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辞上》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
五大行星星图推衍: 主要描绘五大行星与地球的运行相对轨迹点。坐标中心建立在日心,X轴为春分秋分点连线,z轴垂直当日黄道面。
可以推衍从公元1900年到2099年约200年间每天的五大行星和地球星图轨迹点。五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对地球的影响很大,譬如一些特殊的位置:“冲”“合”,比如我们有时候听说的“四星连珠”等天文现象。行星的这些特殊位置往往会发生一些特异性气候和现象。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
星图推衍系统简要说明:
①支持年份:1900年到2099年之间,共200年星图。 ②各行星距日天文距离具体数据见生成的星图。 ③行星距日天文距离、星球直径等因幅面限制并非为真实比例。 ④外圈到内圈依次为: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太阳。 ⑤生成的星图可以在手机上拖动放大查看。 ⑥请尽量在WIFI下使用。
使用方法见页面最底部↓↓↓
1954年特大洪水天象图 ↓↓
2008年汶川地震天象图 ↓↓
2010年玉树地震天象图 ↓↓
“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关于五大行星的论述颇多。《史记◎天官书》将天上的星体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类称为经星:三垣二十八宿等恒星;第二类称为五纬,即:木、火、土、金、水五行星;三为二曜:日与月;四为异星;五为云气;先贤们不止关注日月的运行规律,更重视对五大行星运行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所以,每年的气候特征和五星在对应区域的运行规律有一定关系。四季冷暖,水旱多少,其背后总关乎五星的特殊运行轨迹,而气候的冷暖则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地球上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死亡,也就是我们说的“天人合一”。譬如今年丙申猴年,中运水运太过,上应辰星,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运克气,以运为主,所以全年主要的问题是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在中国古代:金星称为太白星,因为它运行轨迹在辰(水)星和地球之间,从地球上观察,它的亮度很强,呈银白色,故而称其为太白金星;水星称为辰星,木星称为岁星或太岁,火星称为荧惑星,土星称为镇星。这些命名规律和先贤们观察到的行星运行规律直接相关。
古代已经发现五大行星能引起天气的“非正常变化”。《黄帝内经》说:“水泉涸,物焦槁,上应荧惑星(火星)”;“风雨大至,泉涌河衍,上应岁星(木星)”等等。
古代也根据五星在特定恒星区域的运行情况来预测政事和气候。 《史记◎天官书》说:“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火入,旱;金,兵;水,水。”(五潢共有五星,位于毕宿东北,在今御夫座。)也就是火星入五潢则天下旱,金星入五潢则天下有战争,水星入五潢则天下有水灾。而一般认为“木、土二星为德星,不为害。
当代栾巨庆先生以电磁理论解释行星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其认为行星对异常天气的影响最大。他认为宇宙间充满磁场,行星等星球被宇宙中的磁场磁化,当内行星运行到地球、太阳之间,就象软铁放在磁场中被磁化,那么被磁化的内行星的磁场作用就要比太阳对地球的磁场作用还要大。而当地球运行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时,其自身同样被磁化,那么地球和相近的星球磁场作用同样会加强。经过太阳蒸发的水蒸气形成云气,这些云气间带有电荷,那么当星球之间的磁性增大时,对这些云气的作用必然增强,可以使某区域的降雨云长期停留或对应区域上空长期无云,从而引起异常天气,异常天气进而影响地面的植物、动物以及人类。 如果特异性天象出现的这段时间胎儿处于孕育期,那么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必然携带这些特殊因素,或许这就是先天体质形成的原因,而特殊的气候影响不同先天体质的人群,必然产生特定的疾病,这或许也是五运六气背后的机理。
星图推衍系统◎使用方法: (注:如果打不开链接,可过段时间尝试,程序空间用的新浪云,不太稳定。) 点击页面最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