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本书由麦家亲自选编,共收入散文20篇。书中,麦家充满了直率和勇敢,剥掉了种种粉饰与虚荣,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家庭、亲人、挚友、好恶、困惑、恐惧、念想……一一如实道来,毫不躲闪。 作家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被称作“中国谍战小说之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在最新散文集《接待奈保尔的两天》(浙江文艺出版社)中,麦家以细腻敏锐的文笔,展现浮躁时代的温情召唤。 这本书由麦家亲自选编,共收入散文20篇。书中,麦家充满了直率和勇敢,剥掉了种种粉饰与虚荣,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家庭、亲人、挚友、好恶、困惑、恐惧、念想……一一如实道来,毫不躲闪。他怀念少年时光,解密军旅生涯。他谈酷刑,也谈温情,谈创作,也谈人生,还有对偶像博尔赫斯、奈保尔的思索。他记录中国底层社会百姓的生命哲学和尊严,虽渺小但自得其乐。他笔触平实老到,笔下柔情万端,却永不肯偏离真相半点。 麦家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以往生活的点滴。他写父亲,一个农民,为了教导自己勤奋进取,带着他去县城中学,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了一圈又一圈,告诫儿子,“肚子里有文化,火烧不掉,水淹不掉,政府也没收不了”。他写拼命学习以求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压力,写对初恋女友无望的思念,写与妻子相识相爱的过程,写母亲,也写普通士兵,写卖烧豆腐的秋娘,写曾经给他感动的来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们。麦家用充满智慧的文字和暖人的话语,完成了对自己前半生的反思和回忆。 麦家还谈到了“俗世里的精神坚守”和“小说的责任”,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文学大师。他记录下一个又一个不眠长夜。他还以汶川地震亲历者的身份,写下《地震四记》,拷问声振聋发聩:“为什么倒塌的建筑中有那么多是校舍?”他又鼓励儿子,把十五万“创业基金”拿出来给地震灾区捐款。而对这本新书的自我评价,麦家却十分低调,“我怀疑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烂的,但我从不怀疑,好作品总是烂作品堆出来的。” 麦家(图源于网络) 麦家是一个很聪明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题材,流畅而深具技巧的叙事,让我们眼前一亮。正因其不盲目跟风,因其主题选择上的“偏门”,麦家前所未有地以谍战小说创造出了茅盾文学奖迄今最大的获奖“冷门”。所以,在书中他多次强调,作家需要“守”,“无名前,要守得住寂寞;成名后,要守得住名利的诱惑。作家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文字被人认真阅读,并在读者的心灵里引起共振,这种愉快像手和手握在了一起,榫头和榫头咬紧了牙关,并由此达到贯通。”这也印证了麦家说的,他是个“偏笨、安静的人,是个地道的宅男”。 麦家就是麦家,他不会让你失望。他用别只眼看文学大师,看出了和常人不同的感觉。如在《博尔赫斯和我》中,他写:“他把我心灵的无数个白天和夜晚都以一种感动、迷醉的方式固定下来,流动起来。他甚至改变了我的形象,不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什么主义者,而是一个懂得了天高地厚的拜倒者。”而在同题散文《接待奈保尔的两天》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慈蔼可敬的老人,一点不像传说的那么怨毒、自私、古怪。也许是岁月改变了他,但终归是他改变了自己,何况他的作品曾经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而且仍将照亮更多的人。” 麦家的文字中还充满了严肃、宏大的思考和闪光的比喻,他对于生活和创作有许多警句式的感悟:“我相信作家是靠内心生活的人,内心寡淡的人当作家属于先天不足。现在我认为,茨威格在被我们淡忘,不是他的小说也不是我们的文学能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耐心出了问题。”而在《文学的创新》中,他认为:“创新像一条疯狗,追得我们满街乱跑。奔跑中,我们留下了速度,却使文学丢失了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真实,比如美,比如善;同时也让有些作家失去了一个写作者应有的心态,比如耐心,比如坚守,比如安静。”读来令人深思,警醒不已。 这本书以《接待奈保尔的两天》为书名,足以看出麦家对于奈保尔的喜爱程度。生活中的麦家像奈保尔一样,擅于寻找新的发现。其实,这就如麦家说的:“作家就像在冰封山上的那只可怜的豹子,总想探究这个世界的底限和真相,即使遭遇苦难与艰险,他们依然不退缩。”读这些,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文/古滕客)
|
|