》、《幽谷》、《晓寒》、《又见炊烟》、《梦笔生花》、《相见两不忘》、《润物细无声》、《日暮乡关何处是》、《春雨初停绿到天》、《无人感谢的奉献》、《灿烂的寂寞》等等,都属诗性意境。属于哲理意境者如《禅意》、《心境》、《如果》、《生灭》、《清凉境》、《灵鹫飞来》、《天地悠悠》、《独送黄昏》、《独立嚣尘外》、《自然是本大书》、《大美无言自在春》等等。
还有就是引起本文话题的《辉煌尾声》,它也有不同版本,这是第一稿,因而更为自珍。我为购得它的朋友修补破损外,又特地配书一联阐发意境:
山水精神涵哲理,
人生境界看尾声。


此画是《独送黄昏》的升华版:不满足和停留于品味黄昏的苍凉,而是歌颂其辉煌。画中一树红叶,屹立在黄昏的荒野舞台和霞彩布光中,独唱它的辉煌尾声。这是象征性的哲理意境,是奋斗不息的人生缩影。画时年届不惑,希图借以自勉。
相对而言,哲理意境比诗性意境不好解读,难以讨人喜欢。当然,有时两者并无严格或清晰的界限(例如沈周那两首题画诗及拙作《旧荣》、《几度夕阳红》),都能引发联想,感染受众,从而扩展和深化画意。从山水画传统的发展来看,哲理意境发育较不充分,还有开拓空间,可以为这条长河增添流水量,使之继续奔腾向前。
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王维至宋人的“画中有诗”,即不在画中题诗,而是通过绘画视觉效果显示意境。另一种是元明清至近现代的“画上题诗”,以文学形式补述画中意境。这是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形式,画面视觉性已被削弱,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西化欣赏习惯。
为此,我主要采用“画中有诗”的形式,并结合西式的绘画性元素,试验“独特的简洁的和有意味的形式”,力图直接将意境诉诸视觉,教人“怦然心动”,且会“过目不忘”,充分发挥意境魅力。反言之,观众“怦然心动”、“过目不忘”是意境的最佳效益,为能达成,必须采用“独特的简洁的和有意味的形式”,方可强化意境焦点,并最大化地记忆在心。
同时,效果必须既“继承传统基因又具备现代气质”。传统基因,可以确保山水的中国画本质特色;现代气质,则可避免所画意境的诗性和哲理虽多源自传统,而不会貌似古人。这是经由多年思考和实践的心得,成为我个人画论的要点:
如果艺术语言是继承传统的,精神内涵最好具有现代性,否则难免重复古人;反之艺术语言是现代创新的,精神内涵则最好包含传统精华,否则容易异化成西画。
为达目的,试验过很多表现手法,包括象征、隐喻和抽象性。抽象性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与泼墨泼色,这样可以和传统山水程式化的皴法与章法拉开距离。为了强化画面吸引力,布局大多采用三角中心式,以利于聚焦意境点。《辉煌尾声》一画,在这些方面都很有代表性。
不过,有时也在画上加以题诗阐明意境,例如《梦笔生花》、《清凉境》、《独立嚣尘外》等作,否则光靠“画中有诗”的表现,不一定能让人看得懂意境。
我本来满怀信心与激情地探索着,孰料过了千禧年的最初几年,就戛然而止,原因我在一些散杂文中都有提到。中国社会,在经济发展到GDP全球排名第三位时,突然“乱码”,国人迷失在金钱诱惑与物欲横流之中,文化艺术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严肃的学术已无健康生存环境与条件,个人的探索便失去意义。
我是个理想和完美主义者,现实使我心灰意倦而终止作画,但已为开拓哲理意境的可能性,做了粗浅的先期试验。这是此生差可自慰的一项绵薄奉献,还有一项是填补题画诗写作的学术空白。敢谓前者是辟新径,后者为继绝学,都得留待有志于此的学生和后来人,在正常时代再去发展完善和振兴。
以我揣度,中国需要等到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中坚,大多数人的口袋已满,才能中止物欲癫狂而回归正常状态。那至少还得几十年,我已等不到那个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辉煌尾声》的这位朋友,应该能够理解拙作的学术价值,不会再轻视它而为赚薄利转让别人。
2016年感恩节于不动心斋

故土

幽谷

晓寒

又见炊烟

梦笔生花

相看两不忘

润物细无声

日暮乡关何处是

春雨初停绿到天

无人感谢的奉献

灿烂的寂寞

独送黄昏

独送黄昏

独送黄昏

独送黄昏

心境

如果

生灭

清凉境

天地悠悠

独立嚣尘外

自然是本大书

大美无言自在春

辉煌尾声

旧荣

几度夕阳红
2016年12月16日发于不动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