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受和,白受采是什么意思?

 LYHLHL 2016-12-25
徐贵一 16-09-25 0 举报
“甘”能和众味,“白”容易染上色彩。古人以此喻人的素质好了,才能进于道。这是《礼记》 以饮食调和之事论证人生修养的观点。《礼记·礼器》记载:“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唐孔颖达解释“受和”“受 采”的本意为:“甘为众味之本,不偏主一味,故得受五味之和。白是五色之本,不偏主一色,故 得受五色之采。以其质素,故能包受众味及众采也。”“甘”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味道,而是一种抽象的美味,是能调和众味的美味。甘的字形,殷 墟文字为“目”“回”。《说文解字》言甘乃“美也。从口含一,道也。”段玉裁注说:“食物不一,而 道一,所谓味道之胶也。”后人又解释说,甘字是合体指事,甘从口含一,一像所含的美味,是一种 抽象的符号,甘从一在口,正像其味在口模样,亦即今人所言的“食物适口”。古代中国人在使用“甘”于饮食之事时,曾赋予了它一些具体的含义,或指甜,或言嗜,或说熟, 或喻悦,或为味之本、味之中心。由此派生出说水之甘美称“甘水”,酒之质优称“甘酒”“甘液”“甘 酤”“甘醪”,菜肴之味美称“甘旨”“甘肴” “甘热”“甘美”“甘芳” “甘甜”“甘膳”。在先秦和两汉的文献中,以“甘”言......[展开]
“甘”能和众味,“白”容易染上色彩。古人以此喻人的素质好了,才能进于道。这是《礼记》 以饮食调和之事论证人生修养的观点。《礼记·礼器》记载:“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唐孔颖达解释“受和”“受 采”的本意为:“甘为众味之本,不偏主一味,故得受五味之和。白是五色之本,不偏主一色,故 得受五色之采。以其质素,故能包受众味及众采也。”“甘”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味道,而是一种抽象的美味,是能调和众味的美味。甘的字形,殷 墟文字为“目”“回”。《说文解字》言甘乃“美也。从口含一,道也。”段玉裁注说:“食物不一,而 道一,所谓味道之胶也。”后人又解释说,甘字是合体指事,甘从口含一,一像所含的美味,是一种 抽象的符号,甘从一在口,正像其味在口模样,亦即今人所言的“食物适口”。古代中国人在使用“甘”于饮食之事时,曾赋予了它一些具体的含义,或指甜,或言嗜,或说熟, 或喻悦,或为味之本、味之中心。由此派生出说水之甘美称“甘水”,酒之质优称“甘酒”“甘液”“甘 酤”“甘醪”,菜肴之味美称“甘旨”“甘肴” “甘热”“甘美”“甘芳” “甘甜”“甘膳”。在先秦和两汉的文献中,以“甘”言美味和美食的记载甚多,表明“甘受和”的观点为人们所 认同。《老子》《庄子》均以“甘其食”而言美味的食物。《孟子》则以“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来表 达他对食物甘美的感觉。《管子》又用“味甘味”而说美味。《尚书·洪范》说稼穑从甘。”孔 颖达疏言:“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也。”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记 载:“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 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甘受和”的观点用于具体的烹饪和调味,历史上通常是将甘滑、甘甜、甘肥、甘脆联系在一 起的,都指一种美味、美食的效果。《礼记·内则》与《周礼·天官》都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的 要求,就是说,凡是调和五味,四时都要合五脏之气。故应在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辛 味,冬天多咸味,但无论哪一个季节,都要使食物柔滑甘甜。按《礼记·内则》所载,使食物滑甘 的材料,乃用“赛、栗、怡、蜜以甘之,堇、萱、扮、榆、免、薨、滌、髓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清人李渔将烹调中的“甘”理解为鲜味。他在《闲情偶寄》论笋时说:“《记》曰:‘甘受和,白 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烹调笋怎样使之“甘”?他说:“素宜白水,荤宜肥猪。”“白煮俟熟, 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 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人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 他还将笋汁、蕈汁、虾汁等极鲜之品作为“甘之所出”的例证,指出“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 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有此则诸味皆鲜”。“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 外,其惟蕈乎?”其“汁之鲜味无穷”。“笋为蔬食之必需,虾为荤食之必需,皆犹甘草之于药也。 善治荤食者,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则物物皆鲜,亦犹笋汤之利于群蔬。”有学者认为,中国人以谷为主食,谷类味觉上无苦酸咸等味,咀嚼时在酶的作用下可能因糖 化而呈微甜;嗅觉上无恶气而微带芳香,香为嗅觉而从甘,因而米饭的甘味最能反衬出菜肴的美 味,正像白色的底子最能显示彩色一样。中国由于是以谷物为味道的参照物,这才有“甘为众味 之本”的认识。[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